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戲劇] $468_20.30.40_人生I.N.G Living life

 $468_20.30.40_人生I.N.G Living life

20.30.40《人生I.N.G》

這次三段演出中,前兩段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我非常喜歡第三段戲劇。它讓我覺得是一個青春記憶般的故事,完整而動人。

劇情從六位高中同學在告別式後相聚咖啡廳開始,他們討論是否要打開主角高賢留下的隨身碟。觀眾很快就明白,高賢已經不在,而「他是如何離開的」成為貫穿全場的疑問。隨著劇情推進,他們彼此回想與他的相處片段,那些看似日常的互動,在回顧中卻顯得單純而強烈。打鬧之下,可以看到彼此的真心在乎,那些情感才是最令人動容的部分。

我特別被高賢的狀態打動。他始終若即若離,既有嚮往,也帶著抑鬱,像是被壓在心底深處的情緒。但更動人的是,他的朋友們沒有放手,而是選擇陪伴、理解、甚至努力拉拔他。這份情誼成為照進黑暗的光,讓故事在哀傷中仍保有溫度。

這樣的處理,讓整部作品不只是關於死亡或離別,而是關於「在黑暗裡,友情能否成為依靠」。它的青春氣息並非單純的校園懷舊,而是那份願意守護彼此的真誠。這樣的題材與情感表達,使作品更具說服力與感染力。

因此我很願意推薦這部作品。即使沒有相同的經驗,也能在其中感受到友情與理解的力量。這是一部完整、動人、值得推薦給他人的作品。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評, 主力放在第三段, 要有推薦人去看的動力, 回想年少, 不是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那不構成推薦

這次的三段演出,分別是:舞蹈、喜劇與戲劇。

整體而言,第三段《戲劇》遠遠勝過第二段《喜劇》,而第一段《舞蹈》因為我不太懂得如何欣賞,所以略過不多談。

第一段|舞蹈

作品想表達的似乎是「生活中是否需要戴上面具」。但由於幾乎沒有語言,全靠舞蹈動作來傳達,我無法進入,也因此沒有太多想法。這也再次印證,我確實對舞蹈、肢體劇、或無語言默劇類型比較陌生,不容易產生共鳴。

第二段|喜劇

這一段應該是嘗試走喜劇風格:天使受命幫助一位凡人,詢問了他的志願後,開始教他練習表演。中間安排了許多橋段,編劇顯然覺得這些會很好笑,但對我而言,效果並不成立,反而顯得有些「為搞笑而搞笑」。我知道喜劇本來就很吃頻率,對不對味就是兩極分化;這次顯然我不在它的頻率裡。此外,這也是我第一次這麼清楚地看到演員身上的收發器。

第三段|戲劇

最後一段完全洗去前兩段的陰霾,我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六位高中同學在告別式後相聚於熟悉的咖啡廳,討論是否要打開主角高賢留下的隨身碟。隨著回憶逐漸展開,我們看到高賢在朋友心中的位置,以及他對朋友們的真誠感謝:「你們照亮了我心中的那片抑鬱、困惑、幽禁、看不到光線的無盡深海。」從一開始的問題「要不要打開隨身碟」就已經點出他已經不在人世,而他如何離開,則成為觀眾一路思考的伏筆。隨著情節推進,這群同學的青春友誼既令人羨慕,也帶著一點令人嫉妒的無敵感。高賢的若即若離、深沉不安,以及那份既嚮往又抑鬱的狀態,被處理得極有層次。看著這群朋友如何努力拉住他,讓他願意盡力活著,我心裡其實很受觸動。這是一個完整、動人而青春的故事,也讓我真心感受到羨慕——如果人生能有一群這樣的朋友守護著彼此,也許再深的深海都會有光。

=> 以上 with ChatGPT

三段演出, I: 舞蹈, N: 喜劇, G: 戲劇. 

我覺得第三段 >>> 第二段, 因為我不懂得如何鑑賞舞蹈, 第一段略過沒想法.

第二段, 我先談一個關於這個場地比較嚴重的問題, 第三段有用麥克風, 也有用肉聲?的, 我覺得這場演出用肉聲就夠了, 這群演員應該可以用肉聲, 使用麥克風, 我會覺得聲音有點混在一起, 聽起來很不舒服. 過於大聲. 不過, 可能是因為我坐第一排, 所以關於聲音會特別敏感, 可能最後一排的觀眾, 一定得要靠麥克風才成. 第三段唱歌的時候, 使用麥克風很好, 但是如果是純講話, 使用麥克風, 我聽起來的聲音真的過於大聲跟不適.

第一段是跳舞不討論, 就是生活中是否要戴上面具, 鑒於幾乎無語言, 全靠舞蹈動作, 我理解不能.

第二段, 應該是想走喜劇. 天使受命要幫助好人, 詢問了那個人的志願後, 她開始教他練習表演. 中間的很多橋段, 我相信是因為編劇覺得這樣很好笑, 所以編寫的. 我寫這樣, 就是因為我覺得那些橋段都很難笑, 她太刻意為了搞笑而搞笑. 喜劇這種東西, 對不對頻, 就很重要. 這個編劇的笑點, 我不吃. 此外, 這應該是我看過這麼多次演出以來, 第一次可以那麼明顯的看到演員身上別的收發器吧.

第三段, 完全一掃前面兩個作品的陰霾, 我喜歡這個作品. 六位高中同學, 在告別式後相聚在熟悉的咖啡廳, 討論著, 要否檢視主角高賢留下的隨身碟, 過程中, 他們回想起跟他的點點滴滴, 主角高賢, 對著這群朋友說, 很感謝有你們的存在, 你們照亮了我心中的那片抑鬱困惑幽禁看不到光線的無盡下墜的深海. 從一開始破題的要否觀看隨身碟, 就知道主角已經逝去, 而如何死亡的, 從頭開始就在令觀眾思考, 而當故事逐漸發展, 這群同學們的友誼, 令人羨慕加忌妒, 很青春無敵. 而這之中, 男主的深沉, 被沉澱在很深的地方, 可以看到, 他始終有點若即若離, 更有點不知所措. 看的出來他的嚮往, 也體會的到他的抑鬱. 總之, 我喜歡這部. 算是非常喜歡.

因為看不懂舞蹈, 所以我其實不太喜歡肢體劇或是無語言默劇這種類別. 因為喜劇很吃頻率, 所以, 我知道對於喜劇, 愛恨就很分明. 但應該不是這兩者的影響, 導致我很喜歡第三部. 我會覺得羨慕第三部的主角吧, 有那麼多的朋友願意關心著他. 能理解他感覺他在逐步的沉入深海, 但就是靠著這些朋友的拉拔, 讓他願意盡力活著. 對我而言, 這算是一個很完整的故事. 

【演出場次】2025/08/30(六)19:30

【演出時長】10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台北偶戲館黑箱劇場 (臺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五段99號4樓)

【製作團隊】 

「 I」 演出人員名單

演出人員 | 林芷荺、王稟懿、林筱娟、張晏維、楊紫茵

排練&導演助理 | 林堯仁

音樂音效設計 | 林芷荺

燈光設計 | 林芷荺


「 N 」 演 出 人 員 名 單

演出人員 | 高芸鑠、林堯仁、馬國堯、傅品晟

音樂音效設計 | 高芸鑠

燈光設計 | 高芸鑠

舞台道具製作 | 彭德凱


「G」演出人員名單

演出人員 | 張富翔、張采芹、林室樺、施嘉昇、唐子捷、劉雅妙、陳愛鳳

排練&導演助理 | 曹庭語

肢體動作指導 | 林維仁

音樂音效設計 | 曹庭語

燈光設計 | 林維仁

詞曲原創 | 葉峻廷、郭于薇


「人生I.N.G」製作團隊名單

舞台監督 | 陳愛鳳

燈光技術指導 | 張富傑、張煜晟、高苡翔

肢體動作指導 | 林維仁(G)

詞曲原創 | 葉峻廷(G)、郭于薇(G)

音樂音效設計 | 林芷荺(1)、高芸鑠(N)、曹庭語(G)

燈光設計 | 林芷荺(I)、高芸鑠(N)、林維仁(G)

影像設計 | 闕宇辰

排練&導演助理 | 林堯仁(1)、曹庭語(G)

音樂執行 | 曹庭語

公關宣傳 | 高芸鑠、張富翔、馮紀翔

平面拍攝 | 蔡明介

後台總監 | 石恩齊

舞台人員 | 黃睿晟、秦翔境、秦翔萬、秦晏均

前台服務 | 陳建豪、吳妙華、吳鈺婷、秦福南、王瀅茜

舞台技術指導 | 張煜晟

燈光執行 | 張富傑

[戲劇] $510_SOKKA;(大不了就解散 ///德宓小分隊!_吃不到晚餐的晚上 The NEVER-Dined Dinner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10_SOKKA;(大不了就解散 ///德宓小分隊!_吃不到晚餐的晚上 The NEVER-Dined Dinner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SOKKA;(大不了就解散 ///德宓小分隊!《吃不到晚餐的晚上》

友人 A、B 都說不喜歡,但我卻很喜歡。這段戲的調性正好對上我的胃口。

故事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聚會,卻在不斷的推演中產生各種版本。有些場景像是真實的痕跡,有些則是憑空的臆測,還有些完全是幻想。觀眾必須在這些層層交疊的片刻中遊走,分辨什麼是真的、什麼是虛構、什麼又只是意念。對我來說,這種在邊界之間來回的曖昧感,正是全劇最迷人的地方。

在變奏之中,情感忽遠忽近,既有渴望,也隱含壓抑;表面玩笑的交鋒背後,其實都藏著深刻的在乎。每一次翻轉都帶著動能,像直球般擊中觀眾,讓我一邊思索現實與幻想的界線,一邊享受那種強烈的觀戲快感。

這部作品或許不會讓所有人都買單,但對我來說,它的濃烈與真切反而更顯難能可貴。它不只在講一個故事,而是讓人直面情感深處的真與幻。如果你想腦力激盪去分辨真實、臆測與幻想,或乾脆單純追尋那份直球的快感,這一場值得一看。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避開被禁的關鍵字, 主力放在真實幻想臆測, 還有重鹹(但是不能具體描述, 以避免被審核)

友人 A、B 都說不喜歡這齣戲,但我卻很喜歡。這種帶點重鹹、宛如八點檔的劇情,反而很對我的胃口。

簡單說,故事是一個小女孩的想像。日常的家宴不斷重複、延展,卻在每一次循環裡衍生出不同的情節。對我來說,最大的看點就是分辨:哪些是她基於現實的猜測,哪些又是她天馬行空的幻想。這種真實與想像交疊的曖昧感,正是整場演出的醍醐味。

她覺得嬸嬸對自己特別好,於是幻想也許嬸嬸才是她真正的母親;而之所以被隱瞞,可能因為親生父親的存在讓大人們選擇沉默。她又因為覺得叔叔不太正經,於是懷疑「女友」是否只是自己捏造的人物,甚至把叔叔想像成擁有雙重身分。這些反差,其實透露出她渴望一個「正經八百」的大人形象。

懦弱的叔叔在夢境裡終於鼓起勇氣,拿起槍轟掉一切讓他不爽的東西;但在那之前,他又像個哭哭的大男孩,控制不住自己。奶奶之所以不討喜,來自她的重男輕女,甚至曾想讓嬸嬸被迫放棄孩子。於是小女孩心中自然生出惡意的揣測:在這樣的家庭裡,誰又沒有出軌、沒有秘密?

夢裡什麼都能發生,想像沒有界線,但越想越怪,最後她只能用懇求的聲音阻止一切。那一刻,我感覺這不只是臆測,而像是對最初事件的呼應。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基底,哪些只是幻想?這些問號讓人忍不住回味。

我滿喜歡這個作品,它的「重鹹」讓我看得很爽。每個人心底都有陰影,也同時藏著想像力。對我來說,這份真實與幻想交錯的質感,才是這部戲最迷人、也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 以上 with ChatGPT

友人AB都不喜歡, 但我很喜歡, 這種重鹹的八點檔劇情很對我的胃口.

簡單說, 故事就是一個小女孩的想像, 平常的家宴, 一而再地發展出不同的情節. 分清楚, 那些是小女孩的猜測, 基於事實的. 那些是小女孩的臆測, 基於幻想的. 我覺得那是這場演出的醍醐味.

因為她覺得嬸嬸對她很好, 所以可能嬸嬸才是她的親生母親. 而之所以不告訴她, 是因為她的親生父親, 導致了, 大家決定隱瞞.

因為她覺得叔叔不正經, 所以有可能, 女友是被幻想出來的, 而叔叔本身就是雙重身分. 看著她的反差, 感覺女孩想要的, 就是個正經八百的阿姨.

懦弱的叔叔, 那天終於願意振作精神, 拿起槍轟掉他看不爽的一切. 但在那之前, 他應該會先控制不住自己, 就是個哭哭的大男孩.

奶奶之所以不得眾人歡心, 是因為她重男輕女. 女孩可能偷聽到奶奶有想把嬸嬸打掉, 而且奶奶比較想要媽媽生的是弟弟. 接著, 女孩自然的惡意揣測, 所謂的亂倫, 實際上只能算半個, 因為每個人都在出軌.

父母的不得志, 前者覺得自己能夠靠當歌手吃遍天下, 後者覺得她可以在照顧兩個小孩的狀況下考上醫學院. 女孩或許不在意執行可能, 但那都是放在她心底的素材.

夢中甚麼都有, 甚麼都可以發生, 想想沒有問題, 但越想越怪, 導致了女孩開口哀求. 她很怕她預見的事情發生. 我覺得那某種程度上驗證了開始的事件的真實性. 否則, 兩者不該會同意女孩的懇求.

甚麼是真的, 甚麼是假的, 甚麼是這些組成的基底, 甚麼是不變的, 甚麼是被透露的, 這個家庭, 到底發生了些甚麼. 以小女孩的視野, 猜測小女孩看到的這一切, 她的真實基礎到底是甚麼, 甚麼又是她所想像的根據. 當然還是得要拆解出, 那些是小女孩的臆測.

我滿喜歡這個作品, 她重鹹的我看起來很爽. 每個人心底都有灰暗的一面, 也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知道眼前這些, 最終呈現的效果就可以了, 我是沒有很在乎, 何者真實何者幻想何者臆測.

【演出場次】2025/08/30(六)15:00

【演出時長】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樓排練場5

【製作團隊】 

製作人|王睿緯、謝亮瑜、郭德宓

編劇|南瓜不甜

導演|邵莉喬

舞台監督|黃阡輔

舞台設計|葉若葳

技術設計|史維祥

服裝設計|謝亮瑜

燈光設計|蕭雅真

音樂設計|黃楷雯

音響設計|鄭宇修

劇本顧問|牛爹/偉格老師

行政統籌|游明嘉

美宣設計|謝亮瑜

平面攝影|黃家瑞

宣傳攝影|簡合鑫

服裝執行|鄭詩韻、吳紀睿

妝髮協力|郭弈妡、尤逸樊、黃竑光

演員|陳美辰、李宜勳、傅政錡、王力瑩、鄭詠恬、姜羽鐈、林芷伶、黃依緯、潘妤芳、張芳榕、黃家瑞、江冠勳、任家慧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戲劇] $250_蘑菇蘑菇劇團_蘑菇星球 Mushroooms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250_蘑菇蘑菇劇團_蘑菇星球 Mushroooms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蘑菇蘑菇劇團《蘑菇星球》

在蘑菇星球上,有一位熱愛舞蹈的女孩,因為立志成為最厲害的舞者,她踏上飛船展開屬於自己的冒險旅程。一路上,她走訪不同星球,在新的體驗中成長,也持續尋找舞蹈真正的意義——就像我們在面對自己的興趣或人生志向時,會不斷探索與追問。

這個作品像是一則寓言,把繪本般的故事搬上舞台,轉化為一段奇幻旅程。導演讓演員們透過聲音、態度與身體語言靈活轉換角色,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每一次登場都帶來不同的氛圍。觀眾能隨著女孩的腳步感受冒險的驚喜,也在過程中看見希望背後所需的努力與思索。

整體氛圍純真又帶點哲思,像是走進一本寓意深遠的繪本世界。故事表面輕快,但內裡暗藏著對成長與抉擇的提問:我們為什麼而努力?在追逐「最厲害」的過程中,是否會忽略了最初的悸動?最動人的地方,是女孩從單純渴望出發,逐漸發現舞蹈(或志向)能帶來的價值,遠比輸贏更為深遠。

✨一句話總結:一段從競逐到領悟的旅程,一場帶有《小王子》式繪本氣息的舞蹈冒險。

=> 以上 with ChatGPT: 濃縮, 純推文, 無負評, 還有很多來回討論細節

這齣戲給我的感覺,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可愛的小品。故事很單純:蘑菇星球上的女孩因為立志成為最厲害的舞者,踏上飛船進行成年測試。她先在香草星球學會了與人快樂共舞,接著在胡椒星球接受嚴格訓練,最後來到地球,與小孩互動並分享「跳舞的快樂」。這樣的故事結構已經完整,簡單卻動人。

然而導演的處理方式讓文本顯得冗長。他將一個類似兒童繪本的故事,擴寫成近似七十頁的劇本,細節過於繁複。像是觀眾登上飛船、外星人入侵、飛船操作不順,或是女孩不斷重複參加比賽、每次都演出舞蹈,這些鋪陳讓節奏顯得拖沓。很多地方一句話即可交代,卻被拉長到數分鐘,觀感上變得沉重。尤其在胡椒星球的段落,訓練與比賽的重複,使故事能量分散,反而削弱了主題「從喜歡到磨練,再回到單純的快樂」。

我理解導演希望細膩描寫,但在藝穗節場合,若能將演出濃縮到約四十五分鐘,會更聚焦也更精采。香草星球的快樂片段與最後在地球的互動,本身就足以構成動人對比;胡椒星球的嚴格訓練則可以以旁白簡述,而非逐場展開。這樣不僅能凸顯主旨,也能讓觀眾更清楚感受到女孩在「追求肯定」與「找回初心」之間的掙扎。

值得肯定的是,導演在演員訓練上的功力非常突出。演員們透過聲音語態與肢體細節,靈活切換不同星球角色,展現了豐富的層次,這點確實成功。但整體而言,如果能捨去冗贅鋪陳、增加舞蹈形式的變化,將會更能打動人心。

=> 以上with ChatGPT, 使通順, 把我的贅文都砍掉!!

她應該要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品, 蘑菇星球上有一個喜歡跳舞的蘑菇女孩, 因為立志成為最厲害的舞者, 所以她踏上了飛船, 進行她的成年測試. 在香草星球, 她學會了跟人快樂跳舞, 在胡椒星球, 她學會了嚴格要求自己, 最終, 她來到了地球, 她跟著一個地球小孩子互動著.

我覺得, 這個作品本質上, 是個子供向的作品. 她有點類似一個二十二的兒童繪本, 可是, 導演把她演成了一個七十來頁的劇本, 演好演滿. 他描述的過於豐富跟詳細, 很多旁窮末節都精細的演出來, 導致會覺得, 這過於瑣碎跟累贅. 

導演有丟訊息說, 這本來就是一個原創劇本, 他不太懂為什麼我會感覺是一個二十二頁的繪本. 就我的感覺, 一般寫給小朋友看的東西, 其實頁數不會過多, 描述不會過細, 他們會專注在事件上, 當然有可能鉅細靡遺, 但不會過長. 當然可以驚世駭俗, 但不會錙銖必較. 這是一種平衡, 在文本厚度跟觀眾想像中取得兼具. 二十二頁只是用來比喻這不會太長, 畢竟是在藝穗節, 我覺得導演把他處理成類似臺藝戲劇畢業製作的青鳥, 說好說滿, 但我會覺得有些地方割捨掉會更好.

我欣賞導演調教演員的功力, 的確演員們變換腳色, 我覺得是有意思且成功的. 純靠聲音語態, 切換不同星球人的個性跟態度, 他們的表演有令我信服. 但敘事真的太冗長了, 每個星球待的時間比例, 我覺得失衡?! 

蘑菇星球就是起始星球, 講述女孩的志向. 香草星球她學會跟朋友快樂的跳舞, 但她希望她是最厲害的舞者. 胡椒星球, 她被嚴格訓練, 參加比賽想得到肯定. 最終, 她在地球, 跟小朋友一起跳舞, 教育?著他何謂快樂. 這樣的劇情本身就很完整, 為什麼要花時間描述其他的枝窮末節?

為什麼要花時間鋪陳觀眾登上飛船? 飛船有外星人入侵?! 為什麼要花時間描述女孩登上飛船, 無法操控開關門? 為什麼要花那麼長的篇幅, 去介紹女孩參加了很多比賽.... 而且每參加一次就要跳一次舞, 然後訓練也要跳... (恕我舞蹈鑑賞能力很糟糕, 我真的覺得這幾支舞蹈都一樣, 難怪她始終無法得名, 都用同一招去比賽) 

主旨應該只是興趣成了磨練然後是苦難, 為何要得捯別人的肯定?! 而不能是初心的單純喜歡. 主旨很棒, 但因為講了過多細節, 而且是用很瑣碎的方式講, 導致很難被凸顯.

不否認, 因為我等下還有行程, 所以, 我會對時間很在意. 但也不否認, 我真的覺得有不少段落講得太長了, 而且情節反覆發生. 一句話能講完, 要講到五分鐘. 如果是正式演出, 我能理解, 但是在藝穗節, 是不是應該把精力放在讓劇情精彩. 我是說, 起碼讓女主的舞蹈能多些變化.

我的直覺, 如果這個故事, 在藝穗節, 能夠控制在四十五分鐘, 那應該會很精采. 正式演出, 這樣的長度剛剛好, 但可能得在演員表演上多加著墨, 我最喜歡香草星球, 快樂的跳舞不代表是最厲害的舞者, 然後是地球, (但應該可以更感人), 接著應該是蘑菇星球吧, 但我不覺得那段開場舞好看, 可是那應該是基於我真的鑑賞舞蹈能力零. 我真的不太喜歡胡椒星球, 她讓我覺得敘事很重複, 簡單嚴肅的事情, 要講的耗時又重疊. 直接用旁白帶過女孩參加了十屆的比賽即可. 不需要真的每次都要演. 要演是也可以, 那就該讓我知道, 女孩做了多少努力. 比方說每次都求新求好努力滿分, 然後屢屢失敗.

【演出場次】2025/08/24(日)19:10

【演出時長】7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廣州街151號&153號&155號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製作團隊】 

編劇 | 邱芊纓

製作人暨導演 | 李育瑋

演員 | 吳芮錤、趙瓊慧、王韋鈞

舞台暨服裝設計 | 羅時安

燈光設計 | 魏睿辰

聲音暨影像設計 | 陳道宸

表演指導 | 林向

平面設計 | 趙家綺

燈光技術統籌 | 楊佳偉、李侑芯

助理 | 李俐瑩

影像執行 | 劉宸妤

特別感謝 | 張綺惠

[戲劇] $640_夫夫之道-徐鈞浩_小呂的微美山丘-不OK的我們也很好 We are GOOD Anyways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640_夫夫之道-徐鈞浩_小呂的微美山丘-不OK的我們也很好 We are GOOD Anyways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夫夫之道-徐鈞浩《小呂的微美山丘-不OK的我們也很好》

結論來說,這是一部充滿粉絲向氛圍的作品。

演出延續頻道一貫的風格,以溫柔和煦的語氣回顧:從最初的開始、一路上的挑戰,到兩人初相識的片段,甚至並肩望向窗外,討論未來的方向。雖然對粉絲而言,這樣的交流或許已經像是「吵到天崩地裂」,但在我看來,其實依然克制而有分寸。

舞台上的傾訴帶來真誠的親密感,讓觀眾能靜下心來聆聽他們的故事。對長期陪伴的觀眾而言,更能感受到點滴累積的情感,就像見證一段關係多年後的回顧,格外動人。

演出中安排由男女演員詮釋,也讓故事多了一層觀看角度,或許正是在傳達「愛有共通之處」。特別來賓的設計雖然簡潔,但仍為舞台增添了互動的趣味。

十四萬粉絲的支持,使這部作品自然呈現出符合觀眾期待的氣質:溫柔、理性,帶點知性與感性。這份氛圍,讓人看見他們一路走來的努力與堅持。

我很期待未來魏雋展與蔣薇華參與的影片,在 IG 上曾看到畫面,好奇他們會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結論來說,這部作品走的是粉絲向。

當初因為林哲弘(還沒改名前),我看過幾集《夫夫之道》,那時就覺得這個頻道風格跟我不太合。他太溫和,而我偏好重鹹。這次的演出也差不多,延續頻道的氣質——溫柔、和煦。內容談到頻道的起點、經營上的困難,兩人初相識的片刻,望著窗外心生感概,頻道是否要繼續。

老實說,我平常幾乎沒有關注這個頻道,對他們兩人也不熟,所以聽著他們的經過,我覺得 ANDY的經歷比較精彩。整體來看,這應該是一部獻給粉絲的作品。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鐵粉聽了應該會格外有感。(就像如果我看了八年的情侶檔,突然說起這些,我一定會被觸動——是的,我指的就是謝孟庭那一對。)

我比較疑惑的是,為什麼要找男女演員來詮釋?是想表達「愛都是一樣的」嗎?至於特別來賓,我原本以為會有專屬橋段,但看起來三人的呈現方式差不多。(如果我理解有誤,歡迎指正。)

畢竟他們有十四萬粉絲,自然會選擇符合觀眾期待的風格——那種溫柔、理性又帶點知性的感性。這不是我偏好的口味,但我倒是很期待魏雋展和蔣薇華出現的那集,之前在 IG 上看過片段,兩位也有參與拍攝。

《夫夫之道》的影片其實也邀過不少我有興趣的演員,只是礙於頻道的基調,我一直提不起太大動力去看。基本上,除了特攝之外,我幾乎沒有固定在關注的影視或頻道,要耐下心完整看完一集影視,對我而言確實不容易。

=> 以上 with ChatGPT

結論, 這部走粉絲向.

當初因為林哲弘(對他改名前), 看了幾集[夫夫之道], 我發覺, 這個頻道跟我不合, 他太溫和了, 我吃重鹹.

這次這場演出, 也差不多意思, 走很頻道風格, 溫柔和煦?! 談論著頻道剛開始, 經營後的困難, 兩人初相識, 互相從窗邊看著外面. 討論著, 是否該繼續走下去.

老實說, 因為對這個頻道, 幾乎沒有關注, 相對於這兩個人也幾乎不認識. 聽著他們的經過, 我覺得ANDY的比較精彩.

總之, 這應該是獻給他們粉絲的作品, 看著他們一路走來, 聽著他們這次的傾訴, 應該點滴在心頭. (如果我看了八年的情侶檔, 說這些東西, 我應該很有感觸吧?! 對, 我就是說謝孟庭那對)

其實我不太懂, 為什麼要由男女演員來詮釋? 是因為想要表達愛都是一樣的嗎? 特別來賓, 我還以為是有特別為了他而寫的橋段, 但看起來, 應該三個人都很類似吧. (歡迎打槍我)

十四萬的紛絲, 基本上, 就得做出符合喜歡他們觀眾的風格. 這種溫柔?理性知性與感性, 我真的還好. 但我很期待, [魏雋展]和[蔣薇華]出現的那集, 在IG上有看到, 兩老有參與拍攝.

夫夫之道的影片, 其實找了不少我有興趣的演員們參演. 但他們的風格, 我真的還好, 因而始終提不太起勁觀賞. 不過, 基本上, 除了特攝, 我沒有在追影視或是頻道. 實在很難耐下心去看這些.

【演出場次】2025/08/29(五)14:30

【演出時長】7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B展間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製作團隊】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夫夫之道Fufuknows

原創:夫夫之道Fufuknows《不OK的我們也很好》

導演:林志毅

編劇:郭宸瑋

舞監:謝泓晉

音樂:林子傑

妝髮:鄒孟翰(孟孟)、黃琪元

視覺:謝捲子@誠美作

攝影:麥毓馨(麥麥)

演員:夫夫之道 阿凱(王盈堯)、里歐(陳荐宏)、林沐宏、高沛諭

彩蛋嘉賓:8/29(五)徐鈞浩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戲劇] $510_北部綜藝能工作室_天堂整形診所 The Heaven Aesthetic Clinic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10_北部綜藝能工作室_天堂整形診所 The Heaven Aesthetic Clinic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北部綜藝能工作室《天堂整形診所》

這部戲可以說是我目前在今年藝穗裡笑得最開心的一齣喜劇。從開場沒多久,演員一個眼神、一個反應,就把觀眾的笑點完全抓住,讓人一路笑聲不斷。

故事設定在天堂,人死後可以決定來世的容貌,但條件是要看今生累積的陰德值。想升遷的天使A、喜歡壞壞惹人愛的天使B,正準備下班時,遇到一位遲遲未醒的患者。過程中,因為種種意外延誤,他們一邊焦急、一邊周旋。患者醒來卻發現整好的樣貌又被改回去,憤而要求申訴。

三位演員的搭配非常精彩。護士雙人組一開口就讓全場大笑,肢體表現更是把讀劇時的趣味升級:有人翻著「想到要加班」的白眼,有人維持「乖寶寶顧考績」的模樣,還有人展現「不知幸福」的狀態,細節處處是亮點。

這齣戲的魅力在於節奏與頻率的精準拿捏。情節雖然簡單,但對話與互動始終充滿喜感。特別推薦給想放鬆心情的觀眾:如果你曾經遇過難纏的客戶、為工作升遷煩惱、或無端被塞滿奇怪任務,看這齣喜劇一定會忍不住會心大笑。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四百字內

93

這部真的是目前藝穗我看過最好笑的喜劇,全場讓我笑到停不下來。

當演員講出那句「你不怕那位說話?!」時,我立刻想到:啊,這部我之前在讀劇會看過!(2021_黃婉婷_《天堂整形診所》隔離島劇團〈那些迷信的傢伙們〉聯合讀劇會) 當時的感覺,就像《聖☆哥傳》——天使和魔鬼並沒有那麼神聖,反而很有人性,各自有著自己在公家機構兼私人診所的煩悶與無奈。

這次正式演出,一出場的護士雙人組就讓我笑聲停不下來。比起讀劇,肢體喜感更強化了效果:涂的「想到要加班」翻白眼、楊的「乖寶寶顧考績」姿態、王的「奧客式不知幸福」狀態,每一個都很到位。

文案真的有點誤導,因為這就是一齣道地的喜劇。故事發生在天堂:人死後可以修改來世的容貌,但要看今生的陰德值累積。這天,想升遷的天使A和喜歡壞壞惹人愛的天使B,遇到了一名遲遲未醒的患者,硬是拖到他們下班時間。歷經一連串折騰,女子終於甦醒,卻發現自己整好的東西又被整回去了,於是怒喊要客訴!

我想先說,喜劇很吃頻率。頻率對上了,就會笑到不行;對不上,可能完全無感。而這部完全擊中我的笑點。雖然情節簡單,但三人的對話始終讓我大笑不止。

這是一齣非常適合想放鬆心情的觀眾的作品。如果你曾經想討好上司、被奧客纏身、無端被塞一堆怪事,來看這齣戲一定會心有戚戚焉。在天堂,你可以替來世預定樣貌,但今生的陰德值可得自己好好積攢。

=> 以上 with ChatGPT 

很好笑的喜劇, 堪稱目前藝穗我覺得最好笑的喜劇.

當演員講出台詞: [你不怕那位說話?!] 我就想到, 這部我看過讀劇!! (2021_黃婉婷_天堂整形診所_隔離島劇團_那些迷信的傢伙們-聯合讀劇會)

當初我的心得, 這部有給我[聖☆哥傳]的感覺, 天使跟魔鬼, 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神聖, 而是很有人性. 各自有各自公家機構兼私人診所的苦悶跟哀愁.

今天看阿, 護士雙人組開口後, 我就有點笑聲止不住了. 比起讀劇, 肢體部分強化了劇情的笑果, 涂的那個想到要加班的白眼, 楊那個關心考績的乖寶寶姿態, 王那個奧客般的不知幸福狀態.

這部的文案真的有問題, 這就是一部道地的喜劇. 故事發生在天堂, 當人死後, 神給予了人可以修改下世容貌的權利, 當然, 得要靠你這是累積的陰德值而定.

這天, 想要升遷的天使A跟喜歡壞壞惹人愛撒旦的天使B, 遇到了一個沉睡不起的患者...... 她已經明顯拖延到他們兩個的下班時間....... 歷經了OO又XX, 女子終於被喚醒, 然後發覺!!! 甚麼, 她整好的東西, 又被整回去了!!!!!!!!!! 她要客訴!!!!!!!!!!!!!!!

我先說, 喜劇很吃頻率, 對頻就很好笑, 不對頻就笑不出來. 這部的頻率完全打中我的心. 故事情節雖然簡單, 但是這三人的對話, 始終讓我在一個非常開懷甚至常常大笑出聲的狀態. 

我是覺得, 這部真的很適合想要放鬆心情的觀眾. 想要討好上司, 遇到煩人的奧客, 莫名的被塞了一堆怪事情. 在天堂, 你可以為來世預定一個樣貌, 但是, 你今生必須要多基些陰德.

【演出場次】2025/08/28(四)20:3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藝秀設計影像工作室 (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63號4樓)

【製作團隊】

製作人| 王遠博

劇作家| 黃婉婷

導 演| 林思辰

導 助| 鍾岳桓

演 員|王夢琦、涂忠帆、楊和穎

[戲劇] $850_耐打工作室_核子科技當代轉譯三部曲I-天使不獨活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Nuclear Technology : Angels Do Not Live Alon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850_耐打工作室_核子科技當代轉譯三部曲I-天使不獨活 Modern Interpretations of Nuclear Technology : Angels Do Not Live Alon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耐打工作室《天使不獨活》核子科技當代轉譯三部曲I

劇情設定一種被命名為「天使」的病毒。主角透過不懈努力,成功開發出能治療癱瘓的特效藥,卻也因此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藥物在特殊條件下可能帶來風險,他必須思考是否該將真相告知世人;二是這項發現可能被轉化為武器,於是他陷入了科學突破與國家任務之間的抉擇。

這樣的情節安排,不僅帶來戲劇上的緊張感,也觸及了現實中深具爭議的案例。它讓人聯想到台灣曾經面對的核武計畫爭議,也呼應了 COVID-19 疫情所激發的全球討論。這些歷史與當代的經驗,都顯示出科技進展往往伴隨社會責任與道德難題。

最值得欣賞的是,劇作家勇於把這些龐大的科技與人文議題搬上舞台,並透過具體人物的故事,讓觀眾不只看到一段戲劇,更能感受到科學家在面對重大發現時的拉鋸與掙扎。這樣的創作態度,將舞台轉化為一個思辨的空間,邀請我們一同思考:當人類站在突破的門檻,我們該如何選擇前進的方向?

=> 以上 with ChatGPT 濃縮四百字, 無負面詞彙, 主軸放在讚賞劇作家的創作態度. 我指挑戰科技人文議題, 台灣核武計畫的爭議,或 COVID-19 激起的各種討論

或許劇情很棒,或許演員表現傑出,或許導演安排適宜,但這部的設定,身為曾經是理組的我,只能大搖頭。

劇情裡,主角發現了一種病毒,命名為「天使」。他歷經百般努力,成功開發出一種能治療癱瘓的特效藥。但隨後卻面臨兩大難題:第一,這種特效藥可能致死;第二,這種病毒能被改造成生化武器。主角一邊背負著殺人的罪惡感,一邊掙扎是否要為國家開發武器。這樣的角色設定,明顯借鑑了 1987 年洩密台灣核武計畫的科學家 張憲義,而「病毒」的概念,可能是參考了 COVID-19,想探討人類是否該利用病毒。

劇作家設計了幾個爭議點:

1. 注射特效藥後,若上升到一定高度(平流層)就會死亡。主角糾結要不要公開這個風險。

2. 病毒能被製成生物武器,爆炸後只有人僵直死亡,建築物卻毫髮無傷。

3. 為了驗證武器,他們必須選擇自己國家的一座城市進行實驗,引發道德爭議。

4. 武器被使用後,造成一千人死亡,主角因此被指責為殺人兇手。

——滿滿的吐槽點。

首先,「是藥三分毒」,真正的課題是如何讓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範圍。癱瘓是極為嚴重的病症,如果治癒的代價只是「永遠不能搭飛機」,我相信全世界的癱瘓患者都願意用藥!這種神藥不僅會被奉為奇蹟,甚至可能直上諾貝爾獎。這點根本沒什麼可糾結的。

其次,生物武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傳染性」和「不可清除性」。炭疽菌孢子能長久存活,鼠疫桿菌會人傳人,這些才是真正會癱瘓醫療系統的威脅。劇裡描述的「瞬殺」效果,更像是神經毒劑。歷史上就有 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13 人死亡,6000 多人中毒或受傷。但若要拿來比擬沙林,就不能忽略濃度與環境條件。劇中那種「一炸就僵直死亡」的效果,傳染性何在?如果沒有傳染性或殘留性,就根本不是典型的生物武器。有常識的國家,也不會選擇這樣「一發即完」的武器。

再來,劇中說「一次武器使用,造成一千人死亡」?這在現實根本小兒科。廣島原爆單次死亡十萬起跳,東京大轟炸燃燒彈也是十萬人級別,甚至 2013 年敘利亞沙林毒氣攻擊,也有上千人死亡。要論規模,這所謂的「千人武器」太過保守,談不上道德困境。

最後,沒有人會選擇在自家國家的城市進行實彈測試。實驗應該從小規模動物測試、實驗室檢測開始,之後也頂多是在荒郊野外試驗。若真的非要「活體測試」,也可能選擇戰俘或死刑犯,而不是自己國民。甚至更合理的情境是:偷偷在內亂國家施放,測試效果。用「自國城市」當場域,幾乎只有惡魔黨組織才會這樣想。

總結:這個劇本的靈感來源或許是「張憲義核武洩密」與「COVID-19 爭議」,本意想探討科學研究的倫理。然而,若病毒真能治癒癱瘓,那是神藥,唯一該做的是研究如何降低副作用、如何控制與預防,而不是無謂的糾結。要談「研究是否該公開」,那就進入 DURC(Dual Use Research of Concern,雙重用途研究爭議) 的範疇。但請給予更合理的設定:真正的生物武器,必須具備「傳染性」與「難以清除」這些要素,而不是一種治癒效果堪稱神蹟、但殺傷範圍極小的「假想病毒」。

=> 以上 with ChatGPT

或許劇情很棒, 或許演員表現傑出, 或許導演安排適宜. 不過, 這部的設定, 身為曾經是理組的我, 直接大搖頭.

主角發現了一種病毒, 他命名為天使. 經歷百般努力, 他藉此開發了特效藥, 注射後能治療癱瘓. 後續, 他遇到了兩個難題, 首先, 這種特效藥會致死, 其次, 這種病毒能被做成生化武器. 主角承擔著殺害別人跟自己親友的良心譴責, 是否要為國家開發兵器, 他掙扎著. 明顯故事是參考1987跟美國洩密台灣發展核武的科學家[張憲義].  關於病毒的設定, 可能是參考新冠肺炎, 想要探討是否該對病毒進行利用. 

劇作家製作了以下的爭議點:

1. 注射特效藥後, 過一定高度(平流層)會死亡. 主角考慮是否該說出這種風險.

2. 病毒可以被做成生化武器, 爆炸後, 只有人會僵直死亡, 建物毫髮無傷. 要不要繼續開發, 主角考慮著. 

3. 劇中生物武器被製成, 為實驗, 他們得選擇自己國家的一座城市, 為此, 進入道德爭議.

4. 武器被使用, 殺傷了一千人, 主角被說殺人兇手.

...... 滿滿的吐槽點.

首先, 是藥三分毒, 如何讓副作用可以被接受, 這應該是用藥的抉擇. 癱瘓是很嚴重的病症, 如果, 治療癱瘓的後果, 是永遠不能搭飛機, 我相信全世界的癱瘓者, 都願意用藥!!! 這根本沒甚麼好討論的, 只能躺在床上, 甚麼都不能做, 但是不搭飛機, 你就能自由行動. 這種神藥! 絕對拿諾貝爾獎, 得到所有人的擁戴.

其次, 是藥三分毒, 生物武器, 最恐怖的是傳染性跟不可清除性, 炭疽菌難以清除, 鼠疫桿菌會人傳人, 生物武器, 最怕的是癱瘓醫療系統. 像劇中這樣描述的[瞬殺], 其實更像是[神經毒劑], 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 死了13人, 六千人受傷或中毒. 如果要比擬沙林, 那就不能跳過濃度問題. 依照劇中那種瞬殺效果, 我很難想像, 他的傳染性在那? 但當傳染性無法被控制, 失控的生物武器, 有常識的人都不會使用.

劇裡說這生物武器一次殺了一千人?其實對比現實武器,這規模根本小兒科。廣島原爆是十萬起跳,東京大轟炸燃燒彈也是十萬,連沙林毒氣在敘利亞都能上千人。要說道德難題,這個『千人』設定真的太保守了。

最後, 沒有人用自己國家的城市進行實彈測試的. 大家都碼找個實驗室, 小規模測試結果, 後續可能找個荒郊野外, 進行實報測試, 你說看不出來結果?! 用檢測儀器測量後續病毒分布狀態, 用小老鼠進行測試. 甚至, 你如果真的得要用真人, [監獄的犯人], 比起自家國民, 是更好的選擇. 小規模的當量去預估大規模的狀態, 選用自己國家的城市進行活人測試. 你當是惡魔黨組織嗎? 你偷偷扔去一個內亂國家進行測試, 都還比較說得過去.

以上, 這個劇本的設定, 我真的是滿滿的吐槽點. 看的出來, 是從那兩個真實事件去發想. 某些技術, 是否開發, 的確很有道德上的爭議, 所以才會有所謂的人體試驗委員會(IRB,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劇本如果老老實實照COVID-19是人工製造, 而且是起始就有打算做成生物武器. 或許還有所懸念. 但是, 劇中賦予了他神藥的地位. 況且, 武器要可控, 接下來要做的, 就是研究如何治癒, 如何預防, 如何控制...... 以研究, 當然可以進行. 所以這不是需要討論的議題. 當要變成武器, 當然可以討論是否要公開, DURC (Dual Use Research of Concern,具雙重用途爭議的研究). 但請給一些合理的設定, 目前看起來, 這是一個治癒效果堪稱神蹟但殺傷範圍極小的病毒, 真的需要多給他一些更適合成為武器的要素.

【演出場次】2025/08/28(四)18:3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173-21號&23號

【製作團隊】

編劇|張育瀚

導演|羅羽媗

導演助理|吳欣妮

演員|林彥禛、宋佳蓉、黃俞潔、湯宗翰、莊汶豈

執行製作|陳嘉楨

行政統籌|馬千順

燈光設計|袁皚霖

音樂設計|張倚瑄

視覺設計|郭振寧

製作團隊|耐打工作室Lighters’ Studio

製作人|張育瀚

[戲劇] $298_觸死劇團_選項0 Option zero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298_觸死劇團_選項0 Option zero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觸死劇團《選項0》

對我而言,這是一齣結構特別的演出。前段劇情清楚:劇作家對角色的介紹、面試人員的困境、丈夫刮鬍子的處境,以及國王與皇后對王子的期待,都能跟得上。

隨後的片段轉向更開放的形式。有一幕帶著青春作品的氣息,另一幕則是選項0與選項4的對話,觸及劇作家自身身份的延伸。角色與創作者之間的界線被打開,讓舞台更像是一場來回的提問。

演員的表現值得一提。一位自然真切,容易吸引觀眾注意;另一位帶著憨厚質感,令人期待他在不同角色中的演繹。至於選項0,我專注去理解,卻覺得她更像是被安排來提醒觀眾:角色與戲份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討論。

整體而言,《選項0》保留了許多象徵與留白,營造出一種哲思氛圍。或許需要多看幾次才能捕捉完整脈絡,但正因如此,它也成為一齣值得回味、越想越能發現新角度的作品。

=> 以上 with ChatGPT : 看不懂, 要花時間咀嚼, 好像都是負面詞彙, 幫我修正他.

觸死劇團《選項0》

對我而言,這是一齣需要細細體會的演出。前段劇情還算清楚:劇作家對角色的介紹,我能理解;面試人員的困境,我能理解;丈夫刮鬍子的處境,以及國王與皇后對王子的期待,也都在我能跟上的範圍內。

之後的發展則帶出更多思考空間。有一段像是青春作品的氛圍,另一段則是選項0與選項4的對話,談著劇作家自身身份所延伸出的故事。這些片段彼此交錯,讓人意識到舞台上的角色同時也在回望創作者的內心。

演員的表現很值得關注。一位自然真切,容易吸引觀眾注意;另一位帶著憨厚氣質,讓人期待他未來詮釋不同角色時的面貌。至於選項0,我試著專注去理解,也感受到其中似乎有關於角色位置與戲份的討論。若整理一下,大致能看到:第一段是鋪陳,第三段點出公主的缺席,第五段則像是在逼得劇作家的回答。

演出結束後,我覺得這是一齣需要有人提點、或者多看幾次,才能逐步拼湊全貌的作品。劇作家在其中安排了許多象徵意味,讓人短期內難以完全捕捉,也因此更值得花時間反覆咀嚼。

<= with  ChatGPT 四百字內,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對我而言,這是一齣有些難懂的演出。倒不是不好,而是劇作家的思緒與邏輯,我始終抓不太住。

前段劇情還算清楚:劇作家對角色的介紹,我能理解;面試人員的困境,我能理解;丈夫刮鬍子的處境,以及國王與皇后對王子的期待,也都在我能跟上的範圍內。但之後的發展,就開始接不上劇作家的思路了,甚至到後來,我已經不太能記得究竟發生了什麼。其中有一段,給我的感覺像是高中生的作品;另一段,則像是選項0與選項4的對話,談著這是由劇作家自身身份延伸出來的故事。

在演員表現方面,有一位的詮釋特別吸引我,呈現自然,容易讓觀眾注意;另一位雖然帶著憨厚氣質,但也讓人期待,若他詮釋不同個性角色會是什麼樣子。至於選項0,我嘗試專注去理解,卻仍抓不準其用意——是否在堅持「女性必須要有戲份」?若整理一下,大概是:第一段偏向功能性的鋪陳,第三段說明公主為何沒有戲份,第五段則像是在逼劇作家說出立場。整體來說,我確實跟不上劇作家的邏輯。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看完後腦中很難留下清晰的片段。

演出結束後,我認同朋友的說法。對我而言,這部戲需要有人提點,才比較有機會看懂;或者得多看兩三次,先釐清發生了什麼,再去追隨劇作家的思緒。並不是不好看,而是劇作家安排了許多象徵意味,短期內我抓不太準,需要更多時間消化。

=> 以上 with ChatGPT

對我而言, 有點難懂的演出. 倒不是說不好, 而是他的邏輯, 我抓不懂.

劇作家說的腳色介紹, 我能懂. 

面試人員的困境, 我能懂.

丈夫刮鬍子時的處境, 我能懂.

國王皇后對王子的期許, 我能懂. 

再接下來, 我就有點接不上來劇作家的思緒.

我真的不太記得還發生了甚麼.

有一段, 我覺得很高中生.

有一段, 我印象是選項0跟選項4在聊天. 講述著, 這是劇作家身分所描寫的故事.

我覺得一個人滿值得關注的, 他滿好的詮釋了腳色, 而且是容易引人注意的.

另一個人雖然看起來憨厚憨厚, 但有點令人期待, 不知道他演不同個性的腳色會如何.

我有試圖把注意力放在選項0身上, 但始終抓不準這腳色的用意. 堅持女性必須要有戲份?!

第一段有點功能性, 第三段在說出公主為何沒有戲份, 第五段?在逼劇作家說話.

我真的覺得我跟不上劇作家的邏輯. 沒有說好或是不好, 只是我很難記憶剛演出些甚麼.

開演前, 友人就傳來這部劇很硬. 看完的當下, 我認同他的話語. 

【演出場次】2025/08/28(四)15:30

【演出時長】5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1樓)

【製作團隊】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編導:黃郁善

戲劇構作:姜羽鐈

演員:黃郁善、絲國紘、陳怡璇、王玟甯、翁宇聖(依劇中角色順序排列)

音樂音效設計:古昆翰

音樂音效執行:葛意成

行政執行:宋冠庭

[戲劇] $560_築粹劇場 Zhucui Theatre_赴會 Attend a meeting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60_築粹劇場 Zhucui Theatre_赴會 Attend a meeting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築粹劇場《赴會》

這齣戲改編自賴和生前未公開的短篇小說〈赴會〉。賴和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同時也是一位醫師,他長期關注庶民生活與社會處境,作品往往以平實語言呈現殖民時代的困境與不安,展現知識份子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掙扎。

〈赴會〉故事雖然簡單,卻耐人尋味。劇情描述賴和與友人搭火車前往霧峰林家開會,兩人談話的同時,也不斷偷聽周遭乘客的閒聊,這些碎片化的聲音與互動,最終回到他自身的價值反思。觀眾能從中看到階層的對照:權貴的權謀、文人的理想、百姓的依靠,各自有不同立場,卻都交織成台灣社會的縮影。

演出最大的巧思,在於選擇在一節真實使用過的老車廂中進行。當觀眾坐上木質座椅,耳邊傳來台語對話與車廂獨特的空間回音,氛圍立刻帶人進入小說的時空。演員的談話與「偷聽」情境,讓人有種身歷其境的真切感,彷彿我們自己也成了這列火車的乘客,隨著車輪聲一同思索:在權貴、文人、平民之間,台灣人究竟要走向何方。

欣賞這部作品,不僅能窺見當年的社會風景,也能理解台灣文學如何在時代夾縫中生長,更讓人意識到,許多古早的問題與今日依舊相互呼應。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評, 主力放在欣賞賴和作品能理解古早台灣狀況跟文學, 還有補充實際車廂能給予的沉浸感

簡單說,就如同文案所寫:改編自賴和生前未公開發表的短篇小說〈赴會〉。故事主要描述賴和與友人前往霧峰林家開會,在火車上的過程中,兩人一邊對話、一邊偷聽旁人的談話,最終反思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的台語其實很生疏,大致能聽懂演員在說什麼,但光是努力理解(甚至有時是猜測)就耗掉了全部心力。演員若有口誤,若不是他們自己修正,我應該也無法察覺。

劇情帶有古今對照的意味:權貴階級、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各自都有不同的需求與想法。有時文人滿腔熱血地破除迷信,卻不一定能理解信仰對於百姓生活的支撐作用。

我特別喜歡賴和最後的說法,他把「破除迷信」與「民間信仰」揉合在一起,也帶點自嘲意味:三種階層各有其道理,但台灣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然也請原諒我,畢竟聽得很吃力,或許理解有偏差。)

就導演安排而言,我更喜歡下半場,真的有「偷聽」到旁人談話的感覺,最後賴和與三人互訴苦衷,再與友人下結論,收束得頗有味道。至於上半場,我觀察到兩組人馬幾乎是「一組說完換另一組」,在神情上比較像各自表述,並沒有太多「聽進去」的交流感,這或許也是舞台調度的限制。

若能再回頭細讀原文,應該會別有樂趣。因為劇組明顯將許多當年的名詞、語境轉化成當代觀眾更易理解的狀況,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共鳴——原來台灣無論古今,都在面對類似的處境。

=> 以上 with ChatGPT

簡單說, 就如同文案: 改編自賴和生前未公開發表的短篇小說[赴會]. 基本上, 這段故事主要在描述賴和兩人要去霧峰林家開會, 火車上, 兩人的對話, 聽著旁人的對話, 最終反思著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的台語真的很破, 大概能聽懂演員們在講些甚麼內容, 但光是理解(猜測)他們講些甚麼, 就用掉我所有的精力. 演員有講錯, 但如果他沒有自行糾正, 我應該也察覺不出來. 

是有些古今相喻的感覺, 當權階級, 文人雅士, 跟平民百姓. 各自有自己的需求跟想法. 有時候, 文人的滿腔熱血破除迷信, 卻可能是百姓們生活的信仰依歸. 

我喜歡賴和最後的說法, 把破除迷信跟民間信仰和在一起. 他有點自嘲, 這三個階級, 各有其道理, 但台灣人到底要的是甚麼. (請原諒我可能搞錯, 畢竟, 我聽得很吃力)

純就導演安排來說, 我比較喜歡下半場, 真的有偷聽別人說話的感覺, 最後賴和跟那三個人說著苦衷? 最終他跟友人下著結論. 

上半場, 我有在注意, 這兩組人有沒有聽到彼此的說話. 能理解導演也只能這樣子安排, 一組說完換另一組. 但就神情來看, 上半場, 這兩組真的沒甚麼專心在聽別人說話的感覺. 有點自顧自的. 這組說完, 閃到旁邊, 讓另一組講. 

再去翻看原文, 應該很有樂趣, 大概能知道, 這些段落是對映著現今的甚麼. 畢竟劇組應該已經將不少當時的名詞意義都轉譯成現今好懂得狀況. 很容易產生, 台灣不管以前跟現在, 都是一樣的狀況的感概.

【演出場次】2025/08/28(四)13:00

【演出時長】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新北投車站 車廂區域 (臺北市北投區七星街1號)

【製作團隊】

編導|許為庭

執行製作|賴曉惇

執行助理|林倚旭

平面設計|李佩姍

演員|林家偉、張孟豪、張哲瑋、楊獻文、蔣永瀚(依據字首筆畫排列)

演出單位|築粹劇場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月期待] 2025-M09

📅 2025-09|劇場推薦十選
九月滿台好戲,但如果只能挑十部,我會選👇

🍵 台北曲藝團《2025臺北大碗茶》
茶館相聲說書,端出一壺台北記憶笑聲。

🏠 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
普立茲經典改編,家族聚首全面崩壞,最赤裸的真相即將揭曉。

🩸 故事工場《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VR觀落陰×舞蹈,走進幻境體驗「交還名字」。

👵 狂想劇場《媽吉》
三位歌仔戲藝師紀錄劇場,不是血親卻成家。

🏳️‍🌈 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FAMILY TRIANGLE》
弟弟精子、妻子卵子,由她代孕,重寫家的定義。

🚦 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
戲曲×馬戲×現代,明亮舞台上演荒謬黑暗。

🃏 金枝演社《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台語喜劇重塑整人王,荒唐笑鬧暗諷社會。

👹 再現劇團《落人之家》
妖怪宇宙續章,布袋偶與獅藝交織,宛如劇場版《神隱少女》。

🏚️ 慾望劇團《關於我們回(不了)家這件事》
老兵與無血親兒女,移動劇場中的「回不去」。

🔮 閱時《那些還未發生的事》
四部原創讀劇,跨性別、家庭、網紅、幻境。

📖 九月十選:沉浸、實驗、家庭、傳承、笑聲、妖怪、回家。你會先選哪一部?

=> 極限壓縮500字內 thread用

📅 2025-09|劇場推薦十選
九月滿檔,但如果只能挑十部,我會選這些👇

🏠 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

普立茲經典改編。家族聚首卻全面崩壞,笑鬧間揭開最赤裸的真相。

🩸 故事工場《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VR×觀落陰×舞蹈,戴上頭盔走進幻境,體驗「交還名字」的沉浸重生。

🏳️‍🌈 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FAMILY TRIANGLE》
弟弟的精子、妻子的卵子,由她代孕。血緣與親密衝撞,重寫「家」的定義。

🚦 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

戲曲×馬戲×現代。明亮舞台卻上演黑暗摸索,荒謬又幽默。

👵 狂想劇場《媽吉》
三位歌仔戲藝師的紀錄劇場。不是血親,卻共組家族,寫下姐妹仔的人生史。

🍵 台北曲藝團《2025臺北大碗茶》
茶館文化×相聲說書。端出一壺滿是台北記憶的笑聲,輕鬆暖心。

🃏 金枝演社《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台語喜劇重塑整人王。笑鬧荒唐卻暗諷社會,舞台換裝公開,樂趣加倍。

🔮 閱時《那些還未發生的事》
四部原創讀劇。跨性別、家庭、網紅、幻境,像看未來的預告片。

👹 再現劇團《落人之家》
妖怪宇宙續章。布袋偶、巨偶與獅藝交織,魔幻舞台宛如劇場版《神隱少女》。

🏚️ 慾望劇團《關於我們回(不了)家這件事》
老兵與無血親兒女的另類家庭。移動式劇場裡,每一步都是「回不去」。

📖 九月十選:沉浸、實驗、家庭、傳承、笑聲、妖怪、回家。你會先選哪一部?

=> 以上 with ChatGPT 請查詢完這十部後, 寫下介紹短文

 📅 月期待|2025-M09

如果下個月只能挑十部,我會選擇這幾場:

故事工場《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VR現代觀落陰 沉浸場》

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2025臺北藝術節

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

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2025戲曲夢工場

狂想劇場《媽吉》

台北曲藝團《2025臺北大碗茶》
金枝演社《整人王—新編邱罔舍》
閱時《那些還未發生的事-台灣原創劇本讀劇聯合展演》
再現劇團《落人之家》
慾望劇團《關於我們回(不了)家這件事》

[戲劇] $383_緩緩劇團_直直流 Still Still Flow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83_緩緩劇團_直直流 Still Still Flow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緩緩劇團《直直流》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出發,帶領觀眾看見日常裡的親情、友情與生活轉折。劇作的鋪陳溫柔而細膩,讓我們跟著她一同感受世界的變化。

舞台運用極富巧思,演員的進出不同時刻有不同出入口,讓人有種時間如水般流動的感覺。演員踩在椅子上,就能象徵走在小徑上,觀眾的視線也不斷隨角色移動,帶來一種獨特的流動感與悸動。表演上,僅憑姿態與語氣的轉換,就能讓角色鮮明成立,極具說服力。

對我而言,這部演出迷人的不是理性邏輯,而是心靈感受。身為觀眾,我好像默默陪著小女孩,一起走過那些片刻:親情的依靠、友情的溫度,還有生活中無聲卻必然的改變。

時間是一條沒有回頭的河流,帶領我們逐步前行。即使面對挑戰,她並沒有特別張揚,而是靜靜地走過。而我在心裡暗暗祈願:願那些險阻不會奪走她的天真,願她仍能帶著光亮前行。

=> 以上with ChatGPT: 四百字內,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暴雷都拿掉

95

這部作品很適合在這個場地、以兒童藝術節的名義推出,我相信會帶來不少好評。雖然題材本質是日常生活,若要搬進中型劇場,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行銷,但在當下的氛圍裡,卻顯得格外動人。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女孩「兮河」的故事。她在單親家庭中與哥哥感情深厚,一起到處冒險。母親過世後,哥哥還留有一些印象,而兮河年紀太小,什麼都不記得,只能透過哥哥轉述聽到媽媽說過的「年獸」故事。她與哥哥曾試著在野外尋找年獸,父親送了她一台望遠鏡。隨著時間推移,劇作家描繪兮河和同學們的遊戲、爭執,還有父親對她的叮嚀。父親仍舊疼愛著她,但生活的河流總是不停往前,哥哥逐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父親帶來了阿姨,最後哥哥要去外地念書,他們也搬離了家園。最終,兮河終於理解了年獸的所在。

這個故事若以理性來檢視,或許顯得不夠嚴謹,時間線中途還穿插哥哥的心聲,但如果把它當作小女孩的潛意識或夢境,就完全說得通。舞台設計也選擇不寫實:演員踩在椅子上,就能象徵走在鄉間小道。這樣的處理反而讓我放下邏輯上的追究,自然地跟隨角色一同想像。潘民維飾演的父親與同學,雖然沒有換裝,只靠姿態與語氣轉換角色,卻依然讓我深深相信「此刻他就是那個角色」。

對我而言,這部演出迷人的地方,不在於理性邏輯,而是心靈的感受。觀眾彷彿默默陪著兮河走過日子:感受哥哥的疼愛、父親的信賴、朋友的友誼——直到這些感情慢慢變質、被替代。這不是突如其來,而是時間一點一滴推動的必然。時間就像一條沒有回頭的河流,帶領我們離開熟悉的發源地。我會想起 2022 年台北兒童藝術節複象公場的《回家》,同樣在溫馨之下潛藏著一股現實的暗流。

劇作家安排了小女孩經歷種種:從童年的相依,到葬禮與家家酒的辯駁,再到同儕的排斥與隱性的霸凌。父親帶來了阿姨,哥哥逐漸長大,最後要離開去念書。整體而言,故事依然溫暖。即使面對殘忍,小女孩沒有特別勇敢,也沒有做出驚人的舉動,她只是靜靜地走過那些關卡。她從未要求誰為她加油,但看著她,我在心裡暗暗祈願:願那些險阻不會奪走她的天真,願她仍能帶著光亮前行。

特別想提到這個場地與導演的調度。演員進出的動線不固定,而是分布在四個出入口,讓人感覺時間不斷流逝,事件川流不息地在舞台中央匯聚。這種流動感讓目光總是隨著女主角而移動,形成一種「中心點會隨角色而變動」的奇妙體驗。

=> 以上with ChatGPT

這部其實犯了很多我的忌諱, 但看著看著, 我知道我不太在乎那些禁忌, 反而覺得, 滿期待編導演接下來會怎麼做. 就結論而言, 我覺得這部滿適合在這個場地, 用兒童藝術節的名義, 應該能帶來不少好評. 但這畢竟是一個日常生活的主題, 導致我有點難以想像, 如果放在中型劇場, 那該如何行銷.

簡單說, 這是一個女孩[兮河]的故事. 單親家庭長大的她, 跟哥哥感情很好, 到處野外冒險. 而後, 母親喪禮, 哥哥說, 他對媽媽有印象, 但妹妹還小, 甚麼都不記得. 哥哥將媽媽講述的年獸的故事轉述給了她. 而後, 她跟哥哥去野外尋找年獸, 爸爸送了她台望遠鏡. 時間流逝, 劇作家講述了[兮河]跟同學們的玩耍, 變臉, 而後爸爸對她說的那番話. 父親還是疼愛著兮河, 但默默的, 時間就像是不停流過的河水, 生活總是不知不覺無法抵抗的就到了下一個階段. 總之, 兮河看到了年獸, 哥哥有了朋友, 爸爸帶來了阿姨. 最終, 他們搬離了這個家, 兮河終究知道年獸的下落.

對我而言, 這個故事, 滿沒有邏輯性的, 但畢竟是以一個小女孩去看世界. 中途還跳出哥哥的心聲. 演出中的事件時間流, 總覺得可以用小女孩的潛意識或夢境去解釋, 較真就輸了, 不要太講究比較好. 應該說, 當舞台設計成這樣, 演員們走在椅子上? 代表著在鄉間小道?上, 看著她們的神情跟台詞, 就有點下意識地被說服, 要發揮想像力, 去跟腳色們同步. 因為沒寫實(或許是因為沒錢), 反而讓劇情的困惑性降到最低. 我不太會形容, [潘民維]所飾演的父親跟同學, 只是靠著姿勢跟口條, 服飾上沒有做出任何更動, 但整個很說服我, 此時他飾演的腳色是誰.

對我而言, 這部演出, 迷人的不是理性邏輯而是心靈感受. 身為觀眾的我, 好像就是默默地陪著[兮河], 度過她的這些日子, 哥哥對她的疼愛, 對父親的信賴, 跟朋友的友誼, 直到這些默默地, 有所變質或是更替. 它不是種沒有徵兆, 而是種逐步逐步, 時間就是條沒有回頭的河流, 默默地, 我們離開了發源地. 真的不太會形容, 這雖然很親子向(畢竟主角是一個頂多國小的小女孩), 但發展其實有點現實的冰冷. 我會想到2022, 台北兒童藝術節, 複象公場的[回家], 那種溫馨的後面, 似乎潛藏著一股暗流.

劇作家從兩個小孩的相親相愛開始, 參加了葬禮, 玩家家酒被說沒有媽媽很糟糕, 小女孩一直辯駁, 我爸爸很愛我. 度過了年獸?的出現. 接著就是小孩子玩鬧後的汙衊, 被社交排斥的隱性霸凌沉默的排擠, 阿姨來了, 父親更加忙了, 哥哥長大了, 有自己的交友圈了, 最終, 哥哥要去外地念書, 他們要搬家了, 離開這個, 媽媽故事裡隔座山就有年獸的地方. 大體上,故事仍然溫馨。即便面對那些殘忍,小女孩沒有特別勇敢,也沒有做出什麼驚人的舉動,她只是靜靜地走過那些關卡。她從未要求誰為她加油,但看著她,我在心裡暗暗為她祈願:願那些險阻不會奪走她的天真,願她仍能帶著光亮前行。

談談為何我要特別提到這個場地, 導演設計腳色們的進出, 總共有四個出入口, 她給我種感覺, 時間就是在流逝, 而總歸事件就是發生在舞台上, 有點川流不息? 如果演員出入口固定, 會給我種就是在這個地點發生, 但因為出入口不定, 那給我種, 目光的中心在舞台中央, 但是這個中心點是跟著女主角而變動著. 真的不會描述那種流動感帶給我心中的悸動.

【演出場次】2025/08/27(三)14:1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濕地Venue-5F (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107巷10號5樓)

【製作團隊】

導演/編劇:張璿

導演助理:鄭為靖

排練助理:黃龔允惟

舞台監督:胡家萱

執行製作:林凡熙

執行製作助理:施宇庭

演員:彭煒捷、潘民維、郭容、蘇辰薇

舞台設計:蕭均卉

燈光設計:胡家萱

音效設計:白植旭

服化設計:郭容

平面設計:陳曉蓉

文字編輯:黃啟軒

舞台執行:陳洪恩、游東諺

音效執行:童羿寧

服化執行:謝慈恩、唐薇妮

行政執行:鄭旭言


[隨筆] 分析

 依照

https://research.taicca.tw/pdf/3ea32ab3-49b1-379b-a987-b65f588d3b6d

我做出以下分析

2024台灣表演藝術

銷售P3: 場次+4.84%(多472場), 票價+9.71%(多一百), 銷售票數-2.22%(少賣六萬六張), 銷售金額多7.27%(+2.23億). 售票率-2.66%(目前56.86%, 回到2022水準).

解讀, 銷售金額增加2億, 是因為票價上漲了快一成. 銷售場次增加, 但因票價增加或是觀眾預算有限, 反而導致銷售張數降低, 總觀演人次是下降的. 某種程度, 應該可以視為觀眾持續流失, 或是更加精打細算, 減少進場次數.

各地銷售狀況, 場次跟票房分布增減P4, 我覺得可以跳過分析, 總的來說, 北部票房依然一枝獨秀, 占了65%以上, 中部約莫13%, 南部19%.

展銷狀況P5: 戲曲大爆發, 多賣三千四百萬, 多賣4.1萬張, 音樂劇因為票價增加約三成(+500), 導致雖然銷售張數降低-1.4萬, 但銷售金額依然增加了1.5億. 戲劇類, 一定要把漫才脫口秀親子馬戲給分開, 少賣8.8萬張, 票價增加一成(+100), 銷售金額多一千三百萬. 這樣的比例, 實在很難判讀, 依照印象中的銷售比例, 漫才們張數多, 票價不能說超高, 但是否有計入薩泰爾體系?! 我懷疑戲劇類的票價, 增幅有更高. 我懷疑是被那四個種類把票價增幅平均.

=>

進入chatGPT, 請他進行指證, 他幾乎大部分反駁. 重點是, 他引用了2024 opentix的報告.

才驚覺, 有那份報告, 跟這兩份的差異. 

明顯單就音樂劇而言, opentix是2.8億而文策院是6.94億. 

所以, 實際上, 兩者統合比較, 我們就能知道寬宏體系的國外音樂劇, kktix的薩泰爾脫口秀, 是賣多少了!!!!!!!!

整個可以進入重新分析階段. 難怪那麼愛引入國外版權劇, 真的好賺.

[戲劇] $510_三心二藝術工作室_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 Irr@tiona! W3dl0ck-晚上場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10_三心二藝術工作室_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 Irr@tiona! W3dl0ck-晚上場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三心二藝術工作室《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夜版》

這次的演出很特別,午場在【紀州庵】,晚場在【客家文化中心】,同樣的作品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氛圍。

午場就像一場熱鬧的嘉年華,現場能量充沛,觀眾完全沉浸其中。整體感覺非常歡樂,像是一場專屬於觀眾的娛樂饗宴,讓人帶著滿滿笑意離開。

晚場則呈現出另一種氣質,更貼近私人敘事。透過讀劇與影像,他們帶領觀眾走進自己的生命歷程:從疫情下的生活,到如何面對聘禮的討論,再到兩岸婚姻的完成。這些內容充滿真實感,就像是把一段人生的關鍵時刻,真誠地攤開給大家分享。影片的穿插,也讓舞台語言多了一份紀錄片的質地,使人感受到表演者的真心。

兩場氛圍差異鮮明,卻各有意義。午場充滿驚喜與娛樂性,晚場則更像一封真摯的生命告白。能在同一天裡體驗兩種完全不同的面貌,對觀眾來說是一段難得的旅程。

如果說午場讓人看見舞台的熱力,那麼晚場則讓人看見故事的厚度。兩者交織出完整的體驗,讓人思考:表演不只是娛樂,它同時也能成為生命經驗的分享。這樣的安排,為演出增添了特別的層次。

=> 以上 with ChatGPT : 純推文, 無負評

這部演出分成兩個版本:午場在【紀州庵】,晚場在【客家文化中心】。坦白說,午場宛如天堂,晚場卻像地獄。午場的呈現對觀眾而言是一場娛樂饗宴;反之,晚場則顯得冗長而乏味。

有人形容,晚場像在看兩人放閃,需要戴墨鏡。但就我看來,更接近於兩位演員讀著與自身相關的故事──疫情期間的經歷、聘禮的討論、跨海婚姻的完成。若這些能透過精采表演或娛樂性十足的設計來承載,或許還能吸引觀眾;可惜,大部分時間只是依賴影片來推進,而影片內容又過於私人化。對非親友的觀眾而言,那些「點滴在心頭」的細節根本無從理解,只剩下不斷強調「辛苦」卻沒有具體描繪,難以讓人產生共鳴。

結果,演出顯得冗長,我始終不明白自己為何要知道這些瑣碎的過程。從「擇其所愛」到「處理難題」,再到「最終結婚」,這些故事脈絡過於個人,無法帶出更廣的婚姻思考或社會連結。比起一場演出,它更像是一份交作業的報告。對觀眾而言,兩位並不知名,經歷也稱不上驚心動魄,加上表達方式平淡,使得整體觀感沉悶。午場的驚艷,和晚場的乏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演出, 有兩個版本, 午場在[紀州庵], 晚場在[客家文化中心]. 我得說, 如果午場是天堂, 那麼晚場就是地獄. 我覺得午場對觀眾而言, 是個娛樂饗宴, 但是晚場, 對觀眾而言, 卻很無趣. 有人說, 看著兩人放閃, 得要戴上墨鏡. 可是, 就我看來, 就只是兩個人讀劇, 呈現跟他們有關的事物, 關於他們如何度過疫情, 如何面對聘禮議題, 如何完成兩岸婚姻. 如果他們演的很精采或是很娛樂, 那也就罷了, 幾乎都只是靠著影片撐場, 而那些影片, 真的太個人相關, 你不說他有多辛苦, 我真的無法想像他有多辛苦, 不是只靠說[辛苦]就可以, 而是要描述到我真的覺得很辛苦. 很多東西, 點滴在心頭, 但非親友, 我怎麼可能知道你沒說出來的東西. 簡單說, 晚場的演出, 落落長, 但我始終, 不知道我知道這些的目的是甚麼? 擇其所愛, 處理難題, 最終結婚. 我不覺得, 晚場的這些內容, 足以引發我對婚姻的想法. 他太個人了. 整體適合拿來交報告, 但不適合拿來當演出. 因為這兩個人, 很不有名, 他們的經過, 也不能說驚天動地, 表達方式真的也很乏味. 比起下午的驚艷, 晚上真的好乏味.

【演出場次】2025/08/26(二)19:3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B展間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製作團隊】

新人|🤵‍♂️陳政宏、👰‍♀️姜思達

⭐️劇組名單⭐️

演員|江佳穎、胡皓辰、郭潔蔚

婚禮統籌|倪蒹

婚禮導演|張品葳

婚禮執行|盧幸玟

婚禮舞監|陳暄雅

器材統籌|林家康

舞台設計|杜雨晨

服裝設計|柯采瑜

妝髮設計|王惠姿

音樂設計|杜瑋哲

燈光設計|郭祐維

影像設計|姜芊鈺

影像紀錄|王彥敦

舞監助理|龔貞心

[劇場] 三心二藝術工作室_昏因~之中場,「過度客套的婚宴」

三心二藝術工作室_昏因~之中場,「過度客套的婚宴」

吃得很飽, 六個人要吃十二人份的東西. 桌子是坐了十個, 但是聽說, 製作團隊因為拆台, 然後吃便當, 間隔兩個小時, 實在吃不下.

基本上開三桌, 有一桌是玩劇本殺的, 另外兩桌, 感覺有機率是演員加親友, 我們這桌, 就是觀眾加師長. 這真的是個誤闖別人婚宴的時刻, 不過新娘說了, 既然下午有緣, 那自然就已經是認識的朋友了.

聽著劇本殺那桌傳來的聲音是有趣的, 他們強烈的動作魄力, 導致嚇到了餐廳人員. (因為劇本寫著, 該腳色激動的時候會拍桌) 總覺得, 新娘會有些不自在, 我會覺得, 她知道我在觀察她, 而我覺得她應該知道我在猜她現在是演員還是宴客中的新娘.

如果這真的是場婚禮, 他們將活動拆成了三個部分, 婚禮上的遊戲, 那在午場的[紀州庵], 婚禮上的播放影片, 那在晚場的[客家文化中心], 而在此處[甘家伙房]的, 就是所謂的家宴. 單純吃飯, 親友聊天. 為了不無聊, 所以設計了一桌要玩劇本殺. 工作人員們, 正在台上裝台, 因而也沒有空閒來吃這一頓飯.

這頓菜色真的不錯: 客家湯圓, 放山雞, 豬腳, 客家小炒, 梅干扣肉, 炒粿條, 米糕, 川燙鮮蝦, 清蒸鱸魚, 竹筍湯, 時令青菜, 黑糖糕, 芭樂跟西瓜. 客家菜真的澱粉好多, 每道又都想嘗一口, 真的吃超撐.

坐我隔壁的那位小姐是演員的親人, 她就直接問新娘, 有想過[觀眾]會參加這場嗎? 新娘應該是回答, 有, 畢竟婚禮一定要有宴席, 而因為容納人數, 所以選擇報名制. 我後續跟她說, 我也是觀眾. 當初看票價有三四個等級, 我就想說, 選最便宜的(畢竟藝穗花太多錢), 我自我設定, 我就是別人婚禮跑去吃的那種婚禮蟑螂.

題外話: 我很困惑, 嚴格來說, 這場應該不算是劇場演出. 或著說, 應該把他視為[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的一部分, 單純視為演出, 那太誇張, 雖然對我而言, 他的娛樂性比晚場還高. 但既沒有售票, 也不算有特地安排. 如果把午場中場晚場, 視為一體, 那這的確是一個很完整的[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 他把實際上的婚禮拆成了三個部分. 但是, 對於只看單場的觀眾而言, 這場必須[不能算]. 是的, 既然在選擇上, 就已經將演出拆開, 而且是[單獨售票], 那理論上, 就應該個別計算. 我還滿在意, 沒看過午場的人, 又跟新人沒有關係, 看晚場, 應該很無聊吧.

[戲劇] $510_三心二藝術工作室_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 Irr@tiona! W3dl0ck-下午場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10_三心二藝術工作室_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 Irr@tiona! W3dl0ck-下午場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95

三心二藝術工作室《昏因~這不是一場婚禮〈3-日版》

這不是一般的演出,而是一場婚禮秀。開場一句「我們不願意?」瞬間讓全場震了一下,接著節奏一路狂飆:圖書館裡突如其來的求婚讓人笑到停不下來;戰場上手榴彈變成婚戒,兩人用「一起死」的決心交換戒指,笑聲與掌聲像浪潮一樣湧來。

史前人與外星生物隨後登場,討論「只有人類才會結婚」,最後三名演員高舉喜聯繞場,把祝福散播到每個角落。觀眾更被捲入團康遊戲──疊杯、捧花、套戒,尖叫與加油聲此起彼落,現場宛如最瘋狂的派對。

在某一刻,我其實默默發覺:這不只是「婚禮主題」的表演,而是一場真正?的婚禮,只是被設計得極為精采。它把常見的宴客遊戲轉化成舞台段落,既娛樂又真摯,讓大家在歡鬧中見證新人彼此的承諾。

說實話,我到現在都覺得懊惱,因為無論怎麼寫,都追不上當下那股興奮與熱度。那一刻的震動,真的只能親眼在場才能感受到。❤️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評: (我覺得我寫不出來, 觀賞演出時的那種興奮感)

這部演出有兩個版本:午場在【紀州庵】,晚場在【客家文化中心】。我必須說,如果午場是天堂,那麼晚場就像地獄。午場對觀眾而言是一場娛樂饗宴,晚場卻顯得乏味。

什麼是婚姻?是兩個人許下的承諾。什麼是婚禮?是向親友昭告的演出。看著這場表演,我想起傳聞中張吉米曾在藝穗節舉辦過婚禮。若說他是為了省場地費,那麼這組新人,更像是為了留下紀念。

我一直在想,這究竟是一場婚禮,還是一場演出?或許答案要看創作者的定位。畢竟習俗上,婚禮本就能舉辦多次:男方場、女方場、朋友場、家宴、喜宴,都被視為同一場婚姻的不同階段。

下午場開始時,我一度並不覺得那是婚宴,反而像是將婚禮的一進、二進、三進流程搬上舞台。最初,兩人說「時間到了該結婚了」,於是開始尋找對象。接著演員登場,兩位主持人帶領大家玩起即興劇,把婚戒放進各種荒唐場景:在圖書館裡有人求婚,卻被指責太吵;在戰場上,手榴彈成了婚戒,敵對雙方抱著「一起死」的決心交換戒指。那段互動荒謬卻極為精彩。

接下來則進入虛構的婚禮儀式,史前或外星生物現身,強調「只有人類才會結婚」,一開始像是調查生物,後來這兩個生物也要結婚。最後,三名演員手持喜聯繞場一周,氣氛詼諧。

隨後演出轉為團康遊戲:觀眾分成三組,在三個場地玩疊杯、捧花、套戒等比賽。氣氛被炒得熱烈,我尤其喜歡,看著台大戲劇生和北藝劇創組彼此較勁,頗為有趣。最後一場遊戲還請來了《勸世三姊妹》裡的「賣菜大阿姨隔壁攤賣土豆東興里新生代飄撇少年兄阿憲」,表演引來滿堂喝采。新人甚至打趣說,如果沒人參加,他們的備案是臨場吵架,把「爛遊戲」演成鬧劇。

不過演出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一件事:觀眾裡確實混了不少親友。他們看陳政宏、姜思達時的眼神帶著不同於一般觀眾的親暱,甚至流露出「吾家有女初長成」的表情。於是我開始懷疑,這其實就是一場婚禮。婚禮本來就是一種呈現給家人的表演,目的是向外界昭告。而這檔節目,似乎是把傳統喜宴裡的團康活動與宴會影片,拆解成午場、中場、晚場來演出。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正是創作者以藝術形式,重現自身誓言與生命歷程。

看到這樣的豐富度,我甚至懷疑,他們是否把原本婚禮的預算挪來做這場演出,這很符合藝術家的個性。婚禮,本就像是一場宣告家人的表演。只是相較於傳統婚宴,現代婚禮更趨近「婚禮秀」。午場的呈現,幾乎把秀的部分完整抽出,在有限的空間裡製造出強烈的娛樂效果。也因此,觀眾在笑鬧之間,不僅被娛樂,也潛移默化地認識新人、理解他們的心意,並見證了一場獨樹一格、屬於他們自己的紀念。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演出, 有兩個版本, 午場在[紀州庵], 晚場在[客家文化中心]. 我得說, 如果午場是天堂, 那麼晚場就是地獄. 我覺得午場對觀眾而言, 是個娛樂饗宴, 但是晚場, 對觀眾而言, 卻很無趣. 

甚麼是婚姻? 那是兩個人許下承諾. 甚麼是婚禮? 那是昭告親友的演出. 看著這場演出, 我會想到傳聞中, 張吉米在藝穗節舉辦過婚禮, 我覺得如果說他號稱是為了節省場地費. 那麼, 我覺得這組新人的目的, 是為了留作紀念.

我到現在都還在懷疑, 這算是一場婚禮, 還是一場表演?! 這可能得看創作者的想法吧. 畢竟, 習俗上, 婚禮可以舉辦很多次, 就像男方場女方場朋友場家宴跟喜宴, 在概念裡他視為是婚禮的不同階段.

下午場開始時, 我起先不覺得這是場婚宴, (她有點像是把婚禮一進二進三進的流程做了出來), 先是兩人說?她們時間到了該結婚了, 所以他們開始找對象. 接著, 應該就是演員登場, 兩個主持人, 四個人開始玩起即興劇, 如何在圖書館或是戰場上, 以一個偌大的婚戒, 進行相關的情節. (那段互動的很好看, 很荒唐, 在圖書館有人求婚, 所以其他人開始指責她怎麼可以那麼吵. 在戰場上, 手榴彈是婚戒造型, 而兩人是敵方, 郭抱著跟我一起死的態度, 遞上了這枚戒指)

接著?, 胡說了一些婚禮上的儀式, 後續應該就是史前或外星生物登場, 闡述著, 只有人類才會結婚, 而先是觀察這兩個生物, 後續, 應該是? 他們打算結婚?! 我只有印象, 最後三名演員拿著喜聯繞場一周.

再接著, 應該是莫名的進入團康活動吧, 分成三組, 三個場地, 進行疊杯, 捧花, 套戒的小遊戲. 我很喜歡這段, 演員們把氣氛炒得很熱烈, 看著台大戲劇生跟北藝劇創組比輸贏, 很有意思. 最後的一個小遊戲, 三組人參加, 其中之一是在勸世三姊妹飾演[賣菜大阿姨隔壁攤賣土豆東興里新生代飄撇少年兄的阿憲], (....... 真的好久, 查了才知道他的腳色名稱, 我只記得他最近有演熱天酣眠, 而且我還記得, 他是那時候歡迎[陳雲林]的兩個舉旗手之一, 我看過兩次, 旗幟都沒有完整展開) 倍獲好評的敲擊, 就是在這段發生. 晚宴時聽到新人說, 如果沒人參加, 她們的備案是開始吵架, 說設計的甚麼爛遊戲.

演出中, 會慢慢覺得這狀況有點不對, 應該說是觀眾的組成...... 有部分真的很親友. 而且他們對陳政宏, 姜思達的觀感是不同的. 看著多機運作, 看著有些人那種[吾家有女初長成]. 默默地, 我開始懷疑, 這真的是一場婚禮. 婚禮本來就有點是呈現給家人的表演, 他的目的?是為了昭告天下, 而這檔節目, 似乎是把一般喜宴常看到的團康晚宴影片拆成三個部分, 分成是午場中場晚場. 似乎能理解, 眼前這些, 似乎有點是他們認識他們展現他們誓言. 看著眼前的豐富度, 我真的在想, 他們是不是把本來打算舉辦婚禮的預算, 挪來做這場演出, 這很藝術家個性.

婚禮, 本來就有點像是個宣告家人的表演, 比起傳統婚宴, 我看過的不少都走向現代婚禮秀. 我覺得, 午場就是把秀的那部分, 整個都拉出來, 在有限的空間, 做出極具娛樂性的呈現. 而在這之中, 會默默地更了解創作者的心思. (某種程度, 這是一個很娛樂性的潛移默化介紹新人的方式) 

好久沒有看到江佳穎(女)的演出, 真是倍感懷念. 看著台大戲劇(吳)跟北藝劇創(陳), 比疊杯速度, 整個就覺得很有樂趣. 劇場演員真的是會玩得很瘋, 周政憲在玩小遊戲, 瘋起來真的很精彩. 

我真的覺得我寫不出來, 參加這場活動時的興奮感. 那真的屬於當下. 看著起碼看了四年以上的學生演員們出現時的那種感動, 莫名的覺得, 欸, 這好像是真實婚禮, 這些觀眾不太對. 咦, 這樣好像也對, 婚禮秀本來就可以這樣子玩. 咦咦咦咦, 婚禮秀還可以這樣子玩!!! 他們是不是把本來要辦婚禮的預算都挪過來拉, 這很像藝文產業的風格, 與其出國玩, 不如把演出辦好. 真的是只有沒想到, 沒有不能做.

【演出場次】2025/08/26(二)14:0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製作團隊】

新人|🤵‍♂️陳政宏、👰‍♀️姜思達

⭐️劇組名單⭐️

演員|江佳穎、胡皓辰、郭潔蔚

婚禮統籌|倪蒹

婚禮導演|張品葳

婚禮執行|盧幸玟

婚禮舞監|陳暄雅

器材統籌|林家康

舞台設計|杜雨晨

服裝設計|柯采瑜

妝髮設計|王惠姿

音樂設計|杜瑋哲

燈光設計|郭祐維

影像設計|姜芊鈺

影像紀錄|王彥敦

舞監助理|龔貞心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戲劇] $900_熒創_半點不由魂 The Ghost Must Show On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900_熒創_半點不由魂 The Ghost Must Show On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熒創《半點不由魂》

這次特別去看了一檔來自香港的演出,產地直送還貼心附上中文字幕,讓我能更直接感受香港劇團的創作能量。

觀眾席採用 ㄈ 字型設計,當演員站在中央時,幾乎每位觀眾都像在第一排一樣,能近距離感受他們的能量;而演員走到前端或走廊時,又能拉出不同的空間感,動線靈活而富張力。

故事核心聚焦在一個劇團的生存與創作:從已故編劇的作品開始,他們獲選來台參加藝穗節。團隊為了接觸更多觀眾,努力調整劇本,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尋找各種可能。劇情中更討論了導演與編劇的關係、演員對導演的信任,以及如何在票房、精神與初衷之間取得平衡。最後還回到排練時光,迎來新一任團長的誕生。

貼心提醒:若懂廣東話,觀賞時會更輕鬆流暢。能直接跟上語言節奏,自然避開一些小障礙,專注於演員能量與劇情本身。如此一來,作品的精彩度會更完整地呈現。

對於想認識香港舞台劇的朋友,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讓我對他們的後續創作充滿期待。

=>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這部演出,我真的無法接受。問題不在劇情或表演,而是舞台與燈光設計完全踩中了我的大忌。

我對舞台燈光直射眼睛特別敏感。如果一週只看一場,或許還能忍受;若像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一樣能適應,情況也會好些。但這週我已經連看十多場,再次遇到強光直射,實在難以承受。字幕也是另一個困擾——我非常依賴字幕,卻因舞台設計與演員走位,螢幕經常被遮擋,閱讀體驗十分受影響。

這齣戲的觀眾席採用ㄈ字型設計,演員能在中央或缺口前端表演,也能利用走廊區域推動劇情。這樣的安排原本能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增強魄力,概念不錯,但實際效果卻令人沮喪:中央視角常被前排觀眾擋住,大家只能不斷調整角度,結果反而彼此互擋,觀感大打折扣。

整場下來,我大約有四分之一時間不得不閉眼躲避燈光,約三分之一時間完全無法理解台詞。沒有字幕,我幾乎像鴨子聽雷;聽覺線索有限,再加上螢幕頻頻被演員遮住,使理解更加困難。

就我能拼湊出的劇情:故事圍繞一個香港劇團的創作與生存。從已故編劇的作品出發,他們獲選來台參與藝穗節。劇團為迎合台灣觀眾的喜好不斷修改劇情,卻因資金不足接受贊助,被要求更動原有的 LGBT 設定——從「父親過世後,女兒帶女友回家吃飯並在台灣結婚」,改成「其中一人先變性,成為異性伴侶後再結婚」。隨後團隊爭論導演與編劇的權力、演員對導演的信任,最後回到排練時光,並迎來第三任團長的誕生。

如果能在舒適的觀賞條件下,我相信這部戲的評價不會低。但燈光直射、字幕被遮、視線受阻,這三大禁忌接連出現,讓我整體的觀演體驗相當困惑與痛苦。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 我很不行, 不見得是劇情或表演, 而是舞台跟燈光設計都犯了我的大忌.

我真的很介意, 舞台燈光直射眼睛, 如果我一周看一場可能還好, 或著是我如果跟劇場演員一樣訓練有素或許可以適應. 可是, 我這周已經看超過十來場了, 舞台燈光直射, 我真的很受不了.

當初選擇這部, 是因為想要接觸香港舞台劇, 畢竟產地直送加上有字幕, 我多半選擇[台灣]的演出, 很大部分是因為沒有語言隔閡. 我想強調的, 是我非常需要字幕. 可是演出中, 字幕螢幕頻頻被擋住.

舞台將觀眾席設計成ㄈ字型, 演員可以在ㄈ的中央演出, 也可以在ㄈ的缺口前端. 那造成了演員們的魄力可以在近距離中施展, 而當有需要講述某些劇情時, 也可以應用走廊上來那個空間處理. (附帶, 演員們將廁所部分做為後台使用) 我很嫌棄, 這樣的觀眾席設計, 導致我頻頻被旁邊的觀眾擋住, 當我們都要看中央視角時.... 就是開始前後互擋, 除非每個人採用不同仰角.

先不討論劇情是否優秀, 演員是否傑出, 設計是否巧秒. 大概有四分之一, 我必須閉眼躲避直射燈光, 應該有三分之一, 我不知道現在台詞在說甚麼. 這樣的演出, 我真的很不行.

就我理解的劇情, 劇組編劇過世, 前編劇想要來台灣參加藝穗節, 而他們今年抽到機會可以參加, 所以, 團長組織團員們, 努力奮鬥. 提到了為了逢迎台灣人的喜好, 所以想要採用某些特色. 而後發覺資金不足, 所以找了人來贊助, 而她要求某些在香港的禁忌, 必須被更改. 所以本來為了因應LGBT, 設定父親死亡, 願望是回來吃女友跟她同性伴侶的一頓飯, 而她們在台灣結婚. 改變成, 在台灣先變性, 成為一男一女後, 再結婚. 後續劇組們應該是在討論, 為什麼導演總是要改劇本, 而編劇總是讓導演改, 而演員為何總是信任導演這樣做. 總之, 似乎經歷了劇組想要票房長紅, 演員想要維護劇本精神, 編劇跳出來為自己講話....... 好像還有回到當初的排練時光. 最終, 第三任團長誕生.

如果, 能夠讓我好好欣賞的話, 這部演出, 我評價可能不差. 可是那三大忌諱, 我真的很不行. 我真的對光敏感, 光是被舞台燈照到, 我都會不舒服, 而這場時直接照射. 字幕機被擋到的機率頗高, 而這部不靠字幕, 我根本鴨子聽雷. 被擋住視線還能靠聽覺, 但聽覺不可靠, 字幕又被擋. 我真的對劇情理解困惑.

【演出場次】2025/08/25(一)19:30

【演出時長】11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窩著fossa (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6號5樓)

【製作團隊】

製作|熒創(香港)有限公司

主辦|劉俊軒

合辦|B Drive Production

監製|冼泓鍵

助理監製|黃家棟

編劇|姚景曦、江國健

聯合導演|劉俊軒、姚景曦

燈光設計|梁靖筠

音樂總監|蘇傳安

音效設計|冼泓鍵

佈景設計|姚景曦

道具設計|楊柳鈞

服裝設計|冼泓鍵、何皓靈

化妝設計|楊柳鈞

平面設計|楊柳鈞

舞台監督|鄧頌欣

執行舞台監督|袁嘉煒

顧問|冼振東博士、阮韻珊

演員|吳沛霖、李曉瑜、葉展泰、楊子慧、温婥詠、區景晞、何皓靈、尹永彤、葉梓墩、張保謙

[即興] $500_失物招領即興劇團_Lost And Found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00_失物招領即興劇團_Lost And Found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失物招領即興劇團《Lost And Found》

即興劇的魅力,在於當下的火花與不可預測性。演員沒有既定文本,而是憑著靈感和默契,即時創造出一個只屬於當晚的故事。

這種表演最講究「對不對頻」。從觀眾席就能看出差別——有人全程投入,驚呼與笑聲不斷;也有人開始滑手機看球賽。能否進入演員的思考邏輯與特質,決定了觀演感受。

我自己平常偏好邏輯縝密、結構明確的作品,但也因為藝穗節的多元性,讓我有機會嘗試不同風格。這場演出裡,李培松的表現特別吸引我,他的反應敏銳,舞台能量鮮明。

即興劇最迷人的地方或許就在這裡:它提醒我們,劇場不是唯一的結果,而是一次次無法複製的現場冒險。

=>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即興這種東西,不對頻就是不對頻。

大概看了七分鐘,我就已經想離開了。聽著周遭觀眾的驚呼聲,我心裡卻納悶:到底驚訝的點在哪裡?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對多數即興劇總是提不起興趣。若不是因為有認識的演員參與,我幾乎不會購票;即便有喜歡的演員,購票的意願也依然不高,因為能真正喜歡的機率實在太低。

長期觀戲下來,我更偏好邏輯性強烈的劇作,喜歡那種陰謀經過層層思考與反覆推敲後才浮現的結構感。相比之下,即興劇的魅力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無法打動我。

這次參加,單純因為時間合適,檔期中有空檔就排進去了。畢竟藝穗節本來就強調多元,觀眾各自嘗試、擇其所愛,不如預期也沒關係,至少算是一次體驗。

若要說這場我最欣賞的亮點,應該是李培松。他的表現讓我覺得特別出色。但這也只是個人選擇,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再次印證了:即興劇太吃「頻率」,能否接受演員的思考邏輯與個人特質,決定了觀眾是否能進入那個世界。

=> 以上with ChatGPT

即興這種東西, 不對頻就是不對頻. 

我大概, 七分鐘後, 就想離開了. 

聽著觀眾們的驚呼, 心裡想, 我無法理解驚訝點為何.

難怪, 很多即興劇, 基本上如果不是因為有認識的人, 我根本不想購票. 

就算有認識的人, 我也很不想購票. 畢竟, 我能喜歡的機率很低.

長久的看戲經驗, 我比較喜歡那種邏輯性很強烈, 陰謀是反覆思考而後產生的.

關於即興這種類型, 我真的, 百分之九十九, 都很不喜歡.

參加這檔, 是因為時間很好, 既然有空檔, 那就排了.

而且, 這很藝穗, 多元的節目, 觀眾多方品嘗, 擇其所愛, 不如預期也無妨, 起碼品嘗過了.

要我說, 我覺得這場表現最好的, 一定是[李培松]. 當然這是個人選擇, 沒有優劣.

即興, 真的太吃, 你是否能夠接受這些即興演員的個人特質思考邏輯了.

【演出場次】2025/08/25(一)17:45

【演出時長】5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二空間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26巷6號)

【製作團隊】

李培松、林育瑄、邱筱茜、邵芷耘、高詩婷、張育邦、楊智全、鄭婷勻

[戲劇] $425_兩邊劇創所 Pair2space_Situationship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425_兩邊劇創所 Pair2space_Situationship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兩邊劇創所《Situationship》

這個劇本我在年初的期末讀劇會就看過,再次觀賞時格外有熟悉感。因為已經知道劇情走向,這次反而能更專注於演員的表演選擇,觀察他們如何透過細節展現角色心境。

學弟一開始的靦腆帶來純真感,隨著劇情推進,他逐漸展現出控制與嬌嗔,舞台張力也越來越鮮明。女友的演員同樣出色,與另一位角色的互動從網友、室友一路延伸到家人般的陪伴氛圍,讓情感層次更加真實。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情人節的橋段。學弟鬧著要吃情人節大餐,讓整段戲充滿張力,學長也被完全帶入其中,營造出極佳的戲劇效果。游明嘉在這場的表現尤其突出,把角色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女友的部分同樣動人,吳承祐在攤牌時那細膩的表情令人難忘,而葉雨柔則將角色中對平等與陪伴的渴望詮釋得十分自然。

導演在場景設計上也有巧思。舞台上留下的啤酒罐、微波食品與奶茶,不僅營造了日常氛圍,也似乎隱含著象徵意味。

整體而言,這是一齣對「關係」進行細膩探索的作品。角色們在室友、朋友與情人之間不斷尋找定位,展現出情感的多重層次。這次的觀賞經驗帶給我與讀劇時截然不同的感受,非常值得推薦。

=> 以上 with ChatGPT : 純推文, 無負評

這個劇本我在年初的劇本創作四期末讀劇會時就看過。當 A、B 登場後,劇情提到與學長在交友軟體上約砲,那個關鍵詞一出現,我就立刻想起整個故事。已知劇情有利有弊。好處是能更專注在演員的表演選擇上;壞處則是少了驚喜感,容易帶入自我預期,覺得此時演員應該怎麼演。

有人說戲劇系的版本比電影系更好,不過就這一場來看,我反而覺得戲劇系的熱機比較慢。因為已經知道劇情走向,所以會覺得學弟應該更具誘惑力,而不是單純以語速加快來表現靦腆;女友則應該更寂寞,也更強調追求平等。很多爭議點因為早有預期,反而產生一種「命運被偷看」的無聊感。

關於裸露,我印象最深的仍是 2017 藝穗節《內褲 UNDIES_摸黑 Mo Hey》,當時男主角全裸。而這次是否全裸並非關鍵,我更在意的是,裸露能否有效表現學弟的羞澀與學長的滿足,並推導出「過晚而回不了家」的狀態。這次的安排讓學弟顯得過於拘謹,急著把衣服穿好。我猜演員選擇呈現的是「處男的羞澀」,但相對而言,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學長開口挽留學弟的動機與力量。

到了第二幕,女友的戲份開始順暢起來。或許因為熟識,兩位演員的互動帶出了趣味。他們既是朋友、室友,也是網友,從友達以上、戀人未滿逐漸走向家人的情感。第三場開始,學弟的表現也更為到位,尤其在展現控制與嬌嗔時,讓劇情更鮮明。我解讀學長刻意叫外賣,是因為他不想和學弟一起在外吃飯;因此學弟鬧情人節大餐的橋段,成為全劇最精彩的一幕。學長完全被學弟牽著走。

在場地設計上,我覺得若能讓男女角色從不同方向入場會更特別。例如,同一張床,從門口進場就是台北,從側台進場就是高雄。而舞台上刻意留下的垃圾──啤酒罐、微波食品、麥香奶茶──應該是導演的象徵性安排。

回看先前的心得,我原以為這個劇本是在談「本能與知性」。兩男展現肉體與衝動,兩女則承載抽象與思辨,映照劇作家內心想傳達的「這都是我」。但這次演出更像是在描繪開放式關係裡的自我欺瞞。男女雙方都清楚發生了什麼,卻選擇不承認,各自建構一套說服自己的理由。由於演出中肉慾並未被強調,反而更凸顯室友之間的陪伴,直到情人節的攤牌,這層自欺才被打破。

我特別喜歡游明嘉在情人節攤牌的表現,他讓我完全相信學長被吃得死死的,硬是逼他在二選一中選擇學弟而不是女友。女友的攤牌也令人印象深刻,吳承祐那顫抖的嘴唇,彷彿隨時會哭出來,情緒非常細膩。女生的演繹大致符合我的想像。葉雨柔飾演的女友,正是那種因男友冷淡而感到哀怨、又渴望平等的女子。女女之間的互動更像陪伴,而非情慾。

若要說「情感的本能與知性」,這場演出未必能得出明確結論。但它帶給我的解讀,已經與當初讀劇時截然不同。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個本, 年初的時候看過, 劇本創作四期末讀劇會. 當AB登場後, 跟學長在交友軟體上約砲, 這關鍵詞出來後, 我就都想起來了. 已知劇情, 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就是能更關注在演員表演選擇上, 缺點就是, 少了驚喜感跟會多了自我認定此時演員應該要怎麼演.

某人說, 他覺得戲劇系演的比電影系好. 僅就這場, 我會覺得戲劇系熱機比較慢. 已知劇情走向, 我會覺得, 學弟應該更誘惑, 而非語速加快的靦腆. 女友應該更加的寂寞跟想要平等. 很多的爭議點, 因為已知劇情, 所以就.... 早有預期. (聽著觀眾區的熱烈討論, 有點哀怨偷看了命運的無聊)

我看過最裸露的, 是[內褲 UNDIES_摸黑Mo Hey_2017臺北藝穗節], 印象中男主全裸. 至於今天場上是否有全裸, 那倒不是關鍵, 我在想, 裸露的目的是?! 這段是否有描述到, 學弟的羞澀學長的滿足, 然後推論到太晚想要留下過夜?! 他應該是有點做愛後動物感傷. 但感覺安排得有點, 學弟過於羞澀到想要穿好穿滿. (我個人不太能接受穿牛仔褲睡覺) 他們應該是居家吧? 這樣的穿著像是上旅館, 然後學長因為不在乎, 所以是由學弟催著穿上我能理解. 但為何學弟急著穿上, 就腳色狀態, 我理解不能. 可能演員選擇的是處男的羞澀吧. 但我比較想看到的是, 學長願意開口讓學弟留下的動機.

最遲第二幕, 我就覺得, 女友那一塊滿順的, 或許因為熟識, 所以她們兩個人的互動, 開始有趣了起來, 又是朋友又是室友更是約出來的網友,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而慢慢地朝向家人情感走去. 最遲三進, 我覺得學弟那邊, 我也看得比較順了. 或許因為劇情走向了學弟的控制跟嬌嗔. 在這次的演出, 我會解讀, 學長刻意叫外賣, 因為他就是不想跟學弟一起在外面吃飯. 所以, 學弟跟他鬧吃情人節大餐, 是我覺得這部戲, 很精彩的一段. 學長就是被學弟吃得死死死的. (不過劇情有句台詞, 學長跟學弟一起上下學, 學長會叫學弟起床上課, 所以那段算是我超譯, 不過一起行動跟一起在情人節吃飯, 應該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吧?!)

應該是場地限制吧, 否則, 我會覺得, 如果讓男女都從不同地方入場, 應該很特別, 同一張床, 從門口進入就是在台北, 從側台進入就是在高雄. 我有認真的想, 為什麼導演要設計讓演員把垃圾留在空間, 喝完的啤酒, 吃到一半的微波食物, 還有麥香奶茶. 這三者應該是刻意設計要讓它一直留在場上吧, 是打算要象徵?!

翻看了之前的心得, 我原本以為這個本, 是在談本能跟知性, 藉由兩男講述肉體與衝動, 藉由兩女闡述抽象與思辯. 本質上, 都是在映照劇作家內心想要傳達的, 我都想要, 這都是我. 但我會覺得, 就這次的演出, 他更像就是在描述開放式關係下的某種自欺欺人. 男女雙方都很清楚發生了甚麼, 只是他們不願意承認, 而且自己生了一套方式去說服自己. 因為肉慾部分在演出中真的很沒有被強調, 所以會覺得室友們更多的是存在的陪伴. 滿足著學長的自欺欺人, 直到情人節的那個打破.

我很喜歡[游明嘉]情人節攤牌的那段, 他說服了我, 他真的把學長吃得死死的, 硬是逼他在二選一中, 選擇學弟而非女友. 我也滿欣賞女友在跟學長攤牌時, [吳承祐]那顫抖的嘴唇, 感覺就是一幅妳在說我就要哭給妳看了. 女生方面是跟我想像中的差不多, 就很生活化的, 想像裡一個文學家跟哲學書只翻兩頁封面封底的人對話. [葉雨柔]就是那種哀怨男友不理, 想做跟他一樣類似嘗試的要求平等女子. 女女這塊, 我一直覺得不情慾, 而是很陪伴. 這個劇本硬要說是情感的本能跟知性, 就這場演出裡, 這個結論我下不出來. 滿特別的, 跟讀劇時的想法截然不同.

【演出場次】2025/08/25(一)14:3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霧空間

【製作團隊】

製作團隊|兩邊劇創所

導演|李庭華

編劇|吳鎮宇

演員|吳承祐、葉雨柔、游明嘉、曹巧迎

舞台設計|陳宥綸

燈光設計|楊佳偉

燈光技術|魏睿辰、李侑芯

服裝設計|張温倪

音樂設計|鄭沛曦

音響設計|黃昱嘉

平面設計|李恆

平面攝影|張温倪、魏睿辰

舞台監督|陳顥宸

製作人|吳鎮宇

執行製作|曾邦睿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戲劇] $800_陸意梅_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800_陸意梅_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陸意梅《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

這是一部「還在路上的作品」,卻帶著獨特的能量。

進場前,觀眾要先穿上雨衣,我喜歡這巧思,不僅活絡氣氛,創作者也調整燈光,讓不同狀態的觀眾更容易投入。開場因此迅速凝聚了氛圍。

整場更像是一種「體驗」,大致可分為幾段:娛樂性的互動、尋找線索、推理兇手、最後的真誠告白,以及某程度的強制參與。創作者嘗試開啟不同的互動方式,讓觀眾意識到「自己與現場的關係」正是演出的一部分。

我之所以買票,是因為看見她的文案:

本我寫,戲我導,劇我演,技術我搞,行銷我扛。
你要罵?來現場。
你要笑?看完再笑。
這不是一齣完美的戲,
而是一場孤注一擲的戰。
不可能到最後,現場也只剩我一個人吧?

她敢這樣寫,就讓我特別想看。原以為會是「藝穗冷場慶」,結果那天來了四位觀眾。文案還讓我想到李祐緯・鸚鵡安全《一個人也要很快樂 A.K.A Lonely God》——就算只剩自己,也要堅持到底的精神。後來一查,才發現她也曾參與《八美圖》《幹掉她》《冬天的故事》等作品,這份緣分讓我決定購票。

這是一個還在雛型中的作品,對體驗式演出有興趣的人,可以親自去感受它的能量。

=> 以上 with ChatGPT : 純推文, 無負評

這是一部「還在路上的作品」。

進場前,觀眾得先穿上雨衣。這並不只是形式,而是後續會派上用場的設計。我很喜歡這個巧思,它不僅讓氣氛活絡,也貼心地調整了燈光,顧及到社交焦慮的觀眾。不過,到了第二步驟,整體就開始有些失控。並非完全失敗,而是能看出創作者的企圖,但執行效果並未達到。

若將這場(更像「體驗」而非單純的戲劇)拆解,大概可以分成四、五個部分:開頭的娛樂性段落、尋兇過程、指出兇手、最後的告白,以及過程中帶有強制性的互動。第二階段對我而言完全失去吸引力,我甚至不知道該找什麼;創作者並沒有把任務說清楚。第三階段,因為我事先查過她的背景,所以能理解她的用意。配合最後的告白,我大概能抓到她想達成的目標,只是現場卻出現觀眾惱羞、不願配合的情況(這點我能理解)。

她想營造「人人都可能是兇手」的概念,理念有趣,但執行力不足。觀眾根本無法理解要如何參與,最後只好由她自己跳出來硬性主持。更大的問題是,她並沒有定義清楚「兇手」的意義。於是這段被設計成大家去找出「兇手的關鍵詞」。但這就像雞生蛋蛋生雞:應該是先有兇手、先知道他傷害了誰,才能去找關鍵詞;而不是反過來,先拼湊關鍵詞,再讓兇手與手法隨之改變。這樣一來,邏輯就顯得不成立。

聽著證人的證詞,再結合對她背景的理解,我大概能理解她的設計企圖。但整體而言,這還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比較可惜的是,它的開頭其實非常成功,雨衣的巧思讓觀眾很快進入狀態,也產生融洽感;只是之後的發展,卻未能依照創作者的藍圖前進。畢竟,觀眾行為的不可控性,往往會讓設計脫軌。

會買這張票,是因為五天前看到她的文案:

{本我寫,戲我導,劇我演,技術我搞,行銷我扛。

你要罵?來現場。

你要笑?看完再笑。

這不是一齣完美的戲,

而是一場孤注一擲的戰。

不可能到最後,現場也只剩我一個人吧?}

我原本以為這場會拿到「藝穗冷場慶」(觀眾少於三人),結果竟然有四位觀眾。她敢這樣寫,我就覺得有意思。這讓我聯想到李祐緯・鸚鵡安全的《一個人也要很快樂 A.K.A Lonely God》。再查了她的名字,才發現《八美圖》《幹掉她》《冬天的故事》的製作名單裡都有她的身影。這樣的緣分,讓我覺得這張票與我確實有緣。

=> 以上 with ChatGPT

一部還在路上的作品.

進場前, 要先穿上雨衣, 那之後有某個用途. 我還滿喜歡創作者設計雨衣的用途, 那很活絡氣氛, 而且, 為了社恐的人, 她有調低?燈光. 但接下來的第二步驟, 對我而言, 她就有點失控了. 倒不是不好, 看得出企圖想做甚麼, 但執行效果不佳.

我們應該可以把這場演出?(我更想說是體驗), 分成四或五個部分. 先是娛樂性的, 然後是尋兇性的, 接著是指出兇手的, 最後就是某人的告白, 還有在這中的強制行為. 

第二階段, 我就覺得沒有意思了, 我根本不知道要找甚麼. 我覺得創作者, 沒有表達清楚. 第三階段, 當初在選擇節目的時候, 有查過創作者的背景, 所以我大概知道她這段想要做甚麼. 接續著後面的告白, 我覺得我應該有聽懂她想達成的目的, 但有觀眾惱羞成怒不配合. (我理解)

我覺得, 她想要設計人人都可以是兇手, 這點的布置是失敗的. (理念可以, 但是執行無力) 應該沒有人知道她這段要如何達成效果, 所以她只能靠自己跳出來強硬主持. 

她連兇手是甚麼都定義不出來, 所以她這橋段是設計大家去找出兇手的關聯詞. 對我而言, 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 你到底要我去找那一個兇手, 她傷害的是誰, 我才能去找關鍵字. 怎麼是反過來, 要我先去找關鍵字, 不同的關鍵字會造成兇手的手段不同啊.......

聽著證人的證詞, 回想創作者的背景, 大概抓到她設計的概念. 恩, 這個作品還未完成. 但我喜歡她一開頭, 那很快讓觀眾能夠融洽在一起的狀態. 可惜之後就... 完全沒有照設計者的想法去走, 畢竟, 觀眾真的不好操控.

買這部是因為五天前看到她寫的文案: 

{本我寫,戲我導,劇我演,技術我搞,行銷我扛。

你要罵?來現場。

你要笑?看完再笑。

這不是一齣完美的戲,

而是一場孤注一擲的戰。

不可能到最後,現場也只剩我一個人吧?}

<= 我還以為, 這場會拿到[藝穗冷場慶], 觀眾少於三個, 結果這場的觀眾有四個. 上面六個她敢寫, 我就很有興趣, 李祐緯・鸚鵡安全:《一個人也要很快樂A.K.A Lonely God》, 類似的概念?! 就文案看起來是被逼迫到底要如此改念. 查了查姓名, 原來《八美圖》、《幹掉她》、《冬天的故事》, 製作名單裡都有她的名字, 這樣的緣分, 我就覺得這張票與我有緣.

【演出場次】2025/08/24(日)21:00

【演出時長】3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大繼藝文工作室 (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三段220巷4號)

【製作團隊】未提供

[戲劇] $510_微光play_吉光片羽 Treasures in lif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10_微光play_吉光片羽 Treasures in lif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微光play《吉光片羽》

這部戲非常好看,編導值得關注。主題聚焦隔代教養:阿嬤與孫子相依為命,阿嬤嘴上強勢卻心裡掛念。孫子二十歲生日,母親希望他搬回同住,三人生活因此交錯,隱藏的秘密逐漸揭開。母親的未婚夫則成為其中的緩衝。題材少見卻極具張力,若拍成影像也會十分動人。

導演在場面調度上細膩:角色只要「在家」就會留在舞台一隅,提醒觀眾家裡的每一句話其實誰都聽得見。這種存在感讓戲更添真實。

四位演員表現出色,角色立體鮮明。劇中反覆出現的核心,是這個家庭的人總習慣替彼此做決定。台詞中浮現的質疑「為什麼又要幫我做決定」把那份矛盾與拉鋸展現得真切動人。

日常細節同樣真實:孫子嫌阿嬤亂進房間,阿嬤立刻反擊「早餐塞在床底一個月發臭」,孫子則抱怨底片被丟掉、相機被弄壞。後段帶出攝影師微安的經歷,他最後消失在網路上,像是編劇為兒子安排的一處溫柔歸所。

整體來說,這是一齣情節紮實、角色有血有肉的作品,真誠細膩,令人回味。推薦給喜歡家庭與人際關係題材的觀眾。

=>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93

我覺得這部戲非常好看,編導都值得持續關注。或許是因為這類題材已經很久沒看到了,格外新鮮。簡單說,它是一部探討隔代教養的作品:阿嬤和孫子相依為命,阿嬤是那種嘴上不饒人的個性。這天,孫子滿二十歲,母親決定讓他搬回來與自己同住。於是,三人生活逐漸交錯,並揭開了隱藏在房間裡的秘密。母親的未婚夫(尚未公開)則成了這三人之間微妙的緩衝。這個題材若改拍成影像作品,不論短片或長片,都應該能展現強烈張力。

我特別欣賞編劇的選題。隔代教育在舞台上並不常見,這次重提,格外難得。導演的調度也很用心:若角色離開房間,演員真的走下場;但只要仍「在家」,就會待在舞台側邊或屏風之後,隱約存在。這種安排,像是暗示家庭裡的對話其實人人都有可能聽到——你以為的緩衝,或許在另一個人眼裡,反而成了傷害。幾幕中,兒子靜靜待在後方時,我甚至會想:前方的對話他到底聽到多少?聽到之後,他心裡又會有什麼感受?至於阿嬤,好像處於一種「聽到也罷、沒聽到也罷」的狀態,更添真實感。

四位演員表現都很出色。開頭雖略顯誇張或呆板,但那應該只是我還在適應、抓取角色個性的階段。隨著劇情推進,每個角色都被演活了,不僅鮮明,更有血有肉。劇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核心,是這個家庭的人都有「替別人做決定」的慣性。於是,台詞裡不斷浮現:「為什麼又要幫我做決定?讓我自己做不行嗎?」然而現實卻提醒觀眾——若真的放手,結果也未必是好的。這種拉鋸,讓人難以站隊,卻特別真切。

劇中還有許多生活化的細節:孫子嫌棄阿嬤亂進房間,阿嬤立刻反擊,拿出「早餐塞在床底一個月發臭」的舊帳;孫子則抱怨阿嬤丟掉他的底片、弄壞相機。雙方爭執看似雞毛蒜皮,卻處處暗藏傷痕與不甘,讓觀眾難以判斷誰對誰錯。這樣的場景反覆上演,真實到令人心驚。

後段還特別帶出「攝影師微安」的經歷——一個習慣拍攝風景的年輕人,後來逐漸消失在網路上。這是編劇為兒子安排的一個「好歸處」,雖然拍的多是風景照,與主線故事關聯不深,但畫面卻讓人看到他到處遊走,捕捉美好的景色。這樣的設定,像是一種補償,也是一種溫柔的出口。編劇的筆觸既不殘忍,也不全然是現實,而是介於其中,帶著極高的可信度。

看完整齣戲,心中浮現的不是單一的悲傷或希望,而是一種複雜卻真實的餘韻。或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會覺得這是目前在藝穗節看到最好看的一部。情節紮實、角色立體,讓人看得非常滿足。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覺得, 這部[非常好看], 編導值得多加關注. 當然, 也有可能是因為這題材好久沒看到了, 很新鮮. 簡單說, 這是一部有關於隔代教養的主題, 阿嬤跟孫子相依為命, 阿嬤是那種嘴上不饒人的個性. 這天, 孫子要二十歲了, 媽媽讓小孩過去跟她一起住. 然後, 她們發現了藏在小孩房間的秘密. 而媽媽的未婚夫(尚未公開), 則成了這三個人之間的緩衝. 這部, 拍成影片(短片或長片), 應該有所張力.

編劇, 我可能是讚美他選的題材, 這種隔代教育, 真的很久沒看到了(若有恕我孤陋寡聞). 我還滿喜歡導演的調度, 如果不在房間, 他是真的讓演員走出去. 而當他還在這個房子, 他是讓演員待在場上的側台或屏風?後? 我很喜歡這個設計. 有點是家庭裡的對話, 實際上, 是每個待在家裡的人都有可能聽到, 你以為的緩衝, 可能對另一個人而言是傷害. (這有點超譯, 但有幾幕, 兒子在後面待機時, 我真的有在想, 前面的對話, 兒子(腳色)是否有聽到, 聽到他心中作何感想, 阿嬤(腳色)應該是處於那種, 有聽到沒聽到都無所謂)

我覺得這四個演員, 都演得很好. 可能開頭有點誇張, 有點不顯眼, 有點浩呆(那應該是我還在抓取腳色個性). 但我覺得他們有演活那些腳色, 或著編演形塑腳色的很成功阿, 每個腳色都有血有肉. 就像劇中反覆的, 這個家族的人, 都有種慣性, 習慣幫別人做出決定, 所以頻頻(可能有錯)在劇中釋放出: 你為什麼又要幫我做決定, 讓我自己做不行嗎? 但此時, 現實的狀況, 卻又似乎提醒著觀眾認清, 似乎真的讓他做決定不見得好.

透露些劇情好了, 孫子嫌棄阿嬤會進他房間, 阿嬤直接舉例, 孫子曾經把早餐塞在床底下一個月!! 發臭. 但孫子說, 阿嬤丟了他的底片鬧壞他的相機. 阿嬤(應該), 就嗆說: 誰叫你不整理, 讓我不省心. 諸如此類, 很順暢邏輯, 讓人難分對錯的情境很常上演著. 是孩子瘋了, 還是, 媽媽當初真的造成了小孩的陰影, 想要解決一切?! 

微安, 一個習慣拍攝風景畫的攝影師, 某段時間後, 他消失在網路上了說...... (印象大概. 能理解, 是在講述孫子的成就, 但因為有點被劇情驚喜到, 所以比較沒有注意這個末節的地方) 劇中, 應該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 過得好好的. 說編劇殘忍, 但又未必, 說現實, 那也未必. 但編劇描述的這一切, 對我而言, 可信度真的很高. 總之看完, 就覺得這是目前看到最好看的一部. 看得很滿足.  

【演出場次】2025/08/24(日)19:00

【演出時長】72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廣州街151號&153號&155號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製作團隊】

製作團隊/微光Play團

編劇/邱彥群

導演/陳佳琳

演員/蔡舜翔、藍孟婷、周浩佑、黃鈺善

音效設計/羅健誠

行政協力/林恩熙

[戲劇] $340_大凶劇團_等殆 TO DEATH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40_大凶劇團_等殆 TO DEATH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大凶劇團《等殆》

這齣作品是一段扎實而迷人的觀演體驗。舞台從餐館展開,一對母子入座,卻意外開啟了母親、姐姐與弟弟的家庭故事。情節緊湊完整:從母親的期待、姐姐的壓力,到弟弟的天真,一路推進到姐姐被校長點名,在朝會上分享「為何能始終霸榜」的時刻。當她真正站上台,情緒潰堤,成為全劇關鍵的轉折點。

演員表現亮眼。我特別喜歡吳清瑜與馬佑熙,其餘演員也都非常出色。角色之間的情感牽引細膩動人,讓觀眾隨著神情與語氣被帶入故事。即使處理沉重議題,舞台語言仍保持寫實而真切。

血腥場面則以蠟筆塗抹呈現,既有象徵性又具衝擊力,搭配演員真摯狀態,說服力極強。現場有一位五歲小朋友觀戲,當姐姐演講「成功之道」時,他的母親細心轉移注意,甚至摀住耳朵。這也凸顯了作品的力量——尖銳、真實到讓大人都得思考「該不該給孩子看」。

總之,這是一場兼具細膩表演與深刻議題的演出,讓人目不轉睛。推薦給關注家庭、青春與壓力議題的觀眾,一定能感受到演員們全力以赴的能量。

=> with ChatGPT: 推文, 無負面, 五百字內

好像最遲在八月一號就有公告演出時間是九十分鐘,可惜我當時沒注意到。藝穗官網仍掛著六十分鐘的資訊。基本上我能接受藝穗節節目長度不太準確,排檔期時我也有預留誤差。但可惜的是,我原本只準備一小時的移動時間,扣掉這半個小時,從尾田家趕到鬧空間完全來不及。最後我在 17:15 才到鬧空間,只能忍痛放棄《伊卡洛斯》,也因此錯過了杜瑞慈和陳俞安的演出,實在有些遺憾。

演員方面,我特別喜歡吳清瑜,其次是馬佑熙。整體表現其實不差。從文案來看,原以為故事會集中在「最後一餐」,但實際上只有開場母子入座時提及用餐,隨後情節很快轉向小孩「消失」,故事核心則落在母親與女兒的關係。嚴格說來,文案也不能算不準確,因為劇情確實圍繞「活著與放手」展開。

劇情開端是:母子來到餐館,店員忙得不耐煩。小孩雖然看似二十多歲,卻還在嬉鬧,還得意說要把這些寫進日記。母親點了烏龍麵(我覺得若因地制宜改成涼麵會更貼切)。當母親要為孩子拿碗筷時,店員卻說:「妳都是一個人來的。」母親瞬間勃然大怒,執意要尋找孩子,故事由此展開,逐步描繪母親、姐姐、弟弟的家庭事件。

劇情主軸是母親如何不斷要求姐姐成績,但姐姐的成績優秀到能被校長指派,要在朝會上公開分享「為何能始終霸榜」的祕訣。在這段期間,同學們兩度替姐姐慶生,然而當她真正上台解說時,卻崩潰了。這似乎是全劇的抉擇時刻。另有一段插曲是陌生人走進餐館,被店員要求離開,但同時被叮囑必須做某件事,以免日後後悔。劇末則走向極端:割腕、槍擊與服毒。

演出中最特別的,是觀眾席上真的有一位五歲小朋友。當劇中姐姐演講「成功之道」時,那位母親開始拿手機轉移孩子注意力,並在某些片段摀住小孩的耳朵。小朋友甚至兩度說想離開,但母親可能顧及禮貌,最後還是留到結束。這讓我心裡想:其實想走就走吧,因為這類議題是否適合給小孩看,確實值得猶豫。雖然血腥場景以蠟筆塗抹處理,但演員神情寫實到足以令人信服。

整體而言,表演好看、劇情紮實、演出迷人,但我卻沒有感受到那股「苦苦求生」的張力。女主角的掙扎,更多像是情緒發洩;母親則在溺愛與苛責之間擺盪;弟弟天真自信卻不實際;同學與老師雖有關懷,最終女主角似乎是透過朋友的陪伴才走下去,但那部分舞台上並未真正呈現。甚至她如何戴上戒指,也完全沒有交代。這齣戲確實演得很細緻,但某些關鍵的「掙扎與轉折」卻顯得缺席。也或許是因為演員眾多、線索繁複,導致我在觀後印象零散,不易完整拼湊。

=> 以上 with ChatGPT

好像最遲八月一號就有公布, 演出時間為九十分鐘, 可惜我沒注意到, 藝穗網站是還掛著六十分鐘啦. 基本上, 藝穗時間不準, 都在我接受的範圍, 當初排看戲檔期, 也是有特意把這種誤差放了進去. 可惜, 我準備的是一個小時, 從尾田家到鬧空間. 半個小時, 實在無能移動, 我到鬧空間是17:15, 伊卡洛斯, 也只好忍痛犧牲了. 沒看到[杜瑞慈]和[陳俞安]是有點可惜啦.

演員之中, 我滿喜歡[吳清瑜], 接著應該是[馬佑熙]. 整體上而言, 演員們演的不差. 就文案看起來故事打算集中在[最後一餐], 但實際上, 就只有開場有描述一對母子進來用餐, 接著, 就開始朝小朋友消失, 然後集中在這個母親她女兒的故事. 但也不太能說文案不明確, 因為他的確有點在講活著跟放手.

(反正都演完了)

先是講述, 一對母子來到這家餐館, 店員其中之一, 不耐煩又有客人. 小朋友嬉鬧著, (雖然外表看起來有二十幾歲), 最終, 店員之一安排母親入座, 小朋友先去上廁所, 還得意地要寫在日記裡, 而後, 母親決定點好吃的烏龍麵(此處改成涼麵會更好). 接著, 在母親要幫小孩要碗筷的時候, 店員說, 母親都是一個人來, 因而母親開始勃然大怒, 拼命地想要找小孩. (故事就此拉開序章, 編劇開始要講述, 母親姊姊弟弟, 這一家三口的事蹟)

主軸在講母親是如何要求姐姐的成績, 而姐姐的成績, 被校長要求, 在朝會的時候上台講解為何她能始終霸榜的原因. 在這之間, 同學朋友們兩度幫姐姐過生日. 在上台解說時, 姐姐崩潰了. 劇情似乎在此進入了抉擇時刻. 總之, 有一小段事件是, 有人進來這家餐廳, 但她不是這家餐廳的客人, 所以店員要她離開, 但是要她離開的時候, 做某件事情, 以避免以後後悔. 總之, 最終結局, 割腕二加一次, 槍殺跟服毒.

整場演出, 最有趣的, 應該是場上有個五歲小朋友. 當姊姊在演講她的成功之道後, 小朋友的母親就決定拿手機出來, 轉移他的注意力, 也試圖在某些情節, 摀住小朋友的耳朵. 小朋友也兩度表達想要離開, 媽媽應該是怕失禮, 所以沒有行動. 我心中想, 想離開就離開, 這些議題, 要不要給小朋友看, 我有點遲疑, 因為表演者做得很寫實明確. 雖然是用蠟筆塗, 但她們的神情表現, 是足以說服人的.

表演是好看的, 劇情是扎實的, 演出是迷人的, 不過, 我其實沒有感受到那種[苦苦求生]的慾望. 劇中女主是用發洩的方式求生? 媽媽溺愛的方式對小孩, 虎媽的方式對繼女. 無知自信卻不實際的弟弟. 同學們友愛, 老師們關懷? 最終, 女主是靠著友人的關懷嗎? 就劇情, 我覺得更像是她尋尋覓覓找到自己想要在一起的人. (而那段基本上沒有演)

我想說, 劇中離開餐廳那個人所做出的轉折, 或許劇中有演, 但我真的沒有印象了. 那是這部戲的重點嗎? 又或著把女主生活的環境介紹清楚後, 她是如何活到最後?! 感覺那細節似乎都有說明, 但我真的很沒有印象, 除了靠宣洩(這個有演), 還有友人陪伴(這個沒演), 她怎麼戴上戒指(這個完全沒演). 這場演出真的演很細, 但好像, 少了種苦苦掙扎的張力感. (但也可能是因為演員眾多, 所以我記不全.....)

【演出場次】2025/08/24(日)15:00

【演出時長】9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1樓)

【製作團隊】

劇團創辦人暨編劇導演|黃紹瑋

製作團隊|大凶劇團

導演助理|黃靖甯、葉貞妘、林揚傑

排練助理|林揚傑

音樂設計暨執行|蔡柏儀

燈光設計暨執行|陳湘婷

視覺設計|黃紹瑋

影像攝影|陳采妮

演 員|黃子芩、馬佑熙、林佳龍、黃子庭、王珮羽、柯媁晴、葉靖純、吳清瑜、陳品妤、朱紜希、吳子權

共同辦理單位|臺北市政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藝穗節

[戲劇] $500_貓貓蟲研究社_貓與盹 ANS M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00_貓貓蟲研究社_貓與盹 ANS M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貓貓蟲研究社《貓與盹》-A

故事從女子A展開。她在生命中遭遇巨大的挫折,選擇結束自己的人生,卻因此轉生成一隻流浪貓。轉生後,她遇見女子B,並在她的生命中展開陪伴。這個轉換,讓故事從現實跨入象徵,貓的存在成為一種溫柔的守護。

舞台上最動人的瞬間,是貓的出現。牠們有時安靜守候,有時輕聲呼喚,像是在提醒觀眾:即便深陷困境,也仍有另一種生命形式能夠理解與陪伴。人與貓的互動,既帶著神秘感,也蘊含療癒氣息。

另一條線則描繪女子B的處境。她承受著家庭課業與校園壓力,逐漸走向脆弱邊緣。兩隻貓成為守護者般的存在,在她身邊注視與陪伴。她是否能聽懂貓語並不重要,因為陪伴本身就是力量。

演員的演繹鮮明,配角的單純氣質更凸顯了故事氛圍。舞台轉換之間,觀眾彷彿看見一場生命的輪迴與延續。

《貓與盹》並不只是敘事,更像是一場體驗。它邀請觀眾與角色一同感受徘徊、掙扎與療癒。當貓咪靜靜守候時,那份柔軟的連結也悄悄落在心裡。

貓貓蟲研究社《貓與盹》-B

故事從女子A展開。她因挫折選擇結束生命,卻因此轉生成了一隻流浪貓,並與女子B相遇。這個轉換,讓劇情從現實進入象徵,舞台氛圍也因此多了神秘感。

舞台上最吸引人的瞬間,是貓的出現。牠們有時安靜守候,有時似乎在呼喚,像是一種無聲的陪伴。至於人是否能真正理解貓的語言,劇作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反而讓觀眾各自揣測。這份曖昧,也讓舞台多了一層詩意。

另一條線則是女子B的故事。她承受著家庭課業與校園霸凌的壓力,逐漸走向邊緣。兩隻貓在她身邊守護,但這份守護究竟能否被聽見,或只能停留在陪伴的姿態,作品也沒有交代。這種不確定感,反而成了演出的一種特色。

配角的單純與清晰,襯托了主線的複雜與留白。觀眾在舞台的轉換之間,看見了生命的輪迴與交錯,也不斷在心裡追問: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幻化?

《貓與盹》不像傳統戲劇給出完整答案,而更像是一場「未完成的寓言」。它把許多空間留給觀眾去思考與補全,也因此格外耐人尋味。

=> 以上 with ChatGPT: thread, 濃縮五百字, 純推文, 無負面評價

男演員的表現比女演員更突出,主要因為他們的角色設定比較單純、明確。

劇情大致是:女子A遭遇挫折而選擇自殺,之後轉生成了一隻流浪貓,並與女子B相遇。這個原本單純的事件,卻被編導處理得相當複雜。女子A的挫折歷程都有演出,似乎涉及懷孕而產生疑神疑鬼的狀態,此時「貓咪A」會出現安慰她。(這裡讓我困惑的是:貓咪到底能不能說人話?)

接著劇情轉到隔壁房間,女子A完成轉生。但從服飾上幾乎看不出差別,只是多了項圈。似乎設定了一個機制:聽到鈴聲就必須做出特定行為。後半場經常出現「叮」的聲音,像是預告某個事件將展開,但我沒有成功連結其中的意義。

之後又回到原先的房間,聚焦於女子B。她似乎是個被家人嚴格要求課業的少女,在學校又遭受霸凌,因而起了絕望的念頭。兩隻貓咪努力安撫她,但這裡再度讓我困惑——她究竟能不能聽懂貓的聲音?如果聽不懂,那安慰無效也合理;如果聽得懂,那劇情裡安排她「無法被安撫」又顯得必然。

看下來,我其實不太確定這個故事想表達什麼。不過,配角反而特別鮮明,因為他們單純、好理解;相比之下,兩位女主角的軌跡反而顯得模糊。像「要丟棄,只留下兩隻」這句,我推測指的是貓,而不是人,最後也確實留下了兩隻貓。但我不明白,為什麼敘事後半要換成女主角B來承接。

文案裡寫著「為什麼她的經歷跟我類似」、「那只是一種她們愛我的方式」,但在劇情中我並沒有感受到這些連結。整體看起來,像是一個女子在貓的陪伴下走向自殘,於是她化為貓,再去陪伴下一位少女;然而當第二位少女同樣自殘後,舞台上出現三隻貓嗎?

=> 以上with ChatGPT

男生演的比女生好. 主要是, 他們的腳色比較明確. (單純)

劇情大抵是, 女子A遭受挫折自殺, 所以她轉生成了流浪貓. 而她跟女子B相遇了. 單純的事件, 編導把她搞得好複雜. 女子A的挫折都演了出來, 似乎是因懷孕而疑神疑鬼, 此時貓咪A, 有跑來安慰她. (這裡其實我就在困惑, 貓咪到底是否能說人話)

接著, 到了隔壁的房間, 女子A轉生, (但就服飾上?! 我察覺不出來差異. 好像只多了所謂的項圈!?) 這裡好像在講述一種機制, 聽到鈴聲就得做某些行為?! (所以後期很常聽到叮? 但我連結不出來, 這有甚麼關聯, 感覺很叮一次, 就會是預告不同事件的開端)

再接著, 又回到了原先的房間, 現在在講述女子B, 她似乎是個被家人嚴格要求功課的少女. 而她在學校被霸凌著, 因而決定要步上絕路. 兩隻貓咪也在努力地安撫她. (所以是貓叫? 還是人話? 心電感應還是?! 所以女子不聽是正常的?! 因為她根本聽不懂?!)

我有點不太知道, 這個故事在講甚麼, 但我知道, 這個故事的配角都很顯眼. 因為他們都很單純. 我其實不太懂這兩個女主角欸. 首先, 說要丟棄跟只留下兩?隻, 是指貓吧, 應該不是指人, 呼應回最後的兩隻貓. 但我不懂, 為什麼女主角一後要換女主角二.

文案裡的: 為什麼她的經歷跟我類似(我不覺得有相同阿), 那只是一種她們愛我的方式(這推論那來的?) 我真的不太懂這個故事想說甚麼欸, 一個女子有貓咪陪伴, 因為自殘, 所以她變身貓迷跟這一隻貓迷一起去陪伴下一個女子, 而後?! 這女子也自殘, 所以.... 現在有三隻貓咪?!

基本上, 我腦袋應該都還在思考, 貓咪講的話, 人聽不聽得懂. 聽不懂, 那安慰無效好像正常. 聽得懂, 那安慰無效也正常. 畢竟, 劇作家就是安排了腳色過不去的情節給她.

【演出場次】2025/08/24(日)12:50

【演出時長】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濕地Venue-5F (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107巷10號5樓)

【製作團隊】

編導 音樂音效設計 | 王英綺

微笑 | 顏嘉萱

祝福 | 呂宜庭

跳跳 | 陳律佑

悠子 | 陳欣儀

劉昕 向葵 同學1 | 簡宏勳

悠子爸 同學2 | 林育葆

悠子媽 同學3 | 林凡霽


製作人 排練助理 貓咪使者 | 林靖恩

舞監 排練助理 音樂音效設計 | 羅詩薇

行政統籌 | 劉姵妮


燈光設計 | 童祥鈞

舞臺設計 | 張辰光

化妝設計 | 黃微粢

服裝設計 | 尤大維

平面設計 | 何廷祐


舞臺技術指導 | 董士瑄

導演助理 側臺舞監 | 張宸睿

舞臺執行 | 洪珮慈

舞臺執行 | 楊紹羽

燈光執行 | 謝珮瑾

燈光執行 | 陳柔均

化妝執行 | 李玟儀

化妝執行 | 郭竑甫

[隨筆]

1. 我不在意, 沒看到伊卡洛斯 (反覆多說幾次, 就真的不在意) 今晚要看甚麼, 我持續猶豫.

2. 能不能麻煩, 起碼出一張海報阿....... 很多人喜歡IG用九宮格呈現, 但是沒有[單一海報], 有些人習慣用影片, 但我還得抓影片抓截圖...... 有些人放大頭貼, 問題是頭貼很難擷取...

只是有點疲乏, 藝穗網站是有莫名圖可以抓拉, 有些認真設計, 七成都設計的意義不明... 我只有想要一張圖, 可以顯示, 演出劇名, 演出場地, 主旋律. 有那麼難嗎? 

是也沒差, 隨便都能用, 墊檔圖也能. 只是事後回想, 會有些困難, 而且, 很醜. (怎麼看都覺得很醜)

3. 第一次, 美化心得出AB版, 很有趣. AI把我看不懂得都刪除, 感覺某種程度, 似乎是有抓到創作者的打算...... 這種AB版.... 好有趣!!!!!!!!!!!!! 我要保留

4. 我要降低我的八卦度, 自己知道可以, 但是絕對不可以外傳.

5. 藝穗不就如此, 聽說一連錯過兩大神劇, 結果今天看了兩大雷劇. (還要幫它們美化..... 很吐血, 但嘗試走這種chatGPT, 優化, 就是今年暫訂的嘗試. <= 不知道能否走完, 不知道能否走通

6. 總是會想, 某人那時候說我偏心, 心裡想, 其實這有點蒐集狂的心態. 因為我大一看到大肆, 所以非蒐集完不可, 他們班, 我大二跳過, 所以就...... 一卡洛斯沒看, 是否是我不看台大的開端, 待觀察. 對於蒐集狂而言, 當集滿成就, 或是成就有了缺陷, 那似乎都得放棄.

7. 今天又再度說了, 他們的下一屆, 我刻意不記名字, 因為我真的覺得很煩, 一個公演, 十五個左右的演員, 十二個都認識, 非二刷不可. 我還是想要, 依照個性, 想看甚麼就看甚麼, 而不是迫於人情? (實際上有點是, ABCDEFGHIJKLMO, 十二個演員我都想看, 只好多刷, 才有機會都看到, 我這場看主角, 下場看配角, 在一場看群演. 這樣的挑戲標準, 我真的很不愛.... 實際上, 那讓我少看了很多新的演出.... 

8. 友人說, 藝穗節最近出現一些怪劇評. 拿手機紀錄, 就算檔到演員路線也不閃躲. 整場拿筆記本抄錄, 戲長五十, 睡了四十. <= 不予置評, 我是屬於那種越多人紀錄越好. 但, 我不覺得, 礙到觀眾是對的. 成為表演中的缺點, 那真的不應該. 應該說, 有專業自覺的, 就該避免這些狀態.

9. 可是我喜歡羅那時候的表情: 身為學生, 能夠被觀眾注意到, 那是很.... (我忘記他是用甚麼形容詞了....)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隨筆] 機車

 想想... 我真的很機車.

thread, 刻意寫, 純推薦, 無負面情緒版.

怎麼可能, 每一部都只有好評!!!

這看久, 誰都會覺得奇怪.

問題是, 我機車到, 粉絲頁是有全文的.

從個人心得, 修飾通順, 到純推薦無負評.

真心想要知道評價的, 那就去找吧, 我都把那個放在那裏了.

其實, 我比較擔心另一個問題, 我真的能夠在藝穗節期間, 都當天或隔天內寫完嗎?

那個量, 我自己都很膽戰心驚, 覺得, [不爽不要做]!!

我覺得寫越多, 就會開始很容易被很多事情給激怒...........

不見得是怎樣, 而是這樣子, 真的太艱辛了......


可是說真的, 寫純推版, 是種樂趣, 能騙一個是一個.

對於沒看過劇場的人而言, 這些文章, 正面呈現某部分真實...

(預期希望)能引起人的觀賞吸引, 我覺得很好啊.


我覺得, 我很賤的是, 你們愛的, 我寫不出來, 我擺明跟你們說那是機器修飾出來的.

但是某種程度, 他就是我那些嘴賤粗曠文章, 被精雕細琢後的可能.

我寫不出來, 但我能請他幫我修飾出來, 某些他修得太爛, 我也得要補充再建議. 

最終生出這些版本. 某種程度, 他依然是我的文章, 只是好看客氣非常多.

[戲劇] $520_林座_一部未完成的電影(G片) An Unfinished Film (Gay Porn)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20_林座_一部未完成的電影(G片) An Unfinished Film (Gay Porn)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林座《一部未完成的電影(G片)》

這齣作品以倒敘結構展開,分為三個段落:兩人被銬在一起的緊張碰撞、拍片過程的拉扯與掙扎,以及最後回歸青春洋溢的氛圍。故事節奏鮮明,隨著情節推進,舞台能量也不斷翻轉。

陳冠瑋的演出最令人驚喜。他展現了演員指導的老練,在對手一次次失誤中,總能靈活扭轉,把危機轉化成舞台亮點。他的處理既自然又聰明,讓角色魅力持續放大。

林思辰飾演一位為了延續導演生命而尋求資金的導演,甚至走進A片公司拍樣片。他把角色的執著與不安呈現得細膩而真實,讓故事背景更具厚度。

李佳勳則成為全劇的笑點觸媒,用獨特的節奏與存在感,帶動觀眾的情緒,讓舞台氛圍更加多元。

三位演員在舞台上互相映照,分別展現了專業與經驗、堅持與決心、以及笑點與活力。這種能量的交織,讓觀眾能在不同角度中找到樂趣。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結構巧妙、表演鮮活的作品。推薦給喜歡看角色碰撞、享受劇情遞進感的觀眾,一定能在其中感受到舞台的豐富與驚喜。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文字

演員部分的觀察順序大致是:陳冠瑋最亮眼,其次是林思辰,再來是李佳勳。

整體來說,故事採用倒敘結構,分成三個片段——兩人被銬在一起、拍片進度中的過程,以及最後的青春洋溢。這樣的鋪排讓觀眾逐步理解角色關係的變化,也突顯出不同演員在各階段的表現特色。

陳冠瑋的演出格外吸引人。他巧妙運用演員指導的經驗,展現如何帶領一位「小白」演員在失誤中仍能完成演出。即使對手時常「鞋貓式」地把場面搞亂,他仍能靈活化解,甚至轉化成迷人的舞台張力。

林思辰的角色,帶著一股青春與努力感,讓觀眾能感受到他為戲所投入的專注與真誠。他的表演將角色的執著與不安傳達得十分清晰,也建立起故事背景的厚度。

至於李佳勳,他的表演方向明顯不同,更像是在為整齣戲的笑點承擔推動角色。雖然他的方式未必走傳統的可愛路線,但他以獨特的魄力和節奏,營造出某種「異步感」,這種設計讓角色像是被編劇或導演放在舞台上的特殊媒介,專門用來觸發笑點。這樣的安排,或許正是讓他與其他角色形成對比的原因,也讓人好奇他在故事裡所承載的功能與意圖。

總結來看,這齣戲中每位演員的特質都被放大成鮮明的對照。導演善於給予角色不同的「任務」:有人展現專業與經驗,有人散發信念與努力,有人則化身為笑點的觸媒。這樣的組合,正是舞台趣味所在。

=> 以上 with ChatGPT

演員部分: [陳冠瑋] >>> [林思辰] > [李佳勳].

陳冠瑋的部分很好看, 但我總覺得李佳勳的喜劇拍, 很有問題. 我知道他做的那些舉動都是為了要有笑果, 可是我笑不出來. 不見得是笑點過於老舊, 而是....... 感覺腳色跟演員不同步, 錯頻的離譜或異常.

故事是倒敘, 大抵分成三個片段. 先是兩人銬在一起, 然後是拍片進度中, 最後就是青春洋溢. 陳冠瑋的部分真的很有意思, 看他如何善用演員指導的經驗, 去適應或是處理一個不懂演技的小白. 當小白處處鞋貓式的搞砸時, 他又如何硬是扭轉乾綱, 讓演出迷人.

我覺得[李佳勳]的部分, 可能比[變身怪醫]時還難看欸. 我知道他想要表達甚麼, 可是就他的顏值跟靈活度, 他那樣的硬演, 我心底就違和感很重. 他(無論是演員或是腳色), 怎麼可能會那麼白癡, 而且白癡的也不可愛. 林奕達應該是設定睡不飽的努力警探, 沈佳賢就是個會追星的健身男孩. 他們的犯蠢, 我覺得可以被接受, 但是李的詮釋, 我看不懂. 好像有點用魄力帶過去, 不然就裝傻混過去. 不過, 我有看到某人很稱讚李的演技, 他說他那種知道真相後傻掉的神情, 棒透了. (深深擄獲她的心)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這些腳色? 導演有才氣, 但是因為伸張正義所以被孤立. 演員有演技, 被導演信賴而且積極處理小白演技. 那麼警探呢? 他迷人的地方在那裏?! 那雙閃亮亮的大眼睛嗎? 他好像有點變成編劇或導演的工具人, 為了讓笑點被說出來的人形立牌.

【演出場次】2025/08/23(六)20:05

【演出時長】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師大白鹿洞書坊B1 (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83巷3號)

【製作團隊】

編劇|涂東寧

導演|林志慶

演員|李佳勳、林思辰、陳冠瑋(依找到演員的時間順序排列)

平面|何勝清

攝影|陳尚亨

前台|歐天慧

[戲劇] $720_至少做一件快樂的事_我今年_歲,這是我試鏡的第_次 I am ___ years old and this is my __ audition.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720_至少做一件快樂的事_我今年_歲,這是我試鏡的第_次 I am ___ years old and this is my __ audition.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至少做一件快樂的事《我今年_歲,這是我試鏡的第_次》

這齣作品顏值超高,帥哥美女同台,蓋章認證✨ 演出時間不長,只有四十分鐘,一氣呵成,毫無冷場。

內容以三位演員的經歷為主軸,聚焦在面試過程中遭遇的否決與質疑。形式並非平鋪直敘,而是邊繞圈邊講述,讓舞台語言更具律動感。

三人輪流轉換角色:一人作為面試者,另外兩人輔助襯托。這種設計讓故事不斷切換視角,保持緊湊而有趣。

作品展現了演員群體在追尋舞台機會時的共同處境,也讓觀眾能換位思考製作人的立場——選擇並非容易,而是為成果負責的一環。

整體而言,這是一場精緻而有能量的小品,節奏明快,氛圍凝聚,推薦給想在短時間內感受舞台魅力的觀眾。

=> 以上 with ChatGPT :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這部作品的顏值很高,帥哥美女同台,完全可以蓋章認證。演出時間不長,只有四十分鐘,一氣呵成,毫無冷場。

不過,我自己可能太累了,實在沒撐過二十分鐘就睡著了。還清醒的時候,大致上看到的內容,是三位演員各自分享經歷,並回到面試時被否決、被質疑的片刻。

他們的呈現方式並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很有意思地邊繞圈邊講述,三人輪流變換身份:一人扮演面試者,另外兩人則在旁協助、襯托。這種結構讓舞台顯得靈活,也充滿節奏感。

對我來說,雖然三人分享的內容有些相似,但這恰好映照了演員群體普遍會遇到的處境。作為觀眾,如果設身處地去想製作人的立場,其實能理解——製作人必須挑選她覺得合適的人選。有時候並非演員不夠好,而是單純不適合,畢竟最終成果需要她來負責。

=> 以上 with ChatGPT

顏值很高, 帥哥美女, 蓋章認證, 時間很短, 只有四十分鐘, 一氣呵成, 毫無冷場. 

不過, 這部我睡著了. 應該沒撐過二十分鐘吧?! 

在還清醒的時候, 基本上他們的內容, 就是在介紹自己的經歷, 然後就是在面試時的被否決質疑.

他們不是平鋪直敘的演出, 而是很有意思的先是邊繞圈邊講述.

然後就是三人輪流, 一個人做面試者, 另外兩個輔助.

或許滿滿她們所觀察到的, 但對我而言, 內容都極為類似, 我不知道有甚麼好注意的.

畢竟, 身為觀眾, 設身處地去想所謂的製作人, 她就是得要挑她覺得適合的人選.

有的時候, 真的不見的是演員不夠好, 而是她就是不適合...... 畢竟製作人是真的得要對成果負責的.

【演出場次】2025/08/23(六)18:40

【演出時長】4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濕地Venue-B1 (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107巷10號B1)

【製作團隊】

表演者|詹博丞、陳芷妧、楊若辰

編 劇|陳致霖、詹博丞

九天玄女|陳致霖

燈光設計|廖郡豪

舞台監督|楊諭錡

無人空拍機|楊雁舒

育達路小濟公|劉 軒

燈光技術統籌|張于庭

音響技術統籌|王秝豐

特別感謝|星發現娛樂 ISTAR、陳箴eLynn、Benson Tsai

[戲劇] 騎驢找本_空總密碼:阿南克解封行動_2025玩聚場藝術節

 騎驢找本_空總密碼:阿南克解封行動_2025玩聚場藝術節

這是我對於實境遊戲的理解。基本規則大致是:先了解自己的角色身分,依此行動;NPC則會回應你的提問。其次就是解謎,當然也有人是為了故事體驗而來。

之所以提到角色身分,是因為我想起鮑奕安曾分享過:在一次沉浸式演出中,觀眾完全不配合,不斷吐槽。他最後乾脆不回應,任憑觀眾自娛自樂,時間一過,演出也結束。沉浸式演員通常會盡量在規則內回應,有時甚至現場編出劇情。這不在於誰高竿,而是雙方能否都站在世界觀與角色態度裡互動。

我自己剛開始參與時,最大的困惑就是:到底創作者希望我們追求什麼?像這次有人要我們探問兩大長官的關係,心思縝密的人立刻聯想到叛國、偷情或間諜。結果其實只是理念不同——我覺得他應該腦補為國仇家恨愛欲亂、宮鬥逆乾坤。友人忘了自己是受邀的解謎專家,跑去問一些過於刁鑽的個人議題,最後兩位科長乾脆希望他能安靜下來。

沉浸式演出的妙趣,也在於觀眾的臨場回擊。聽說有次鎮萬鈞在演出中隨口說自己搭捷運來,有觀眾立刻追問:「這時候有捷運嗎?」當場讓他愣了一下,只能迷糊帶過。這種互動,就是觀眾反擊精彩的瞬間。

回到這場遊戲本身,製作方設計了五個謎題、兩種結局,謎題並不算難。故事核心在於兩位科長的爭執:出土的文化遺產,應該被保存警惕,還是乾脆忽視?這是一種架空歷史的討論。對創作者而言,是在思考「該記取還是遺忘」;而我則聯想到另一層——若是超科技遺產,是否應被研究、並限制用途?

很久沒看到蕭新亭了,這次藝穗節卻毫不猶豫選了這場。等待開始時遇見朋友,他說因為主辦方是認識的師長,加上正好有空,就來開開眼界。看著兩位戲劇系出身的演員近距離交鋒,確實令我著迷。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是[實境遊戲]的初接觸者, 之前接觸過後, 就大概知道他的一些規則. 首先, 你得要知道, 自己是甚麼腳色身分, 然後, 做出符合腳色身分的行為, NPC們會負責回應你的問號. 其次, 就是最重要的解謎. 當然, 可能有人的重點是故事體驗.

我想提到腳色身分, 是因為我記得鮑奕安曾經說過, 他在做沉浸式演出時, 有過一次經驗, 觀眾很不配合, 每個都要吐槽, 那已經算是惡意找碴等級, 所以他後來直接開始不回應, 反正觀眾有付錢, 他就靜靜的看他表演, 反正時間過去, 錢一樣賺. 

沉浸式演員, 他們會試圖在規則內回應你的需求, 甚至有時會無中生有, 印象某人說過, 觀眾拿了個場內道具, 說那是誰要送他的, 結果他現場立碼掰了一段劇情. 我覺得, 這倒不是誰比較高竿, 而是交談的兩個人是否都有奠基在這個世界觀跟腳色態度上. 先是解謎專家才是個人, 觀眾來的目的, 腳本上早就寫明. 旁支不是不能玩, 但不是跳脫. 

我並沒有要指責, 而是我覺得很新鮮, 那就是我頭幾次參加沉浸式演出, 最大的困惑. 我得先知道, 製作者們設定了甚麼, 他想要我們追求些甚麼. 就像這次的有人在要我們詢問兩大長官之間的關係, 一般心思縝密(黑心)的人, 會聯想到叛國偷情走私間諜. 結果, 劇情只是兩者理念不同.......

不能說友人在找碴, 明顯的, 我覺得, 他被實境遊戲的陷阱給坑了, 他以為是國仇家恨愛欲亂、宮鬥鬩牆逆乾坤. 他有點忘記了, 他是受邀而來的解謎專家, 而這樣子問兩位科長過於無關的事項, 難怪兩人到最後都希望他能靜一下. 

現在聽到沉浸式演出, 觀眾最精彩的回擊, 是鎮萬鈞在閒聊, 每個人的交通, 他順口說他坐捷運來, 有個觀眾就直接, 欸, 這時候有捷運嗎?! 聽說當下鎮萬鈞有點傻掉... 迷糊戰混過去了.

回頭來簡單討論這場演出, 五個謎題?! 最終兩個結果. 謎題, 算是好破解的. 故事講述的, 以文本而言不算仔細, 是真的靠科長們的描述, 才比較清楚, 他們是想要爭執些甚麼. 對我而言, 他算是架空歷史, 討論一個出土文化, 到底是該留存以示警惕, 還是直接當作不知道, 反正知道也不能怎麼樣. 因為是架空歷史, 導致, 那種超科技, 我就很難確切思考, 這是否值得認真思索. 創作者思考的是, 這是否須警惕或是忽視, 我想的卻是, 這種科技, 是否該被好好研究, 限制用途.

真的好久沒看到[蕭新亭], 藝穗節期間, 看這場, 真的是毫不猶豫的抉擇. 等待開始時, 看到了某人也來參加, 他說因為主辦方是他學校的老師, 加上有空, 所以就來看看眼界. 毫無疑惑的, 看著兩位戲劇系訓練的人士彼此交鋒, 滿有趣的. 我滿著迷近距離觀察著這發生的一切. 

【演出場次】2025/08/23(六)16:3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聯合餐廳1樓 (台灣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製作團隊】

製作人|衛斯理

程式設計|歐歐

謎題設計|衛斯理、歐歐

編劇|衛斯理

演員|蕭新亭、林庭儀

[戲劇] $360_枝繁物語_失常 Abnormal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60_枝繁物語_失常 Abnormal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枝繁物語《失常》

這是一齣精緻的小品,全劇不長,卻能一氣呵成、簡潔流暢。作品展現出藝穗節特有的實驗與探索感,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就能被完整帶入情境。

故事線明確:男主角因失去嗅覺,經歷醫生診斷後來到香氛實驗所,嘗試透過不同氣味喚回感官。隨著三位女子的登場,記憶逐層被打開,前段早已埋下的伏筆在最後回扣時,帶來平順而完整的呼應。

導演在場面調度上展現巧思,讓旁白行走於觀眾四周,營造出宛如環繞音響般的效果,使舞台更具臨場感。演員在「角色」與「旁白」之間自由轉換,也讓舞台呈現出多層次的敘事結構。

最後的旁白更添詩意,留給觀眾解讀空間:那究竟是記憶?當下?還是超越現實的存在?這份留白,讓作品在有限時長中,依然保有討論與想像的餘韻。

整體而言,《失常》是一場節奏緊湊、氛圍凝聚的藝穗演出,推薦給喜歡在短時間內感受劇情推進、並體驗舞台多重語言的觀眾。

=> 五百字內, 純推文, 無負評

這是一個單純的小品,可以看得出來帶著初次在藝穗登場的稚嫩嘗試。表定五十分鐘,實際演出約三十五分鐘,仍在可接受的誤差範圍內。其實藝穗團隊的演出時間大多準確,就算有落差也很常見。畢竟藝穗節的一大功能,就是讓團隊透過實戰累積經驗;隨著演出經驗增加,時間的掌握也會愈來愈精準。

故事架構流暢:男主角因失去嗅覺,在經過兩位醫生的診斷後,進入一家香氛實驗所工作,期望透過接觸不同氣味來喚回感官。某一天,三位女子的相繼出現,逐步喚醒了他塵封的記憶。前段情節其實已埋下伏筆,因此走向偏向平順,雖不強調懸疑,卻讓觀眾能清晰跟隨。

導演在場面調度上,運用了旁白行走於觀眾四周的方式,營造出如同環繞音響的效果。觀眾會不自覺追隨最近的聲音來源,也讓演員在被注視時多了一層挑戰。導演同時讓演員兼具「角色」與「旁白」的身分,鑑於場地與人數限制,這樣的設計合理而靈活。不過在最後一段男主角的旁白上,究竟是記憶還是亡魂,若能更清楚界定,會讓解讀更具深度。

我一度建立了「跨過某條線,就不再是角色,而是旁白」的概念,因此當林再度出現時,心中便開始推敲:他是生者,還是亡者?若能透過走位或座位安排給出暗示,戲劇效果將更為鮮明。

此外,有一個細節也值得留意:當觀眾席沒有高低差時,盡量避免讓演員長時間坐下,否則後排觀眾容易被前方遮擋。尤其現在年輕觀眾普遍身高較高,一旦視線被擋,就可能錯過關鍵片刻。

=> 以上 with ChatGPT

很單純的小品, 看的出來初次在藝穗演出的稚嫩, 表定五十分鐘, 實際演出三十五分鐘, 算是還在誤差值內. (基本上, 藝穗團隊的演出時間, 參考用就好, 多半會很準, 但不準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老實說, 我覺得這跟演出經驗有關, 而藝穗節的一大用途, 不就是讓演員們增加演出經驗的嗎)

故事大抵算很流暢. 男主失去了嗅覺, 經過了兩?個醫生診療, 來到了這家香氛實驗所工作, 藉由多接觸不同味道來嘗試喚醒嗅覺. 而這天, 三個女子的陸續到來, 讓他塵封的回憶被打開了. 原來之前的段落, 就暗示了最終的事件揭曉. (整體故事算是好猜, 沒甚麼懸疑或是驚奇點, 很平順的一個本)

我覺得這個團隊的演出經驗不足, 略嫌稚嫩. 導演慣技讓旁白行走於觀眾四周, 使的有類似環繞音響的感覺. 所以我就慣性去觀賞離我最近的發言者. 而明顯, 她沒有習慣在旁白的時候還被注視著....... 

導演習慣讓演員有著旁白跟腳色的雙重身分, 這本身, 鑒於場地的受限, 人數的上限, 我不予置評. 但是, 最終的男生旁白, 這樣的用法, 我覺得不妥. 他到底是旁白, 是記憶, 還是亡魂?! 這是可以被解讀的. 他那樣的用法, 讓我沒有解讀這點的可能性. 滿可惜的.

我一度建立, 過了某條線, 就不會是演員而是旁白的概念. 所以, 當林出現在場上的時候, 我就在想, 他是生者還是亡者. 是否就是暗示, 所以故意讓他坐在那個位子上. 很可惜, 他沒有因應是坐在椅子上或是走到門旁邊, 而有不同的明顯身分差異.

此外, 很明顯的初學者缺陷, 當觀眾席沒有高低差的時候, 盡量不要讓演員們坐下, 後面的觀眾會看不到. 尤其現在的小朋友發育都很好, 一個一個都長的很高, 頭好壯壯, 很容易擋好擋滿.

【演出場次】2025/08/23(六)14:30

【演出時長】3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 (臺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

【製作團隊】

導        演│黃    森

編        劇│李沛恩

導演助理、排練助理│譚凱達、林詩庭

演        員│李宣萱、黃嵩瑞、黃茹若、陳思妤、林丞翔

舞台監督│吳姜慧

執行製作│施宇庭

執行製作助理│李采宭

舞台設計│陳宥安

舞台執行│葉    璇

燈光設計│王禹雯

音響設計│于欣妤

服化設計│余欣霓

財        務│邱慧文

票        務│羅聖安

平面設計│陳夐夏

公 關 設 計│許宸昕、陳冠穎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戲劇] 鄰里關係工作室-彩排場_遺落的語言 The Loss and The Found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鄰里關係工作室-彩排場_遺落的語言 The Loss and The Found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盧的風格,第一眼就讓人想到「文學」。這部作品瀰漫著濃厚的文學氣息,甚至帶點文青的質感。

劇中有兩個人,一位迷戀電影,一位熱愛文學。他們從相識到幾度分離,直到女孩「有了」而再次相約。全劇以獨白推進:先是女孩的獨白,再接著男孩的獨白,中間穿插白紗後的對話,每段結尾都落在一句名言,像是一章一章展開。最後兩人重逢時,終於有了正面的交流,讓前面的鋪陳獲得一個情感出口。

演員多以娓娓道來的方式表達心事,觀眾像在聆聽朗讀,專注於文字與情感的流動。這樣的設計讓人想起《愛的落幕》:長篇獨白交錯,孤獨與思索被放大,同時又在聚首之刻得到回應。

其中一句特別打動我:「你總是引用電影的話,可是我沒看過那部電影,那我要怎麼能有同樣的感觸?」簡單卻真誠,讓人印象深刻。劇中引用了許多經典文學與電影,對愛好者而言處處是彩蛋,就像專屬語言般的默契,懂的人自會會心一笑。

如果你熱愛電影或文學,這齣戲會帶來特別的樂趣。它像一場文字與情感的拼圖,等待知音來拼湊,或許就在其中,遇見屬於自己的共鳴。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評, 五百字內 thread版本

盧的風格,有那麼一種……(我還在想形容詞的時候),朋友脫口而出:「文學。」這個形容或許正是貼切的。整部作品瀰漫著濃厚的文學氣息,甚至帶著一點文青的質感。

劇中的兩人,一位迷戀電影,一位熱愛文學。他們從初識到幾度分離,最終因為女孩有了而再次相約。故事從相識開始鋪陳,先是女孩的獨白,再接著男孩的獨白,中間穿插他們在白紗後的對話,每個段落的結尾都落在一句名言,彷彿章節式地推進。

演員多以述說心事為主,觀眾可以像聆聽一場細緻的朗讀,專注於文字與情感,而非具體的動作或表演。這樣的設計讓人聯想到《愛的落幕》那部作品:男女角色分別以長篇獨白說出自己心底的聲音,彼此沒有即時回應,卻更突顯了孤獨與思索的重量。

我特別喜歡開演五十分鐘左右的一句台詞,大意是:「你總是引用電影的話,可是我沒看過那部電影,那我要怎麼能有同樣的感觸?」這句話格外有說服力。或許劇中引用的多是經典電影與文學,但對我而言,除了《王牌冤家》因為緣故曾看過,其他作品我並不熟悉,因此難以全然跟上。然而,這也正是角色設定的有趣之處:兩人各自沉浸於自己的愛好,對話裡的專屬語言形成一種彼此理解的密碼。

這讓我想到工程師的專業術語。在內行人之間,一個詞就能省下許多解釋;但對不熟悉的人來說,聽起來則像是一種專屬於某群人的密碼語言。

因此,我覺得這齣戲特別適合熱愛電影或文學的觀眾。如果你平常常看文學排行榜或經典電影,或許能從中捕捉到更多隱藏的線索。那些名言與片段引用,不只是台詞,而是劇作家安排的「彩蛋」與心意。對能與之共鳴的人來說,觀賞過程會是一場解謎般的樂趣,甚至帶來知音相遇的驚喜。

=> 以上 with ChatGPT

盧的風格, 有那麼的...... (在我還在想形容詞的時候), 友人冒出來說: [文學]. 這樣的形容應該是貼切的吧, 這個作品, 滿滿文學氣息(或是文青).

劇中的兩個人, 一個愛看電影, 一個愛看文學, 從相識到數度分開. 這天, 因為女方有了, 所以, 她把男方約了出來...... 故事從他們初相識說起, 先是女生獨白, 再接男生獨白, 中間穿插兩個人在白紗裡交談, 那段過於文藝青年, (我記憶不能), 每斷章結尾於一句名言.

我不太懂, 除了最後兩個人聚首時分, 其他的部分, 都給我好像是在看沒有拿劇本的讀劇, 就是專心聽就好了, 演員們在講述心事, 但沒有在演繹. (這部分應該是劇本的安排, 感覺有點愛的落幕或是? 就是男女各有一大段得要獨自講述無人回應的獨白得要講)

我喜歡開演五十分鐘左右的那句台詞, 大意是: 你很喜歡引用電影的詞句, 可是我沒看過那部電影, 我要如何有相對應的感觸?! 這句台詞, 說服力真的很夠. 或許, 這些台詞引用的都是[經典]文學跟電影, 但老實說, 除了[王牌冤家]因為某人我有看過, 其他, 我真的一無所知. 我其實追不上男女台詞的內容. 就只能知道, 應該是符合他們兩者的設定內容.

套句我工程數學老師的說法, 工程師有所謂的專技語言(專門技術術語), 對理解的人, 這樣溝通很方便, 因為一個名詞, 我們簡化了非常多的意思. 但是對於不懂的人, 就會覺得, 哇, 你們好專業.

我覺得, 這場演出, 適合給熱愛電影或文學的觀眾(藝文類排行榜有看過前十的就夠了), 聽懂劇作家在台詞蘊含的話外之音, 在此處引用這句經典台詞的巧思. 可能很有解謎或是得到知音的樂趣.

【演出場次】2025/08/22(五)19:3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羊檯Lamp (臺北市士林區中正路387號2樓)

【製作團隊】

導演 | 黎昱成

編劇 | 盧幸玟

演員 | 牛筱晴、匡晉榆、陳志豪、許綾庭

製作 | 蔡淳任

舞監 | 阮蕾

助理舞監 | 陳紹瑞

舞台設計 | 林宸詳

舞台技術 | 史維祥

燈光設計 | 王子郢

燈光技術 | 陳彥廷

音樂設計 | 楊智璿

服装設計 | 林宜德

服管 | 呂芳妤

視覺設計 | 李和庠

[戲劇] 只有三顆的北斗七星劇團_去他媽的讀劇節

只有三顆的北斗七星劇團_去他媽的讀劇節

這次的讀劇節共有兩檔演出:許珈齊的《人魚》與李綾和鄭筑勻《潛入濕地時》。

前者,講述一位金門視障女孩經歷手術、重見光明的故事。演前因為「重要的人」延遲開場,加上劇情中友情與愛慕的模糊感,讓我的期待值爆棚。

後者,三條人物線交錯推進:姐姐、學姊、弟弟。唱功頂尖、聽覺享受,但多線並行,使重點不夠凸顯。

《人魚》 許珈齊

這部戲在開演前就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期待氛圍。編劇表示因為一位「重要的人」還沒到場,演出必須延遲五分鐘。當下我立刻聯想到:這是否意味著劇情中的某段橋段,會在現實中與那位重要人士形成呼應?於是我開始期待——這會不會是一場劇作家的真實告白?是否真的會在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發生奇妙的交集?

故事原型來自《人魚公主》,但背景被轉化為金門與台灣之間的遷移。一位視障的小學生,與老師及同學之間建立了情誼。隨著有機會進行眼疾手術,她踏上了台灣,展開另一段旅程。手術後,她重新看見世界,也再次遇見老師與同學。

導演在前半段以「關燈+手電筒」的方式模擬角色的視障狀態。因為我對光線過敏,只能選擇閉眼「用聽的」去理解故事,這讓我錯過了演員豐富的表情,頗為可惜。後半段燈光全開,象徵角色重見光明。然而我對「開燈」的時機有些困惑——如果燈是在登機時亮起,角色其實尚未手術成功。是否導演想以「離開金門=邁向光明」來隱喻?

我特別注意到飾演女主角的林彥禛。她的表演積極而真摯,尤其在與同學互動時,那份親密與曖昧的氛圍格外耐人尋味。劇中有一幕台詞引發全場大笑——女主語帶挑逗,卻被同學一縮帶過。看著這情境,我腦中忍不住閃過念頭:要是他真的順勢衝一波,或許會讓整場戲爆發出更強烈的張力。

整體而言,《人魚》或許帶有劇作家自身的投射:從視障到重見光明,從金門到台灣,從內向到外放,這些轉變似乎都映照著人生隱喻。加上開演前的「延遲等待」,更強化了觀眾將台上與台下融合的想像空間。究竟舞台上的同學,是王子般的對象,還是只能陪伴卻難以跨越界線的朋友?這份模糊與可能性,反而成為最耐人尋味之處。

優點:氣氛營造成功,題材帶有真實投射,演員表現真摯。

不足:燈光時機的隱喻處理略顯困惑,視覺呈現因設計略顯受限。

《潛入濕地時》 李綾和鄭筑勻

這是一部結合音樂與敘事的作品,由三位主要角色交織而成:姐姐、學姊與弟弟。姐姐覺得自己被叔叔性騷擾;學姊則在學校裡與老師的關係中掙扎;弟弟不願被當小孩看待,並在探索自我情慾的過程中,與學長產生了情愫。三人的故事交錯,最終在家族聚會與學校抗爭中展開。

單看片段,其實有許多值得深究的核心:姐姐與學姊的革命情感;學姊在數學老師壓迫下的掙扎;姐弟透過漫畫探索「性愛森林」的隱喻……這些線索都能各自獨立成為強而有力的篇章。然而編導同時鋪陳太多線索,使主軸顯得分散。我一度困惑:這部戲究竟想討論「性騷擾」還是「性探索」?主題略顯模糊。

不過在音樂表現上,演員的實力非常突出。鄭毓玄、高儀庭與鄭筑勻的歌聲幾乎可以說是售票級水準。我特別喜歡「彩虹媽媽」的那首歌曲,覺得比《莉莉絲》更觸動人心。高儀庭的多變與游刃有餘,鄭毓玄則唱得極為動聽。至於鄭筑勻,她的高音部分尤其出色,大部分段落都讓我很享受,只有少數片段因聲線轉換而稍稍不適應。

整體而言,《潛入濕地時》在歌唱與表演張力上非常強,但劇情線條過於複雜,掩蓋了本可更深入的核心。若能收斂枝節、聚焦在「姐姐與學姊」或「學姊與老師」的對比衝突,效果或許會更集中。

優點:歌唱表現水準極高,音樂段落極具感染力。

不足:劇情線索過多,核心主題略顯模糊,整體略顯分散。

=> 以上 with ChatGPT

兩個劇本: [許珈齊_人魚], [李綾-鄭筑勻_潛入濕地時]

[許珈齊_人魚], 因為演前的小提醒, 讓我對劇中某個橋段, 大為興奮期待, 現在是劇作家的告白時間嗎?! 會成功還是不會成功? 為此延遲開演的那位作者命中重要人士, 會否對這段感動到願意做出回應!!! (期待爆棚)

[李綾-鄭筑勻_潛入濕地時], 聽三名唱將唱歌, 是很享受的. 演後聽到某人說, 林的八度音有唱準, 他應該更有自信. 我覺得[鄭筑勻]的歌聲是好聽的, 有八成以上我覺得享受, 但有覺得部份(不見得整首), 稍稍不適應. 純就故事而言, 我覺得三個腳色, 各有各自的故事, 還有彼此的交錯, 導致, 我覺得我不確定, 她們想要講述的重點在那裏. 

[許珈齊_人魚]

故事原型好像是人魚, 主軸從一個在金門的視障小學生開始說起, 她跟老師還有同學譜出的一段情誼. 產生了情誼, 有機會手術, 所以她踏上了台灣本島. 故事繼續講述著, 她眼睛好了之後的種種, 無論是再會老師, 或是派對裡遇到同學.

這部, 前半我幾乎在用聽的, 那是因為導演手法, 她利用關燈演員使用手電筒照明, 來喻視腳色的看不到狀態. 我對光過敏, 雖然演員盡量, 但我如果想要看到演員的臉部表情, 我還是難以避免的會注意到那盞手電筒, 因而最終, 我選擇用聽的. (那很可惜, 這些演員, 他們的表情是充沛的, 很能輔助理解故事)

後半, 燈打開, 理論上應該是象徵腳色經過手術能夠看到. 但我對開燈的時機感到困惑. 我沒記錯的話, 燈應該是開在登機的時間點. 但理論上, 腳色那時還沒有手術. 所以?! 編導覺得, 離開金門就是邁向光明嗎?! 否則我會以為是要等到手術成功, 才打開場上燈光.

我其實不記得女主的名字, 可是光看到[能不能和你一起憂傷]的劇照, 我就想起來, 當初我覺得那部演出的女主, 真的很可愛. 林彥禛如果和湯宗翰演[夜走], 那我就還滿沒有疑惑的. 因為林真的很積極主動地對著她心儀的對象, 而她跟同學的親密感距離, 真的... 讓人很玩味個中滋味. (此處表讚美女主演技)

開演前, 編劇說, 因為他有一個很重要?的人, 他要等他?, 所以要延遲五分鐘開場. 起碼我, 就很期待所謂編劇重要的人是誰?! 想到, [品劇場_獨角音樂劇_安庭], 聽說寫了一段跟女朋友的回憶, 從認識到交往到分開到再度...... 最終那個對編劇而言很重要的人到來, 果然美麗大方到值得等待.

劇情中有一段, 也就是人魚公主發現王子要結婚了, 可是對象不是她之後. 看著劇情走到, 女主跟同學碰面, 那其中的台詞, 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台上台下, 是否造成了融合. 會自然地把台下的臉, 置換到台上去. 所以, 他們到底是友達以上, 還是堅實的陪伴. 劇情裡, 感覺事件情節被濃縮, 好像壓縮了腳色(或是現實)的大略. 同學似乎有些心疼女主的經歷, 而女主似乎反向用開玩笑的口氣跟同學示愛?! 此時, 同學的腳色台詞, 似乎讓場上哄然大笑. (以我個人印象, 應該是同學明明應該衝一波, 女生都對你挑逗了, 你就直接親上去就好了, 但是同學縮了. 就像我會在想, 就像[品劇場_安庭], 如果前女友來了, 場上的演員突然深情演出, 上演[複合/求婚]戲碼, 那真的應該好看到爆棚.)  

談到劇本本身, 是能隱約知道這是改編自人魚公主, 從金門到台灣, 從視障到能視, 從內向到外顯. 就是一個滿隱喻人生?內含著劇作家?的生活感觸的劇本, 當然有可能是我過度聯想. 

總之, 為了某個人而延遲開場, 這點很加分. 人魚公主的故事裡, 增加了一個陪在身旁的同學. 所以, 劇作家的投射, 是王子還是朋友, 是被注目但禁忌的溫情, 或著是陪伴而難以越線的愛慕. 有人有打算要衝一波嗎?! 

(演後, 某個人說, 這招看來很好用, 他要學起來, 或真或假, 讓人以為這部劇是意有所指. 看[品劇場_安庭], 我如果聽到演前說, 為了一個重要的人, 所以要延遲開場. 我真的應該會腎上腺素爆發.... 期待演員的超本色演出, 來了會示愛嗎? 不來會落寞嗎? 

[每場演出, 我都有為她留一張票, 也有通知她這場演出, 我始終也不知道, 她到底這場會不會來......], 至於這件事情, 是真是假, 誰知道呢? 劇場不就是這樣, 演員就是要讓觀眾以為, 場上的一切都是真實發生)

[李綾-鄭筑勻_潛入濕地時]

我覺得, 這部人物關係有點亂, 是要講性騷擾, 還是要講性探索, 她導致我有點分不清楚這部主軸想說甚麼. 隔了一天, 我想, 她應該就有點在貫徹: 我說可以, 那就可以, 我說不行, 那就不行. 我不吭聲, 不代表我覺得默認.

故事主要有三個腳色, 姊姊覺得她被叔叔性騷擾, 學姊就是被老師性騷擾, 弟弟?覺得他不喜歡被當小孩看. 姊弟在嘗試藉著床底下的色情漫畫探索性愛蘑菇森林, 學姊妹在學校共同努力練習畢製舞作, 接受著學校的五花肉競賽, 彩虹媽媽, 勇敢抗爭. 弟弟跟學長, 發生著情愫. 家族在阿嬤的凝聚之下, 兩次聚會, 五個人演出十一個腳色.

整體來說, 我真的覺得同時發展三個腳色線, 有點太多了, 姐姐對叔叔性騷擾的不舒服, 但是她又跟弟弟共同觀賞色情漫畫, 探索蘑菇森林, 最後她又跟學姊發展出一段革命情感. 學姊也同時感受到數學老師的相挺學生抗衡不公政策, 卻又同時在被刻意製造的兩人教室內苦苦掙扎. 其實光這兩段就很精彩了. 但感覺編導是不是覺得都找了許博維跟林向, 不讓他們發展一段真的太可惜了, 某種程度, 我會覺得, 這段加得很突兀, 有點跟學姊妹的戀情發展得過於類似. 如果時長那可以加來調劑, 總是要添加些陽剛的東西. 但是就現況而言, 我會覺得姐姐跟學姊, 還可以花更多篇幅去講述. 

某種程度, 其實是因為[鄭毓玄][高儀庭][鄭筑勻], 真的都很會唱, 我覺得聽她們唱歌, 是種享受. 嚴格來說, [鄭筑勻]的歌聲, 我有一兩成的部分略嫌不足, 有點類似(我盡量比喻)那種學聲學的跑來唱流行歌, 起音就覺得有些偏不習慣, 但是高音的部分, 我是真的都聽得很滿足.

就歌唱部分而言, 我真的覺得已經是售票演出水準. 我滿喜歡彩虹媽媽的那首歌, 我覺得比莉莉絲還好. 但劇情線, 我真的覺得太多而且很亂, 她讓我抓不到劇情到底想要說甚麼. 感覺主軸應該就是彩虹媽媽的那首跟跳上餐桌的那首? 以音樂劇演員而言, [鄭毓玄]的歌, 真的唱得很動聽. [高儀庭]有點百變歌姬? 游刃有餘. [鄭筑勻], 我喜歡她的高音部分, 九成我都很喜歡.

演出後, 我偷聽到某人在稱讚[林向], 說他那顆八度音是準的, 說他應該要對自己更有自信. 沒有提[許博維], 是因為, cmusical出品的[Let Me Fly]和[我的遺願清單], 基本上, 他跟其他四個人在音樂劇演員的等級, 差異甚巨. 不該用同樣的標準討論. (好啦, 就照這劇情, 我會比較關心三女的歌唱啦..... 戲份真的是女生重很多)

順便提一下, 這場的參與觀眾, 我應該觀察了十來分鐘吧. 我心中在猜, 她們是為了誰而來, 導演編劇演員, 似乎都有可能. 這群觀眾的性別年齡跟性格, 就追蹤數而言, 是[許博維]最高, 但是身為無垢舞蹈劇場舞者的[林向], 理論上女人緣應該也不錯, 我有看到有人專程跟他打招呼. 但是2022曾經在台中歌劇院演出NTT+×中國信託─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遺憾計畫:Project R]的[李綾], 似乎注目度也很高. [鄭毓玄]有參加三立都會台的[大學聲]. 我有看到有人提到[高儀庭]演出的[百舌-沒有英雄的國度]. 到底這些觀眾是為了誰而來, 我心底真的, [非常非常好奇].

【演出場次】2025/08/21(四)19:10

【演出時長】上半場50分鐘, 休息20分鐘, 下半場75分鐘.

【演出地點】稼咖啡(新北市板橋區民族路129巷10號)

【製作團隊】

許珈齊《人魚》

編劇|許珈齊 @plussevensleep.35

導演|陳映均 @jean__yyy

讀劇演員|

林彥禛 @yanchen_stani

徐致翰(木木) @c373787

湯宗翰 @drama_tom

平面設計:陳名義 @adds8654


李綾、鄭筑勻《潛入濕地時》

⟣ 製作人:李綾、鄭筑勻(按姓氏筆畫排序) @____0o0o0o0____ @v22a15

⟣ 編劇暨作詞:李綾、鄭筑勻(按姓氏筆畫排序)

⟣ 導演:張品葳 @im_zzerod

⟣ 作曲與編曲:陳欣妤

⟣ 動作指導:李綾、鄭筑勻(按姓氏筆畫排序)

⟣主視覺設計:李綾 

⟣演員:林向、高儀庭、鄭筑勻、鄭毓玄、許博維(按姓氏筆畫排序)@seanlin_0708 @blue198852 @v22a15 @yusyuanice @superway.tw


[影片][短片] 嘉義有個百老匯_台灣_2025

 嘉義有個百老匯_台灣_2025

75

募資, 應該是2023. 演出, 應該是2024? 我有看過在台北市府親子劇場的版本.

音樂系要做音樂劇, 現場樂團, 幾乎不可免俗. 相對應的, 成本也居高不下.

記憶中, 他們應該有強調自己的嘉義大學音樂系背景?!

那時候就在想, 音樂系, 要跨足音樂劇, 一些戲劇系跟舞蹈系的基礎訓練夠嗎?

當然, 那不是專屬於那兩個科系, 課上的夠, 練習的勤奮, 那都沒問題.

可是..... 舞台演出有一個最尷尬的, 越多演出次數的越穩. 或著他們如有神助, 能抓到那個point.

印象中, 演員(特指群演), 都滿稚嫩的, 能理解是學生, 能理解經驗不足. 

就演出預算跟劇團性質, 能理解, 這算是他們能拿出來的最好成員.

但, 怎麼都覺得, 他成本很難收回. [現場樂團]真的很花, 然後他們群演又一堆. 還有授權費.

客群, 理論上, 應該是會去聽音樂演出的那一些. (滿多交響樂團, 加上些許人物(低於五), 進行音樂串場)

但... 這個團, 卻是主打百老匯音樂劇, 史瑞克, (本身就很親子向)

當初看演出的時候, 心理的想法, 他們很難回收....... 或許就演出的知名度可以, 但是不熟悉的團隊, 加上更多知名的IP, 如果一年只有兩三部這種等級的, 或許, 客群不會互搶. 但是, 就現狀而言, 不輸於這種IP, 甚至是更耳熟能詳的演員劇團. 

不過, 這個團, 我會覺得, 就是音樂系跨過來百老匯音樂劇的典範. 就我的認知, 現場樂團, 始終奢侈到, 多半都是國家在養的...... 真的得要嘗試收回成本, 都是得要縮減彈奏樂團規模. 

總之.... 尤其近期, 劇場界更是明顯, 如何收回成本, 那很重要. 太多劇團, 紛紛推出力作, 票價也高昂, 為了反映成本. 我是覺得, 最終就是驗證, 觀眾的皮包有限, 精挑細選後, 就是可能二十部, 只會選其中之一. 

(我還是覺得, 就是悲慘世界, 吸金太誇張, 導致後來的所有大作全垮. 畢竟, 一個月花了巨額, 一般人應該兩三個月都不會再花了吧. 我始終覺得, 一年能看過十部現場演出的, 都是看戲狂粉. 花了筆大的, 接下來看戲就是自然節省, 精打細算)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閒聊] 我不想

 希望不會說了馬上打臉.

基本上, 我不想再出一個[全民瘋藝穗]的版本.

我現在已經有白目版, 修飾版, 還有thread, 純推版.

再多生一個[全民瘋藝穗版], 我有點想抓狂.

雖然說, 就ChatGPT而言, 訂好規則, 應該生很快.

可是...... 我會不會花在藝穗上, 太多時間了. (我有點厭惡這件事情)

光是每天得把心得趕出來, 我這兩個月想到就已經有點崩潰.

(所以, 我始終不確定我會看幾部, 不爽不要做, 如果我覺得不爽, 我就會放棄, 改回家睡覺)

畢竟, 寫這些, 也沒有好處, 專心看戲, 才是觀眾的本分.

............................................................... (躲到角落畫圈圈)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週期待] 2025-W34-36|0818–0907

📅 週期待|2025-W34-36|0818–0907


🎟️ 本週預定

🎪《臺北藝穗節》*9

🌊李綾、鄭筑勻《潛入濕地時》

🗝️騎驢找本《空總密碼:阿南克解封行動》

🧜‍♀️許珈齊《人魚》


🌀 衝檔想看

🪐NTT+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PLANET:一個男團的誕生》讀劇音樂會 🔍 聚焦觀察

🌙NTT+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夜奔》☀️ 值得信賴

🏯明日和合製作所《嘉慶君夢遊臺灣》☀️ 值得信賴

🐆腦動劇廠工作室《豹歉,劇本沒有這樣寫》☀️ 值得信賴 📣 首選推薦

🎉莎小戲《快樂共和國》

🦋財團法人果實文教基金會《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 🏅 潛力黑馬

🍲三缺一劇團 × 何冠儀《大伙快炒》☀️ 值得信賴 🌊 或有共鳴

🍰玩聚場藝術節《六分甜,一人一點,不保證對齊》☀️ 值得信賴 📣 首選推薦


🧭 觀演預判

林向要唱歌,怎麼能錯過!更別說高儀庭、鄭毓玄、許博維,光想就覺得好聽。三選一本來傾向選莎小戲《快樂共和國》,因為場地很有藝穗氛圍,但後來出現藝穗彩排場可選,我就……


📦 購票紀錄

🎫 人力飛行劇團《後生》

🎫 《臺北藝穗節》*N

=> 以上with ChatGPT

📅 週期待|2025-W34-36|0818–0907



🎟️ 本檔預定

🎪《臺北藝穗節》*9

🌊李綾、鄭筑勻《潛入濕地時》

🗝️騎驢找本《空總密碼:阿南克解封行動》

🧜‍♀️許珈齊《人魚》


🌀 衝檔想看

🪐NTT+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PLANET:一個男團的誕生》讀劇音樂會 🔍 聚焦觀察

🌙NTT+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夜奔》☀️ 值得信賴

🏯明日和合製作所《嘉慶君夢遊臺灣》☀️ 值得信賴

🐆腦動劇廠工作室《豹歉,劇本沒有這樣寫》☀️ 值得信賴 📣 首選推薦

🎉莎小戲《快樂共和國》

🦋財團法人果實文教基金會《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 🏅 潛力黑馬

🍲三缺一劇團 × 何冠儀《大伙快炒》☀️ 值得信賴 🌊 或有共鳴

🍰玩聚場藝術節《六分甜,一人一點,不保證對齊》☀️ 值得信賴 📣 首選推薦


🧭 觀演預判


林向, 要唱歌欸, 怎麼可以不看!!! 再怎麼說, 高儀庭、鄭毓玄、許博維, 這三個唱歌一定很好聽.


三選一, 本來想選莎小戲《快樂共和國》, 倒不是因為ABC女團的劉昕, 而是因為地點, 很給我參與藝穗節的感覺. 


後來...... 有藝穗彩排可選, 我就......

[週回顧] 2025-W33|0811–0817

📆 週回顧|2025-W33|0811–0817

📸 0815|3P 女優《現場直擊-Light》$680 🔁 想多刷
🧀 0815|三點水《啵啵起司》$644 🎯 最喜歡 🏅 最好評
🚆 0816|臺大戲劇《彼方》🔮 很期待
🧓 0816|臺大戲劇《昨天,我把我阿嬤笑死了 2.0》🔮 很期待
📸 0816*2|3P 女優《現場直擊-Dark》$680*2 🔁 想多刷
🧳 0817|字母人工作室《遊心出發》$468 🔮 很期待
💳 0817|果陀劇場《我在詐騙公司上班》$1600 📣 想推薦
🚴 0817|達秋劇團《一個外送員的 21 種死亡方式》$595

🧭 本週觀察與感受

這週我沒有去看買好的《愛情城市》,而是為了 3P 女優調整行程。硬是把《啵啵起司》往前挪,才空出時間再刷兩場《現場直擊!Dark》。導演強調 Dark 版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區樂遙也說她每場 SOLO 都是新的,這種獨一無二的「錯過就沒了」感,讓人心動。

《啵啵起司》則成了意外的驚喜。作品單純而真摯,勾起對愛情最初的悸動。如果正式版還是同一組演員,我大概會直接鎖定首演與千秋;就算不是,也一定會保底一場。

=> 以上 with ChatGPT

📆 週回顧|2025-W33|0811–0817

📸 0815|3P 女優《現場直擊!-Light》|$680 🔁 想多刷

🧀 0815|三點水《啵啵起司》|$644 🎯 最喜歡 🏅 最好評

🚆 0816|臺大戲劇《彼方》🔮 很期待

🧓 0816|臺大戲劇《昨天,我把我阿嬤笑死了 2.0》🔮 很期待

📸 0816*2|3P 女優《現場直擊!-Dark》|$680*2 🔁 想多刷

🧳 0817|字母人工作室《遊心出發》|$468 🔮 很期待

💳 0817|果陀劇場《我在詐騙公司上班》|$1600 📣 想推薦

🚴 0817|達秋劇團《一個外送員的 21 種死亡方式》|$595 


🧭 本週觀察與感受

為了多刷3P女優, 我硬是沒去看票價高達兩千多的愛情城市, 硬生生多買了一場啵啵起司, 才能空出時間刷兩場《現場直擊!-Dark》. 下定決心的是, 導演說, Dark版很不一樣, 還有區樂遙說, 她每場的SOLO都是不同的, 言外之意, 應該就是她每場演出, 有自信都會很不一樣.

啵啵起司, 真的很好看, 她有點讓人重新回想起, 愛情的單純, 如果還是這組演員, 正式版我應該先買兩場, 首演跟千秋. 這組演員形塑的腳色我買單, 否則一場保底.

[漫畫] 妖怪五星好評_01

妖怪五星好評_01

75

就順順的看完.

要說很好看, 恩, 沒啥感覺.

要說不好看, 基本上滿順的, 不知不覺中, 帶出了不少妖怪.

故事主軸在主角亂入富二代咖啡廳.

她煮的咖啡, 妖怪們都覺得很好喝, 所以, 她被店長聘用了.

莫名的, 店長被斷金流, 因而, 他們得要讓咖啡廳生意興隆.

 讓盡量多的客人登門, 讓客人們留下五星好評.

有些有趣的點, 應該是畫家設計了每杯咖啡的造型.

[展覽] 250803

周日看了五場展覽: 會動的浮世繪展-日本藝術絕代之華 台北站, 2025 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 水風景Creative Expo Taiwan Water scape, 2025 文博會工藝選品快閃店『日常+』,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  噁の食物博物館. 

[會動的浮世繪展-日本藝術絕代之華 台北站]

這很騙錢, 基本上就是播放動畫影片, 而且那格數之悽慘, 就是去背後, 讓腳色平行移動.

比較特別的, 可能是將布幕做成山形, 投影出富士山. 聯合後面的布幕, 做出四季的變化.

因為我視力不好, 對這種, 貼在牆壁上的畫, 真的會沒有耐心觀察.

與其晃著看, 我還寧可買本畫冊, 回家慢慢審閱.

我會覺得, 他介紹浮世繪名家, 或是流派?! 是認真的.

但與其走馬看花, 我更想要買本畫集, 慢慢品味. 

邊走邊看, 我很沒耐心, 也沒法好好品味. 更很難記憶跟比較.

[2025 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 水風景Creative Expo Taiwan Water scape]

這很騙錢(不過,  這是個免費的展, 所以騙錢是指騙政府的錢)

簡單說, (1)有河之靈 (2)接海之島 (3)穿霧之境 (4)臺灣萬水, 四大區. 基本上我沒有很想停留觀看.

穿霧之境, 明顯就是讓人群擺拍. 有一個區, 應該是在做天燈或是王船祭.

有一個區, 一堆螢幕, 我覺得播放的影片做得有點隨便, 看起來有質感, 但我並不想停留觀賞. 

應該還有一區, 完全沒有印象了.

[2025 文博會工藝選品快閃店『日常+』]

逛三分鐘, 就覺得, 基本上就是商品陳列. 對這些傢伙或文具. 還好. 

走不到六個攤位, 就離開了.

[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

理論上, 這很可以認真地看. 展品夠多, 風格迥然, 藉由安排, 看的出來, 每個插畫家, 有代表性的象徵. 而就單張圖畫而言, 能夠體會不少細節, 劇情走向, 天馬行空.

不過, 我真的沒耐心看逛在牆上的畫. 理論上, 我應該買本畫集. 不過, 想想, 看了, 好像也就是知道了某些風格...... 而後續呢?! 好像就沒有了......

這種知識, 目前能知道的, 就是知道怎麼下這個關鍵字在AI繪圖時. 但是, 光是要能理解要用那一種風格, 那就必須要先能知道所有的風格種類.

那麼, 走馬看花的把這個展覽看完, 好像是正確的. 觀賞不同插畫家的理念風格, 是種擴充自己知識儲備的方式. (但, 鑒於不是美術系, 我會覺得, 我應該是金魚記憶, 三分鐘後就忘了......)

唯一的心得, 繪畫的風格是多采多姿的, 變形, 色系, 理念, 細節, 幻想, 醜到有特色.

[噁の食物博物館]

這個展, 如果出圖鑑, 應該效果也差不多. (除了某些味道聞不到, 有點可惜)

我是沒有加五十, 吃六道小點. 是有點可惜, 那可能是這個展覽最難被書面化取代的部分.

有很多起司的氣味能夠聞. 醃魟魚好像也有, 印象中, 是有兩三個, 很刺鼻的味道.

但大抵上, 五分之一以上的東西, 是覺得還好. 就狀態而言, 有點是歷史上認定噁, 但大部分人還好.

值得看嗎? 對我而言, 這個地點很懷念, 這是落日月台的舉辦地, 之前的分眾, 現在的展區.

=> 

老實說, 我覺得, 展覽真的比較適合約人, 無論是約人幫她拍照, 或是共同討論這噁不噁心.

或許會很沒有耐心, 一張一張圖畫認真地觀賞. 

但是... 少了討論閒聊, 這些展覽, 我三分鐘就可以逛完. 真的很浪費票錢啊.

=>

剛接觸的人, 不就如此, 甚麼都看, 也很難看出精華, 寫出重心.

對我而言, 這樣初學者的論點, 很珍貴.

[戲劇] $595_達秋劇團_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 a play as a way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達秋劇團《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

這部戲依然讓我看得有些迷惑,但正因如此,才讓它格外動人。整齣戲最大的魅力在於:你永遠不確定主角究竟有沒有離開房間。他的話語時而像清醒的自我論述,時而又像白日夢般的意象流動。若把它視為清醒,那是值得深究的哲思;若當作夢境,那便是詩意畫面,一幕幕映照內心。

夢境中的思考,就像一首沒有完成押韻的詩。邏輯並非重點,重要的是那股情感與象徵的力量。這種處理方式,讓舞台上的人台與馬桶,不再只是道具,而是心靈世界的投射。觀眾在其中既要相信演員的說服力,又能自在沉浸於劇場的想像。

比起去年,我覺得這次更加流暢。或許因為已經看過一次,不再執著於某些糾結;也或許是作品本身的進化,讓節奏更加順暢。七十分鐘一晃而過,毫無冷場。甚至在字幕與歌聲錯位的瞬間,還意外帶來令人會心一笑的趣味。

對我而言,這是一趟徘徊於夢境與現實的觀演體驗。既像莊周夢蝶,又像一次詩意的自我凝視。無論你選擇相信哪一種解讀,都會得到獨特的收穫。🎭

<= 以上 with ChatGPT <= 五百字內thread, 無壞話, 純推文版

 $595_達秋劇團_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  a play as a way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我果然考不上台大,這部戲依然讓我看得有些迷惑。最大的卡點在於:主角到底有沒有離開房間?

一方面,我會懷疑全程只是他的白日夢;但另一方面,人台與便攜式塑膠馬桶卻曾被移出空間,似乎暗示他真的經歷過就醫、工作、理賠等情節。只是那些對話支離破碎,我抓不準說話者的態度,也無法確認真實性。

或許可以這樣解釋:他確實出門過,與外界對話,但劇中呈現的內容是他腦海中的再現,所以顯得天馬行空;也可能是他從未離開,舞台上的人台與馬桶只是象徵,從頭到尾都在他腦中發生。

因此我困惑:究竟該用劇場的想像力去相信演員的說服力,還是認清現實,把一切視為白日夢?

「我困惑於主角的話語,到底是清醒的理性思考,還是白日夢般的意象流動。若將之視為清醒,那麼他的自我論述值得深究;若將之視為夢境,那麼這些話更像是一幅幅詩意的畫面,映照他心靈的折射。」

夢境中的思考,就像一首沒有完成押韻的詩——要論邏輯正確性,意義不大;但若從情感與象徵角度理解,卻非常值得。

不過,相較去年版本,這次我覺得更好看。可能因為已經看過一次,所以不再執著於某些糾結;也可能是作品本身被進化了,整體更加流暢。七十分鐘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果然考不上台大, 這部我依然看不懂. 我卡住的地方是, 我不懂, 主角到底有沒有離開房間. 

我會以為, 有可能, 全程都是他的白日夢, 可是, 人台跟馬桶, 有離開這個空間過. 所以, 他有出外就醫工作理賠嗎? 但那些對話本身支離破碎, 我抓不準說話人的態度. 

當然是可以解釋, 他有出門跟人對話, 但他講述的對話內容, 都是他腦海中的, 所以可以很天馬行空. 但也可以說, 他沒有出門, 畢竟就是人台跟便攜式塑膠馬桶, 真的就不是真人跟機車.

我很困惑, 我該用劇場的想像力, 去相信演員的說服力, 還是認清現實, 他就是在做白日夢?

ChatGPT, 如是整理:「我困惑於主角的話語,到底是清醒的理性思考,還是白日夢般的意象流動。若將之視為清醒,那麼他的自我論述值得深究;若將之視為夢境,那麼這些話更像是一幅幅詩意的畫面,反映他心靈的折射。」

ChatGPT, 如是說: 夢境中的思考,就像是「一首沒有完成押韻的詩」。要論「邏輯正確性」:意義不大。要看「情感和象徵」:就非常值得。

不過, 我覺得這版比去年的版本更好, 有可能是因為看過, 所以我不執著於某些糾結, 也可能是因為他被進化了, 感覺這版看得很流暢, 不知不覺七十分鐘就過去了. (唱的沒對到字幕, 那個真的有好笑到)

為什麼, 我會糾結於[白日夢]? 因為當劇情開始, 他看醫生後, 用[馬桶水]配精神科用藥. 我就開始在想, 現在他是在症狀中, 還是基於在講故事. 莊周夢蝶, 現在是莊周還是蝴蝶. 

【演出場次】2025/08/17(日)19:3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173-21號&23號

【製作團隊】

製作人|李昀芷

編劇|徐妙凡

導演|凌凱

演員|謝雲陞

舞台設計暨技術|洪欣平

燈光設計暨技術|黃玟綾

音樂設計|陳詩珈

音響技術|謝俊哲

影像設計暨技術|魏芷榆、傅安

服妝髮設計暨技術|陳玫瑄

平面設計|楊崧均

舞台監督|梁嘉文

燈光助理|蔡秉翰

執行製作|胡瑄妤、黃霖恩

導演助理|黃允浩、蔡佑瑋

劇照拍攝|Deb

[音樂劇] $1600_果陀劇場_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I am Working in a Fraud Company_2025 讓你不要再被騙

$1600_果陀劇場_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I am Working in a Fraud Company_2025 讓你不要再被騙

97?

這次看的版本,由鎮萬鈞飾演曾誠,走的是結局二《歹路母湯行》。一開始我還覺得徐浩忠更有那種「傻裡傻氣」的氣質(2022、2023 我都看過他的版本),不過很快就發現鎮萬鈞展現了完全不同的特色。

他的音色獨特,氣質與徐截然不同。如果說徐版的曾誠像孩子王,聲音宏亮、活力十足;那麼鎮版的曾誠則帶著憨直莽撞的味道,語氣中透著「我就直男、我最爛」般的理所當然,呆萌卻單純,帶著一股「傻勁衝一波」的衝勁。正因為如此,讓我特別想再回頭刷一次徐版,好好比較兩者的差異。

印象裡,鎮版的「天使與惡魔」段落更具魅力;徐版則有更好的身材線條,六塊肌分明。這次讓我覺得格外舒服的是,舞台呈現不再只是單方面要求男演員犧牲色相,而是男女角色在不同段落都有呼應。與其說是「大膽」,不如說是「合理」——分寸得宜,恰到好處地帶出角色的氣質,也讓舞台的尺度與美感更趨於平衡。

整體而言,這部作品娛樂性極高。一路跟著笑點走下來,開開心心地看完,再細細觀察演員之間的差異與彼此的表演,就已經是一場輕鬆又愉快的觀戲體驗了。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看的這版, 曾誠是[鎮萬鈞]飾演, 然後是結局二[歹路母湯行].

剛開始, 會覺得[徐浩忠]比較有那種傻裡傻氣的感覺. (2022, 2023, 我都有看過一次徐版的詐騙)

但過沒多久, 就覺得[鎮萬鈞]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音色, 還有那種跟徐浩忠截然不同的呆萌, 滿有意思的.

看完這版, 我會特別想再看一次徐版, 比較一下兩者的差異. (上版真的隔太久, 很不確定)

如果說, 徐是孩子王, 聲音超級宏亮. 那麼, 鎮版就是高三皮皮, 音色很高昂.

我覺得(請原諒老人記憶能力), 鎮的天使惡魔比較有魅力, 徐的身材比較好, 六塊分明.

我總覺得, 我向來詬病的一個缺點: 胎衣, 在這次消失了, (但我沒有很確定).

那真的讓我心裡舒服很多, 否則為什麼總是男生得要打赤膊, 女生可以倖免, 這事總讓我過不去.

這部就娛樂性很高. 順著劇本裡的笑點, 開開心心的看完.

比較著兩個主角的差異. 然後看看其他人的演技, 舒舒服服地兩個小時一閃即逝....

【演出場次】2025/08/17(日)14:30

【演出時長】12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製作團隊】

|角色介紹|

賴貳 (楊奇煜 飾)犯法不犯罪,專門逆騙上流的詐騙公司老闆。

陳心 (辰亞御 飾)詐騙公司的女主任,男女通殺的吸引力,專騙人心的騙人精。

曾誠 (鎮萬鈞 飾)真誠的大學畢業生,一肩扛下家裡負債,誤入「奇」途。

錢晉 (王國讚 飾)陳心前老闆,慣性掏空公司賺不義財的真小人。

曾誠媽媽 (張雅筑 飾)被交往對象騙當保人依然執迷不悟的傻媽媽。

|創作/製作群|

主辦單位/果陀百娛股份有限公司、果陀劇場

原著漫畫/謝東霖《我在詐騙公司上班》

原著授權/鏡文學

導       演/蘇昱瑋

編劇團隊/宅故事創作 Story Nerd Works

故事總監/林孟寰

編劇暨作詞/張元

作曲、編曲、音樂設計/丁乙恆

編       舞/林聖倫(小馬)

舞台設計/言行

服裝及造型設計/陳明澤

歌唱指導/李宥穎

[親子] $468_字母人工作室_遊心出發 The Alphabets Studio-Follow Your Star_2025華山親子表藝節

 $468_字母人工作室_遊心出發

相較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戶外版,這次烏梅版的製作顯得格外精緻。完整的黑盒子空間讓舞台得以充分發揮,燈光設計也像是全力以赴,比起戶外的受限條件,有了數倍甚至更大的躍進。就華山親子表藝節的演出來看,這次的燈光效果也能算在前列。

先說結論:這個版本非常適合兒童藝術節的氛圍,不過在華山這個場地演出,我心中略帶遲疑。現場有兩位五、六歲的小觀眾,看戲時露出了些許困惑的表情,或許這齣戲對這個年齡層還不夠直接、熱鬧。我會覺得它更貼近國小低年級(大約一、二年級)的觀眾需求。

故事從兄妹倆在房間裡不願見親友開始,他們語氣堅定地表示想要待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接著,他們發現了父親留下的桌遊,並經歷三個關卡:誠實問答、呼喊真名、蒐集星星。最後,他們離開遊戲,學會了誠實表達自我,不需要逞強。

友人分享,她身邊的小孩一度哭著找媽媽,而父親則被觸動到默默落淚。與之相比,我周遭的年幼觀眾顯得有些迷惑,尤其在「誠實問答」那段,吸引力似乎不足。這一部分雖少了親子劇常見的直觀趣味,但舞台上陳佳柔的造型倒是很受歡迎——毛茸茸、還會閃閃發光。聽說在演後拍照時,有孩子直接撲上前去擁抱她。

另外一個我想說的是:在「誠實問答」環節裡,不誠實的懲罰是被強制抱抱,從觀眾席第五排看,這樣的表演細節不易被捕捉。如果能換成更具戲劇感的表現,或許會讓觀眾更投入。比如常見的親子劇「小玩笑」形式——像是充氣大槌輕輕敲一下——可能會更直觀,也能增加舞台趣味。

=> 以上with ChatGPT

相較於,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戶外版, 我覺得這次的烏梅版, 製作本身變得非常精美, 得益於完整的黑盒子空間, 燈光設計感覺就是卯足了全力, 大躍進了起碼五倍, 或是無限大. (畢竟室外燈光根本沒法打, 但不論兩版之對比, 這場的燈光設計, 就華山親子表藝節而言, 應該也算在前列)

先上結論吧, 這個版本, 我覺得他很適合在兒童藝術節演出, 但是在華山這個場地, 我有點遲疑. 現場的兩位五六歲觀眾, 在觀看的時候, 顯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我會覺得, 這場演出, 可能對他們而言不夠熱鬧, 這場演出, 可能比較適合給國小一二年級的人看.

故事從講述兄妹在房間, 不想去見來訪的親友開始, 語氣堅強的說, 想待在房間裡. 後續, 他們找到了父親製作的桌遊, 經歷了三個關卡: 誠實問答, 呼喊真名, 蒐集星星? 而後離開這個世界. 這個過程中, 他們學會?的是: 誠實表達自己, 不需要故作堅強.  

友人說, 她觀察到她隔壁的觀眾, 小孩哭著找媽媽, 爸爸默默流下了英雄淚. 相對我周遭的幼童觀眾, 我真的在想, 這個故事, 起碼[誠實問答]那部分, 對於小孩吸引力可能不夠. 他少了親子劇直觀的吸引力. 不過有聽說, [陳佳柔]的造型很受歡迎, 毛茸茸, 又會BlingBling. 聽說, 演後拍照會, 有小孩直接撲向閃閃.

題外話, 誠實回答部分, 不誠實的懲罰是被強制抱抱, 因為很熱, 小朋友感覺到不適. 我在想, 就第五排的視角, 這樣的不舒服, 其實很難被看到, 是否, 能有更戲劇性的行為. 比方說, 一般親子劇的慣技, 充氣大槌, 或是, 捏臉頰?! (看著那懲罰, 我開始在反省, 有那些, 是大人愛對小孩子做, 但對小孩子而言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演出場次】2025/08/17(日)10:30

【演出時長】5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3B館 烏梅劇院

【製作團隊】

製作團隊|字母人工作室 The Alphabets Studio

概念發想|陳佳柔、陳怡雯、劉語芊

製作人|劉語芊

導演|莊衿葳

文本協作|莊衿葳

創作演員|陳志威、陳佳柔、陳怡雯、廖穎怡、劉語芊、鄧丞恩(依姓名筆畫排列)

舞台監督|黃曉茵

舞監助理|曾瓅

舞台設計|稻見紀光

服裝設計|吳紀睿

燈光設計|連偲妘

戲偶設計|高振庭

音樂設計|張恩瑋

主題曲作曲、編曲|丁乙恆

編舞|陳佳柔

舞台技術指導|沈承志

燈光技術指導|連偲妘

音響技術指導、音響執行|張恩瑋

舞台技術人員|盧珮瑄

燈光技術人員|陳奕伶、黃禹勳、潘千菱

音響技術人員|林廣騏、陳柏宏

執行製作|許芳墐

平面設計|張瀞

行銷企劃與執行|妥妥創資

廣告素材|陳柏為

劇照攝影|鄭文凱

演出錄影、後製|陳柏為

前台人員|陳顥宸、曾瓅、顧凱傑

主辦單位|字母人工作室、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贊助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天鵝堡桌上遊戲

特別感謝|妥妥基地、GRASA VOGUE、桑斯柏國際有限公司、陳柏為、鄭尹真、施俊丞、萬花筒劇團

[劇場] $680*2_3P 女優-Dark_現場直擊!(希望是)最後一屆 3P 新生女優選拔大賽 LIVE! (Hopefully) THE LAST ANNUAL NEW-COMING-3P ACTRESS PAGEANT COMPETITION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P 女優《現場直擊!(希望是)最後一屆 3P 新生女優選拔大賽 LIVE!-Dark》

Dark 版賽制的本質,就是「錢可通神」。要不要繼續,不只是輸贏,而是演員自己的抉擇:花錢留下?退賽止步?還是加購升級?

第三局的演技比拚,是舞台最精采的時刻。從台劇、經典文本到動漫、古裝戲,演員可以花錢改類型,也能選擇與誰對戲。每一次選擇,都是下一步的風險與投入。觀眾看到的不僅是表演本身,而是演員的執著與個性。

SOLO 並不是比賽的重點,而是一個爭取來的機會。有人輕易獲得大家認同,只花一百五就能上台;有人投入四、五千,卻依然被淘汰。有人苦苦等待機會,有人卻能連續數次登台。這對彼此關係緊密的演員而言,更顯現實,因為必須承認:自己沒有受到這一場觀眾的青睞。

而對觀眾來說,答案始終單純。走進劇場,他們不是為了看宮廷鬩牆,而是期待百花齊放。最後只能選擇那一朵最茂盛、最打動自己的花。舞台的位置有限,但花開的瞬間,都是最美的風景。

<= 以上 with ChatGPT <= 幫我修成五百字thread版本, 保存dark的本質, 刪去壞話. 盡量溫柔

 $680*2_3P 女優-Dark_現場直擊!(希望是)最後一屆 3P 新生女優選拔大賽 LIVE!

這次的 Dark 版賽制,有個核心規則──「錢可通神」。女優可以選擇自行退賽,或支付罰金來豁免淘汰。

第一局是「猜字或人頭」,輸的人只要付五十元交通費就能留下。

第二局依照演前問卷決定:除了演技之外,觀眾覺得女演員最重要的是什麼?九成九會落在顏值,因此比的往往是外型細節,例如眼睛高度或鼻樑長度。輸的人支付一百九十元時段費,即可繼續。

第三局回到正統比演技,類型可能有七種,從台劇、經典文本到動漫、古裝戲、八點檔都有。這一局女優可以花錢更換表演類型,但評審也能再花錢改回去,形成競標。對戲環節則由女優決定是否與徵選觀眾、現場評審,或其他女優同台,不同選擇需支付額外費用。每一輪的淘汰,最終都由觀眾投票決定。

盤外賽:評審可以投票強制復活某位女優,就算她原本已經退賽也能回到舞台。最後一局,主持人會向三名女優提出兩個問題,最後留下的進行十分鐘的 SOLO。

看完之後,朋友問我心得。我說我的觀點未必準,因為這屆佰九,我幾乎是從排練基礎一路看起。從 2021 年《單體記憶存取存儲器》,到疫情期間的線上演出《開放配偶》《杏仁豆腐心》《收拾殘局》,再到《殺戮之神》《燈導郎》《維洛納二紳士》《What should A do?》,加上畢業製作,我總共看了八檔。他們算是我第一次從基礎一路追到畢業的班級。

所以當主持人葉煒寰拋出那句「復活,對她們而言真的是件好事嗎?」時,我很能感受到其中的重量。學生時期的競爭僅限於校內;畢業之後,舞台機會有限,優秀的演員很多,但能站上的位置卻永遠稀少。

有人說觀眾只是嗜血,想看爭鋒相對。但我並不這麼覺得。我期待看到的,是她們拿出最好的表演。觀眾走進劇場,不就是想看一場精彩的演出嗎?觀眾渴望的其實是「百花爭艷」,而不是「宮廷惡鬥」。

也因此,真正的關鍵其實很直接:你要怎麼讓觀眾把票投給你?這不是單純的真情流露或情緒宣洩就能換來的,而是要拿出能打動現場的表演。去年有人用腳倒咖啡,展現了肢體控制;今年則有「人魚喝茶」──從單純的空中體操,轉化為水下的奇想意象,既有創意又具難度,也因為編排精緻而更容易被記住。

在過程中,也能看到不同的選擇:有人投入兩千後選擇退下,有人因壓力過大而自願離開,也有人被觀眾投票救回,完成最後的 SOLO。這些不同的境遇,構成了舞台上的張力。

最後,我覺得製作人的意圖其實很清楚:她希望觀眾能看見這些女演員最亮眼的時刻。但方式並不溫和,本質上帶著殘酷。她就像一位溫柔卻嚴厲的虎媽,把驕傲的孩子推上舞台,交給觀眾去選擇。畢竟舞台的位置有限,最後能演出SOLO 的,只有觀眾最喜歡的那一個。

=> 以上 with ChatGPT

80

Dark版的規則, 錢可通神. 女優可以選擇自行退賽, 或著是支付罰金, 豁免退賽懲罰.

第一局, 猜字或人頭, 猜輸的, 花五十元交通費, 即可留下.

第二局, 經由演前問卷調查: 除了演技, 女演員最重要的是甚麼, 這一局就是要比那個. 九成九都是在比顏值, 這麼比, 就是在跟評審的討論中確認, 可能是眼睛高度, 或是鼻樑長度. 輸的, 花時段費一百九十元, 即可留下.

第三局, 正統比演技, 七或九種類型, 可能是台劇, 可能是經典文本, 可能是動漫, 可能是古裝戲, 可能是八點檔. 這局分兩部分, 首先是單人表演, 其次是有人對戲.

首先, 女優可以花錢, 更改類型, 但評審們可以再花錢把它改回去, 算是用競標處理. 這次輸的代價, 應該是場地費分攤, 好像價碼是快九百?!

第二部分的對戲, 女優可以選擇, 使用主辦單位事前徵選的觀眾對戲, 也可以花兩百, 指定現場評審中的一個, 更可以花四百, 指定女優之一, 進行對戲. 這部分的價碼, 我真的忘了...... 我記得最後一部分, 付的價格可能是近九百. 

有可能我把他跟lighte搞混, 可能dark就直接雙人對戲. 那就只有競標改類型, 跟選擇找誰對戲.

盤外賽, 此時, 評審們可以投票, 決定那一個女優被強制復活, 就算是自願退賽的, 也可以. 最後一局, 主持人會問這三名女優, 兩個問題. 最終留下來的女優, 進行十分鐘的SOLO. 每一輪的淘汰, 都是經由現場觀眾評審們投票, 票多的留, 票少的淘汰. 

看完後, 友人問我看的心得, 我跟他說, 我的心得不準, 這屆佰玖, 我從他們的排練基礎, 2021_單體記憶存取存儲器, 開始看起. 歷經疫情, 所以表演基礎的[開放配偶][杏仁豆腐心][收拾殘局]是線上直播版. 導演二的[殺戮之神], 導演三的[燈導郎], 表演四的[維洛納二紳士], 導演四的[ What should A do?], 冠上[佰玖級畢業製作], 我看了八個. 他們是我看北藝戲劇以來, 第一個從排練基礎看起的一屆.

所以, 主持人葉煒寰, 在過程中問的那句話: 復活, 對她們而言真的是件好事嗎? 這句話, 我知道, 他的份量非常的重. 演員畢業後, 我不太問, 下次演出是甚麼時候. 學生時期, 跟校內競爭而已, 畢業之後, 這些學生的師長前輩們, 也都在競爭的行列. 我始終覺得劇場觀眾太少, 這一行有太多的好演員, 但舞台上的空間就只有幾個.

...........

有人覺得, 觀眾就是嗜血, 想看女優們爭的你死我活. 不否認, 我始終覺得, 演出過於沒有火花. 但我並不是想看女優們的宮鬥劇, 而是想看女優們拿出自己的最好表演罷了. 講白話, [觀眾就只是想要看到好的演出]. 這是被某個人提醒後, 我才醒悟的, 她說, 為了追逐五號女優的演出, 她買了四場, 她真的受夠那個吃餅乾的復活戲碼, 而且還看了兩次.

我很想問, 女優們, 有想過, 現場觀眾想看甚麼嗎? 就像open mic, 剛去的人, 可能就是把自己準備好的段子講完. 但印象中, 看到某些人, 他說, 得依照觀眾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段落, 觀眾可能喜歡這個主題, 也可能對這個主題毫無興趣, 妳得注意現場觀眾的呼吸或是氛圍, 進行調整. 我好奇, 女優們有想過, 這場觀眾的組成嗎? 是親友居多? 還是藝穗觀眾, 或者, 是冒名而來的劇場觀眾?! 妳們有依照觀眾, 而進行調整嗎? 妳們的拿手絕活, 是觀眾想看的嗎? 講句白話, 賽制就是票多的贏, 票少的離開. 如何靠表演獲得最多票. 這才是這個賽制的精華吧?! 對某些純看戲的觀眾, 你們情緒激昂, 對他們一點意義都沒有, 只會覺得, 演出很難看. 雖然真情流露, 可是那對表演有幫助嗎? 那對一個好的演出有加分嗎?

老實說, 我覺得用腳倒咖啡, 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或許, 演員呈現了她對肢體的掌控, 可是然後呢?! 相形之下, 這次的人魚喝茶, 從無聊的空氣水中體操, 到人魚就該在水下喝茶. 這真的既有創意又有難度, 而且有編排, 從無聊到精采. 女優們是否該想想, 自己的表演, 有甚麼是值得觀眾投票給妳的呢? 一招行遍天下, 當然可以, 可是妳這一招, 要勝於大部分的人, 出類拔萃到觀眾會願意喝采的地步. 身為女優, 始終問題回到了[表演].

突然覺得我上兩段有點廢話,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身為觀眾, 靜靜欣賞就是了. 喜不喜歡, 順著自己心中的聲音就好. 3P女優, 想要呈現的, 不就是這種不確定性嗎?

我喜歡[汪儒宥], 堅持因為是戲劇系, 所以要演一次[經典文本], 我欣賞[吳子憫]?, 寧可每次花四百, 跟每一個女優對到戲. 能理解[區樂遙], 堅持不要再演演了四次的[動漫類型]. 我知道[邱語恩]說的是對的, 為了這場演出, 她少賺了五六萬. 為什麼我第二次投給[吳子憫], 只是因為我覺得宮鬥劇, 她演得很好, 相較其他人, 我比較喜歡她的演出樣貌.

寫些在這兩場, 感覺到有意思的事情. 有人放棄, 是因為他已經投資超過兩千. (是的, 每場dark都得重新支付罰金, 據說法, 這是他們這次演出的報酬, 不計他們投資的材料費跟無法工作的補償) 有人自願棄權, 是因為她受不了這樣緊迫逼人的環境. 她付了罰金之後, 自願退賽. 在盤外賽, 她被十七名觀眾(我也是其中之一), 硬是救了回來, 然後在眾人的投票中(這個我就沒投給她), 進行了最後的SOLO, SOLO完, 她說觀眾是變態. 有一場的對戲環節, 我覺得, 出演觀眾, 演的比女優還好. (我承認, 我比較喜歡彭湃的情感, 或是有個性的演出, 最好演員能給我閃閃發亮的感覺. 我的標準當然不是準則, 所以我喜歡這個賽制, 重點是大多數人喜歡甚麼) 這場我覺得某人的身材真的很好, 所以我有特意把她的名字給記起來. 沒看到最強綠葉的SOLO, 好可惜. 她的粉絲說, 那是她看了四五場後, 最喜歡的一個SOLO. 

【演出場次】2025/08/16(六)18:30 & 20:30 

【演出時長】97分鐘, 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樓排練場5

【製作團隊】

製  ​作 ​人|陸怡安

導 ​​​​​​​      演|葉煒寰

舞台監督|黃品宸

燈光設計|劉宇航

音樂設計|簡辰恩

平面設計|區樂遙

平面攝影|陳    平

前導影片|陳奕碩

劇照攝影|陳宥駱

行政協力|陳紹瑞、高悅瑄

燈光執行|郭瑋翔、黃冠鳴

共同創作|全體劇組成員

演       ​​​​​​​員|汪儒宥、李元元、李紹棋、吳子憫、劉羽宸、邱語恩、區樂遙、葉煒寰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