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VOLUME UP]的回覆口吻. 真的覺得[舞台劇]也需要有所謂的[票房統計], 不是像兩廳院每年的固定統計TOP幾, 而是要像[台北票房觀測站]的每日票房, 票房金額跟票房數量.
=>
理論上這可以實作, 用Python抓取銷售每個節目的銷售狀態. 不需要每小時抓取, 只需要一天抓一次. 又或著十二點就要開始抓取. (這樣才抓的到新節目的可賣票數)
簡單說, 以爬蟲來抓的話, 應該可以從opentix抓到, 從節目上架, 經過了每天, 座位的銷售狀態. 藉由乘以票價金額, 可以算出不正確的票房. (所以重點得放在票數增減量)
如果可以從DB抓資料, 那麼, 可以統整出每個時段的銷售張數跟金額.
以[VOLUME UP]而例, 他只需要去看前幾檔韓國音樂劇的銷售狀態, 就比較能夠類推它們的銷售狀態. 他的票價真的太高了, 而且演員也不能算知名... [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ff]都空那麼多, 他怎麼有自信能賣好?
兩廳院做的統計, 不是不好, 可以看出每個場次幾乎都賣六成, 可見普遍沒賣好.
但是, 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完售的那個特殊, 又或著覺得他們上次賣得很好, 這次在加強一點會更好.
問題來了, 海豹在統計的時候有分開大中小型演出. 但是, 票價的高低, 劇團的知名度, 這些都被捨棄掉了... (這真的只能靠單體來比較)
雲門跟臺藝, 真的能比較嗎? 學生畢製, 跟劇團演出, 真的能混為一談嗎?
做了甚麼, 導致票房大增. 時段售票一定能夠看出來. 起碼能給人去設想, 這時期怎麼賣多了.
其他人是怎麼賣票的, 怎麼會不動. 是否同期有太多演出.
我最常詬病的, 當眾人都去看國外大作, 只剩我還在看藝穗.
要有單體, 才能夠彙整出來, 影響各個劇團演出的變因.
...................... 又是個四五年前就在思考的東西, (完全沒有動工......)
首先就是懶, 其次就是資料很難抓正確, 畢竟初始賣票數就很難抓. (+-10%算可以混過去的藉口? 像這次TIFA的公關票... 可能就會爆量.... 劇團的預售票也會沒被抓到. 那種五分鐘內票被搶完的, 也會誤差暴大) 最後, 是做這個, 真的除了好玩, 沒別的意義. 這得要長期定期的累積, 才會有意義.
知道一個節目, 最後賣了多少票, 收入多少金額, 那很重要. 因為可以類推同型質的節目, 能夠賣多少. 而如果推論不對, 那是否有更多的因素沒被考慮到, 比方說同期的競品. 是否加總後, 能夠估算出, 每個檔期的基礎固定消費金額是多少, 而變動的又是在那裏.
如果說, 依照個資, 會員購票得要去資訊化. 那麼, 依照稅負, 銷售數量金額, 總可以被統整公開吧. 光是知道類型節目的銷售金額/數量上限, 那都很有意義阿.
用外部硬幹?! 雖然好玩, 可是我好懶. (你現在過得很好, 所以你不會去做的. 張先生很肯定的那麼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