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閒聊] 隨想

 藝術家的養成是件很尷尬的事情, 成功率很低. 但是拿公家的經費, 甚至是知名如[國家兩廳院], 成功率太低又不行. 育成的本質是要讓他們長大, 無論是在銷售或是得獎率. 如果純粹只論(不被人肯定的)藝術成就, 那我會覺得很容易處於自嗨. 私底下我有在詬病這幾年的[新人新視野], 我看的機率越來越低,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品味, 這沒有問題), 但似乎很多作品也都沒有了後續, 就很一日煙火.

<=

這段寫了刪兩次.

因為我有看到[黑暗的光景 Scenes from the dark], 洪儀庭.

我對[新人新視野]的要求很低, 一兩個有持續在做就可以.

藝術家養成, 十個有九個多都失敗, 那很可以接受.

就像看戲, 到最後都冷笑, 難看的戲十個有八個.

可是, 我那兩段想要表達的是, 創作者真的很尷尬, 觀眾很難滿足.

應該說, 我那兩段, 有三個觀點想要表達.

1. 場館: 還是得要考慮育成率. 要讓創作者能接近市場, 而不是益發空中樓閣.

2. 觀眾: 我能接受大部分的戲不好看, 我也能接受創作者有時候就是要腦一抽. 老是固有的創作, 真的很難令觀眾滿足. (當然也可能有部分觀眾很可以接受). 但是育成的機構(審查的人), 不能一直將東西導向固定自己喜歡或無人發展的領域.

我覺得, 創作者被壓榨到最後, 就是江郎才盡. 他們勢必得要放空, 去接觸新的東西, 而在這之中, 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很爛, 這是觀眾必須要得接受的. 至於他們始終做出爛東西, 那觀眾會叛離的. (我等到他充電好後再說, 或著, 比他更好的創作者, 正好都把看戲時間給卡死).

我覺得, 機構的審查員, 有些根本沒有大局觀. 把創作導向藝術, 或許評論很好寫, 或許更容易知名, 或許它們好懂. 可是... 以大環境來說, 這些新人做再好, 票房補助也是被老人們先瓜分走. 你要他們走沒人走的路, 但或許那些路是有人走但知道走不下去.

恩, 三列不出來, 上面這兩段沒寫完... 思緒依然很不完整.... 月回顧這段, 始終炸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