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閒聊] 商業性

🎭 商業性不是保證成功的公式

什麼叫「商業性」?
簡單說,就是試著猜觀眾會買單什麼,並讓願意付費的人數最大化。
它不限制你要創作什麼題材——藝術性、挑戰規則、自我實現,都可能同時具備商業性。關鍵只是:觀眾願不願意花錢進場。

商業性與藝術性並非對立

很多人把商業性與藝術性視為對立面,其實並不是。你要自圖自己爽、不賺錢、甚至願意賠錢,只要是你自己能買單,那完全沒問題。
但如果你希望別人幫你買單、甚至用票房來肯定你,那當然要考慮客群的想法與市場反應。觀眾不是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偏好與選擇權,而商業性就是在這條現實軌道上求生存的能力。

觀眾如流水,公式難複製

商業性聽起來像是理性公式,但事實上,它從來不是成功的保證。
觀眾的喜好會變。今天的熱門題材,明天可能退燒;市場上同類型的競品一多,你的吸引力就被稀釋;甚至,有些作品雖然曾經大賣,放到新的時空脈絡中,卻已經完全不合時宜。

換句話說,預測失準是常態。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看透市場。

為什麼還是要預測?

因為預測是投資前唯一能降低風險的工具。它不能保證成功,但能讓你知道成本邊界與承擔能力,避免盲目碰運氣。沒有預測,製作就只是一場豪賭;有預測,至少可以控制失敗的代價。

「兩輪回本」只是傳說

在台灣劇場圈,有人說作品只要演到第二輪就能回本,但這種經驗並非普遍規律,尤其在巡演時更是如此。
第一輪或許能靠話題、行銷或新鮮感吸引觀眾;但到了第二輪,很難再吸引大量新觀眾,大部分都是回籠客。短時間重演的作品,觀眾基礎消耗得很快,上座率自然下滑。這種情況下,第二輪反而更考驗口碑與精準行銷,而非自動進帳。

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

商業成功更接近一次偶然——要剛好切中當下的市場氣味,剛好遇上合拍的團隊,剛好沒有過多競品,還得碰上觀眾情緒與社會氛圍的契合點。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觀察市場脈動、鎖定受眾、控制製作規模,讓自己在好時機來臨時站在正確的位置。剩下的,就交給天時地利人和。

=> 以上 with ChatGPT 5 <= 我覺得這個模組, 效果變很差

甚麼叫做[商業性]?

可以賣錢的, 就叫做[商業性].

嘗試創新, 突破規則. 當然也可以是[商業性].

[商業性], 並沒有限制你不能做甚麼.

[商業性], 只是猜測, 觀眾比較買單甚麼.

追逐藝術, 並不會妨礙[商業性], 也是有[觀眾]會買單的.

追求自我, 自我實現, 挑戰極限, 都會有觀眾買單.

那麼, 進階的第二個議題, 就是, 到底買單的人有多少.

[商業性], 就是追求買單的人最大化.

至不濟, 起碼, 得讓製作的人活得下去, 活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