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戲劇] $850_耐打工作室_核子科技當代轉譯三部曲I-天使不獨活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Nuclear Technology : Angels Do Not Live Alon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850_耐打工作室_核子科技當代轉譯三部曲I-天使不獨活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Nuclear Technology : Angels Do Not Live Alon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耐打工作室《天使不獨活》核子科技當代轉譯三部曲I

劇情設定一種被命名為「天使」的病毒。主角透過不懈努力,成功開發出能治療癱瘓的特效藥,卻也因此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藥物在特殊條件下可能帶來風險,他必須思考是否該將真相告知世人;二是這項發現可能被轉化為武器,於是他陷入了科學突破與國家任務之間的抉擇。

這樣的情節安排,不僅帶來戲劇上的緊張感,也觸及了現實中深具爭議的案例。它讓人聯想到台灣曾經面對的核武計畫爭議,也呼應了 COVID-19 疫情所激發的全球討論。這些歷史與當代的經驗,都顯示出科技進展往往伴隨社會責任與道德難題。

最值得欣賞的是,劇作家勇於把這些龐大的科技與人文議題搬上舞台,並透過具體人物的故事,讓觀眾不只看到一段戲劇,更能感受到科學家在面對重大發現時的拉鋸與掙扎。這樣的創作態度,將舞台轉化為一個思辨的空間,邀請我們一同思考:當人類站在突破的門檻,我們該如何選擇前進的方向?

=> 以上 with ChatGPT 濃縮四百字, 無負面詞彙, 主軸放在讚賞劇作家的創作態度. 我指挑戰科技人文議題, 台灣核武計畫的爭議,或 COVID-19 激起的各種討論

或許劇情很棒,或許演員表現傑出,或許導演安排適宜,但這部的設定,身為曾經是理組的我,只能大搖頭。

劇情裡,主角發現了一種病毒,命名為「天使」。他歷經百般努力,成功開發出一種能治療癱瘓的特效藥。但隨後卻面臨兩大難題:第一,這種特效藥可能致死;第二,這種病毒能被改造成生化武器。主角一邊背負著殺人的罪惡感,一邊掙扎是否要為國家開發武器。這樣的角色設定,明顯借鑑了 1987 年洩密台灣核武計畫的科學家 張憲義,而「病毒」的概念,可能是參考了 COVID-19,想探討人類是否該利用病毒。

劇作家設計了幾個爭議點:

1. 注射特效藥後,若上升到一定高度(平流層)就會死亡。主角糾結要不要公開這個風險。

2. 病毒能被製成生物武器,爆炸後只有人僵直死亡,建築物卻毫髮無傷。

3. 為了驗證武器,他們必須選擇自己國家的一座城市進行實驗,引發道德爭議。

4. 武器被使用後,造成一千人死亡,主角因此被指責為殺人兇手。

——滿滿的吐槽點。

首先,「是藥三分毒」,真正的課題是如何讓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範圍。癱瘓是極為嚴重的病症,如果治癒的代價只是「永遠不能搭飛機」,我相信全世界的癱瘓患者都願意用藥!這種神藥不僅會被奉為奇蹟,甚至可能直上諾貝爾獎。這點根本沒什麼可糾結的。

其次,生物武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傳染性」和「不可清除性」。炭疽菌孢子能長久存活,鼠疫桿菌會人傳人,這些才是真正會癱瘓醫療系統的威脅。劇裡描述的「瞬殺」效果,更像是神經毒劑。歷史上就有 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13 人死亡,6000 多人中毒或受傷。但若要拿來比擬沙林,就不能忽略濃度與環境條件。劇中那種「一炸就僵直死亡」的效果,傳染性何在?如果沒有傳染性或殘留性,就根本不是典型的生物武器。有常識的國家,也不會選擇這樣「一發即完」的武器。

再來,劇中說「一次武器使用,造成一千人死亡」?這在現實根本小兒科。廣島原爆單次死亡十萬起跳,東京大轟炸燃燒彈也是十萬人級別,甚至 2013 年敘利亞沙林毒氣攻擊,也有上千人死亡。要論規模,這所謂的「千人武器」太過保守,談不上道德困境。

最後,沒有人會選擇在自家國家的城市進行實彈測試。實驗應該從小規模動物測試、實驗室檢測開始,之後也頂多是在荒郊野外試驗。若真的非要「活體測試」,也可能選擇戰俘或死刑犯,而不是自己國民。甚至更合理的情境是:偷偷在內亂國家施放,測試效果。用「自國城市」當場域,幾乎只有惡魔黨組織才會這樣想。

總結:這個劇本的靈感來源或許是「張憲義核武洩密」與「COVID-19 爭議」,本意想探討科學研究的倫理。然而,若病毒真能治癒癱瘓,那是神藥,唯一該做的是研究如何降低副作用、如何控制與預防,而不是無謂的糾結。要談「研究是否該公開」,那就進入 DURC(Dual Use Research of Concern,雙重用途研究爭議) 的範疇。但請給予更合理的設定:真正的生物武器,必須具備「傳染性」與「難以清除」這些要素,而不是一種治癒效果堪稱神蹟、但殺傷範圍極小的「假想病毒」。

=> 以上 with ChatGPT

或許劇情很棒, 或許演員表現傑出, 或許導演安排適宜. 不過, 這部的設定, 身為曾經是理組的我, 直接大搖頭.

主角發現了一種病毒, 他命名為天使. 經歷百般努力, 他藉此開發了特效藥, 注射後能治療癱瘓. 後續, 他遇到了兩個難題, 首先, 這種特效藥會致死, 其次, 這種病毒能被做成生化武器. 主角承擔著殺害別人跟自己親友的良心譴責, 是否要為國家開發兵器, 他掙扎著. 明顯故事是參考1987跟美國洩密台灣發展核武的科學家[張憲義].  關於病毒的設定, 可能是參考新冠肺炎, 想要探討是否該對病毒進行利用. 

劇作家製作了以下的爭議點:

1. 注射特效藥後, 過一定高度(平流層)會死亡. 主角考慮是否該說出這種風險.

2. 病毒可以被做成生化武器, 爆炸後, 只有人會僵直死亡, 建物毫髮無傷. 要不要繼續開發, 主角考慮著. 

3. 劇中生物武器被製成, 為實驗, 他們得選擇自己國家的一座城市, 為此, 進入道德爭議.

4. 武器被使用, 殺傷了一千人, 主角被說殺人兇手.

...... 滿滿的吐槽點.

首先, 是藥三分毒, 如何讓副作用可以被接受, 這應該是用藥的抉擇. 癱瘓是很嚴重的病症, 如果, 治療癱瘓的後果, 是永遠不能搭飛機, 我相信全世界的癱瘓者, 都願意用藥!!! 這根本沒甚麼好討論的, 只能躺在床上, 甚麼都不能做, 但是不搭飛機, 你就能自由行動. 這種神藥! 絕對拿諾貝爾獎, 得到所有人的擁戴.

其次, 是藥三分毒, 生物武器, 最恐怖的是傳染性跟不可清除性, 炭疽菌難以清除, 鼠疫桿菌會人傳人, 生物武器, 最怕的是癱瘓醫療系統. 像劇中這樣描述的[瞬殺], 其實更像是[神經毒劑], 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 死了13人, 六千人受傷或中毒. 如果要比擬沙林, 那就不能跳過濃度問題. 依照劇中那種瞬殺效果, 我很難想像, 他的傳染性在那? 但當傳染性無法被控制, 失控的生物武器, 有常識的人都不會使用.

劇裡說這生物武器一次殺了一千人?其實對比現實武器,這規模根本小兒科。廣島原爆是十萬起跳,東京大轟炸燃燒彈也是十萬,連沙林毒氣在敘利亞都能上千人。要說道德難題,這個『千人』設定真的太保守了。

最後, 沒有人用自己國家的城市進行實彈測試的. 大家都碼找個實驗室, 小規模測試結果, 後續可能找個荒郊野外, 進行實報測試, 你說看不出來結果?! 用檢測儀器測量後續病毒分布狀態, 用小老鼠進行測試. 甚至, 你如果真的得要用真人, [監獄的犯人], 比起自家國民, 是更好的選擇. 小規模的當量去預估大規模的狀態, 選用自己國家的城市進行活人測試. 你當是惡魔黨組織嗎? 你偷偷扔去一個內亂國家進行測試, 都還比較說得過去.

以上, 這個劇本的設定, 我真的是滿滿的吐槽點. 看的出來, 是從那兩個真實事件去發想. 某些技術, 是否開發, 的確很有道德上的爭議, 所以才會有所謂的人體試驗委員會(IRB,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劇本如果老老實實照COVID-19是人工製造, 而且是起始就有打算做成生物武器. 或許還有所懸念. 但是, 劇中賦予了他神藥的地位. 況且, 武器要可控, 接下來要做的, 就是研究如何治癒, 如何預防, 如何控制...... 以研究, 當然可以進行. 所以這不是需要討論的議題. 當要變成武器, 當然可以討論是否要公開, DURC (Dual Use Research of Concern,具雙重用途爭議的研究). 但請給一些合理的設定, 目前看起來, 這是一個治癒效果堪稱神蹟但殺傷範圍極小的病毒, 真的需要多給他一些更適合成為武器的要素.

【演出場次】2025/08/28(四)18:3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173-21號&23號

【製作團隊】

編劇|張育瀚

導演|羅羽媗

導演助理|吳欣妮

演員|林彥禛、宋佳蓉、黃俞潔、湯宗翰、莊汶豈

執行製作|陳嘉楨

行政統籌|馬千順

燈光設計|袁皚霖

音樂設計|張倚瑄

視覺設計|郭振寧

製作團隊|耐打工作室Lighters’ Studio

製作人|張育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