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未完成, 突然有感概, 但我不確定我想表達甚麼. 我覺得, 某個案子, 當初會過補助, 是因為他想要嘗試一條培訓人才的新路, 後來他不會過補助, 是因為沒道理, 要補助這些人成材. 我覺得, 很多劇場投資案, 都有問題, 他沒有考慮投資回收可能. 畢竟, 那牽扯到巡演場次, 單場觀眾數, 票價定位, 那結合到票房收入. 有些戲, 根本小到. 只能靠瘋狂加演回收成本, 但如果都用明星, 那根本無法負擔, 有些戲大到, 根本不會有那麼多人想看這種題材, 號召力也不夠. (要夠就又要嘗試尋找高知名度的人) 有些戲, 是考變換卡司來重複宰同樣的觀眾. 這真的很難. 聽說, 勸世劇團沒有賺很多, 我猜, 是因為投資保證了製作期時的成員生計, 但是在收益時, 投資方當然要先拿回, 有餘額, 才是給製作方的分潤. 跟補助的性質很像, 我保證你活著, 但不保證你過得很好. 但優點是, 投資會考慮, 如何讓收益增加, 甚至兩三倍以上. 補助, 基本上就只求良心過得去, 起碼, 要對得起社會大眾的稅金.
簡單說, 你有一段旅程, 你需要別人支持.
說服人, 你經歷了這段旅程, 對眾人有多大的好處.
那就是補助.
用眾人的錢, 去完成你的夢想, 而那個夢想, 是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所謂的投資.
你要說服人的是, 他投資了你一塊錢, 接下來他可以賺回兩三塊.
公益性的叫補助, 報酬率的叫投資.
所以, 我可以進行營運補助, 但不該是我付你合理的薪資. 能做的, 是最低限度的維持.
當然, 沒有足夠的錢, 找不到好的人才, 那麼, 好的人才就該能幫你賺錢, 而不是讓你虧錢.
<= 這兩句有點離題.
我想寫的是, 如果是劇場投資.
那麼, 得思考, 演出的場次有幾多, 演出的座位數是多少, 演出的票價能訂多少.
既然目的是為了回收資本, 那麼, 票房的總數字, 就是得在立案時, 優先考量的事情.
基本上, 劇場就是手工業, 如何用最少的人力, 完成最大的報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