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_夜路不怕黑 FormosArt: Night Never Gets Darker_2025兩廳院藝術出走
我羨慕剛入門的觀眾;我總會不自覺拿經驗比對,而那影響了我在演出的投入。關於遊走式演出,我的起點是 2017 台北藝術節《遙感城市》——耳機導覽、收在華視停機棚,那是我心中的基準線。🎧
這回走萬華,配置是「引路者+耳機」。多數時間用「聽」前進,停在老式洗髮店、卡拉 OK、日照中心與宮廟等節點,少量入內;資訊以口述與短段情節接續,讓地景與敘事對齊。
相較《大橋 1988》那種可自行探索,這版更像「被帶著走」。停下時為了就座,看到的多是外觀輪廓;場域規則與內部紋理點到為止,探索感偏淡。🧭
主題線索圍繞「失智與照顧」:日照、喘息、家屬分工都有提到。角色包含引路者、尋找奶奶的中年男子、長者/家屬、照服員與年輕人;[方駿圍]出現不多;飾演高中生的[葛意成]存在感鮮明。
我的觀看也跟著調整——放掉追演技,改用「聽」理解故事,順帶觀察街區如何被串成一條線。沒有爆點,卻提供入門的路徑與詞彙。
如果你第一次接觸遊走式,或想用故事快速認識萬華與照護議題,這版友善;看得多的人可能會期待更高的探索自由與更緊的在地連結。今晚留下的是路徑節奏與幾個停點的功能,其餘留給每個人的步伐去補完。
<= 以上 with ChatGPT, 不純推, 不開噴. 五百字內 ????
有時候我會羨慕那種一年看戲不到五十部的觀眾。此刻的我,腦子一轉就開始追根究柢:遊走式演出是誰把它引進台灣的?我第一次看到的是哪一部?當年它是如何震撼我?面對眼前這場,我又忍不住辨識哪些是致敬、哪些是原創、哪些只是空間條件的不得已。一樣是走、是聽、是看——他究竟有沒有把眼前的空間用好?這個空間又代表在地的哪個切面?而主題,是否被講清楚了?
我第一次的遊走式體驗應該是 2017 台北藝術節的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城市 Remote Taipei》。觀眾戴上耳機,跟著聲音在城市中移動,最後抵達「華視大樓頂樓直升機停機坪」。那次幾乎沒有「演員互動」的負擔,更像把城市交給觀眾自行投射與想像;這幾年,沉浸式的做法長出來了:除了導覽者,創作者也傾向在特定節點安排演員,讓觀眾停留時有可看之物。
2021 我想到複象公場在大橋工舍做的系列(Urban Baker、馥谷餘 Fugu Fish Creations、《大橋 1988:自由年代》)——不只遊走,還疊入解謎或角色扮演,讓觀眾能在空間裡自行組織狀態。與此同類的 App 體驗,我沒實際參與過,但腦中會浮現像 [Chito 趣淘] 或 [城市尋寶 Riddle City] 這種以路線與關卡驅動的模式。再往前回看 2017 明日和合的《尚未指稱的對話》《劇院魅影之不願讓你一個人》《恥的子彈》,雖多被歸類在沉浸式,但那股把人「安置在場域」的意圖,對我來說和遊走的核心其實相通。2022 好人好事製作《生生不息:一場憑弔的日常練習》(桃園忠烈祠)則把儀式性與路徑感再往內收。
回到這次的演出。它少了《遙感城市》的「爆點」——例如收在「華視停機棚」那種記憶錨點。雖然我們走在萬華,但路徑上缺少幾個能迅速召喚在地表徵的景點。和《大橋 1988》相比,探索感偏弱,較像「被帶著」走;即便在若干地點停駐,為了讓觀眾坐下,看到的多是空間外貌而非內部脈絡。老式洗髮店、卡拉 OK 室、日照中心——前兩者為了座位安排,原貌被切割;日照中心則幾乎只看兩人對話,像是到門口說說也行,真正的內部運作與紋理沒有被打開。
路上引路人提到幾家他推薦的店,卻沒實際走訪,資訊就留在耳邊,很快散去。啟天宮是個有特色的選點;可惜 2022 明日和合的「漫遊劇場—做買賣」(新富有樂市)似乎也從這裡出發,對比之下,本次沒有把「信仰—市場—生活」的線再縫密一點。這些年我參加過的新富有樂市相關活動(如:遊走在青草巷、我城劇場《夏味食堂》、曉劇場《新富流洸》),對空間的使用方式其實提供了不少參照。
故事線從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展開:引路人帶我們跟著一名中年男子,答應替一位爺爺尋找奶奶。穿過鐘錶廣場,聽見姊弟對話(弟弟想組團),接著在理髮店談到男子兒時玩伴的奶奶失智;店主提到與兒子分擔照顧。離開後,引路人與中年男子揭開更多過往;巷弄間決定去日照中心打聽。日照中心回應奶奶已過世兩年;路上遇到照顧青年 [方駿圍] 陪朋友阿嬤曬太陽,照服員談喘息的必要。最後到啟天宮,爺爺說奶奶已經回家;卡拉 OK 室/清茶館再補上男子的一點心事。事件都在,但彼此之間的情緒線仍稀薄。
我會去看,主要是名單裡有 [方駿圍]——印象他上過「新人新視野」,而且我對「失智」主題也感興趣。可惜他只出現兩幕、台詞不多,也沒有發揮他舞蹈背景的身體敘事。至於「失智」本身,作品觸及不深:頂多讓觀眾意識到「看起來正常的人,可能已經失智」,以及照顧者需要喘息、日照提供支持,但案例、日常負荷與制度面都只是點到即止。倒是飾演高中生的 [葛意成] 讓我意外:翻節目單才想起今年剛在《海》看過他;他在這裡的存在感與能量,反而比設定本身更有記憶點。
我知道自己很容易把眼前的經驗拿去和 2017 的《遙感城市》或 2021 的大橋系列比,這種「比對」會拉遠當下。也因此,我會直白地說:這場沒有爆點,而且萬華其實有很多精彩場域可以打開;若要強調在地,應該再往深處去。受限於路線與場地大小,我幾乎全程都用「聽」的——視線很容易被遮擋,但就算看不清演員,劇情也能靠聲音理解。某種程度,我更想看的是此刻四周的生活紋理,而不只是眼前的演出「畫面」。
如果你沒有看過遊走式演出、或不熟萬華、或對失智完全陌生,這場會是個舒服的入門——安全、可理解、沒有太多門檻。但對我而言,它太淺:什麼都只講一點點,與在地的連結不夠緊密。要嘛把「走」走得更有探索感,要嘛把「停」停出情境密度與在地細節;最好兩者都要,這樣路徑才會長出記憶點,主題也會更清楚。
總結一句:現在的版本像是一張合格的路線導覽,有幾個不錯的停靠點;但要讓我回味,它還需要一個屬於萬華、屬於這條路的「華視停機棚」。
=> 以上 with ChatGPT, 使通順
有的時候, 我羨慕那種看戲沒有超過五十部的觀眾, 起碼, 此刻的我, 老是不自覺的想到, 遊走式演出, 是由誰引進台灣的(我第一次看到遊走式演出是那一部), 當初, 他是如何的震撼. 分辨著, 眼前的演出, 那些是致敬, 那些是原創, 那些又是受限於空間的不得已. 他有沒有把眼前的空間使用到很好, 眼前的空間, 又代表了在地的那一個部分. 而他又是否有將主題講述得清楚.
我第一部看的遊走式演出, 應該是2017, 台北藝術節, 里米尼紀錄劇團, 遙感城市. 同樣是使用耳機聆聽(以避免觀眾聽不到演員們的談話), 比起那時, 真的有演員演出, 應該是這些年以來的變換, 印象那時候, 似乎只是靠錄音? 觀眾們自行想像說話的對象是誰. 或許是沉浸式的加入, 或是自然的演化, 默默地, 除了導覽者, 還需要有演員在特定地點進行演出. 創作者, 除了帶觀眾走遍空間, 更希冀讓觀眾停留在空間的時候, 能加入演員的演出?! 我想到了2021, 複象公場, Urban Baker, 大橋工舍, 馥谷餘Fugu Fish Creations, 大橋1988:自由年代. 除了遊走, 創作者更加入了解謎或是遊戲扮演狀態, 給予了觀眾在空間裡自行組織狀態的能力. (這類型, 是[Chito 趣淘]? 或是[城市尋寶 Riddle City]? 因為我都沒參加過, 所以我不太確定) 來談談明日和合, 2017的三個作品: 尚未指稱的對話, 劇院魅影之不願讓你一個人, 恥的子彈. 雖然說, 那多半歸類在沉浸式演出. 再順便寫個2022, 好人好事製作, 生生不息:一場憑弔的日常練習, 桃園忠烈祠.
以眼前的這場演出, 他少了像[遙感城市]的爆點: [華視停機棚], 導致會覺得雖然走在萬華, 但似乎應該要有一些在地人的特色景點. 因為是帶領著遊走, 所以比起[大橋1988], 我覺得少了種對於空間的探索感, 很走馬看花. 雖然有在某些地點停駐, 但為了讓觀眾坐下, 導致觀眾只能看到這個空間的外貌. (老式洗髮店, 卡拉OK室, 日照中心), 會覺得很可惜, 前兩者為了讓觀眾坐下, 本來的樣貌被破壞了不少, 這之中用的最好的洗髮店, 就只是當成背景, 卡拉OK好可惜, 用者的空間被拆散, 日照中心, 只是看兩個人交談, 好像在大門口也可以, 到內裡只是為了讓觀眾有地方坐. (我還滿好奇, 日照還有些甚麼....) 遊走在大路上, 引路人是有說著某些店家是他的推薦, 可惜沒有走訪, 實在是記憶不能. 啟天宮算是個很有特色的地點, 可惜, 2022, 明日和合製作所, 漫遊劇場-做買賣, 新富有樂市, 出發點好像就在這裡. (話說, 我參加了四個新富有樂市舉辦的演出? 小戲節?遊走在青草巷; 我城劇場, 夏味食堂; 曉劇場, 新富流洸)
故事從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 引路人帶領著我們跟隨著一名中年男子, 他答應幫一名爺爺尋找奶奶, 穿越了鐘錶廣場, 聽到了一對姊弟們的對談, 弟弟想要做樂團, 後續在理髮店內, 講述了男子兒時玩伴的奶奶失智, 店主的閒聊中稍微帶出了照顧的互相(她跟兒子共同照顧), 兒子(方駿圍)忘了是想玩團還是想做甚麼, 他們有稍微交談假日的繁忙. 離開時, 我有看了桌上的照片. 後續, 引路人就帶頭揭曉, 跟中年男子對話. 後續, 在巷弄間, 闡述了可能得去日照中心看看, 經過了大行走後, 日照中心說出了奶奶已經過世兩年, 路上遇到了照顧青年(方駿圍)帶著朋友阿嬤在外曬太陽, 照服員講述喘息的重要. 而後, 到了啟天宮, 爺爺說奶奶已經回家了, 到了卡拉OK室(好像是清茶館? 附設卡拉OK), 中年男子好像講述了某些事情.
看這場, 是因為演員裡有[方駿圍], 印象中, 他有參加[新人新視野], 而且我對[失智]這個主題滿感興趣的. 可惜, 他只出現兩幕, 每幕基本上也沒幾句台詞, 基本上跟他的舞蹈背景, 一點關係都沒有. 其次, 關於[失智], 我覺得這部演出闡述的不多, 頂多就是可能看起來正常的人, 實際上他早就失智(忘記奶奶已死兩年), 他知道奶奶失智, 但他不知道自己狀況也不好. 稍微提及了喘息跟日照, 但內容真的很少. 有稍微提到照顧的辛苦, 但也很薄弱. 比較意料之外的, 應該是飾演[高中生]的[葛意成], 看到就覺得有些印象, 翻閱了節目單, 上網查詢了一下, 今年剛看過他的畢業公演, [海], 劇中, 他應該是飾演父親?吧. 他那場是不是也是在演一個想要做樂團的成年人阿......
我羨慕那些剛開始看劇場的觀眾們, 看著眼前, 老是不自覺的跟過往經驗比較, 那真的很抽離?! 會不自覺的想, 為什麼沒有爆點呢? 萬華應該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啊. 受限遊走空間還有場地大小, 老實說, 這場我幾乎都是用[聽的], 完全放棄去看觀看演員表演, 因為太容易被阻擋, 不過, 感覺應該也沒甚麼必要要看, 用聽的就能理解劇情了, 與其看演員, 我更想看此時所處的環境四周. (沒有人帶領, 真的不會來到這些地方)
對沒經歷過[遊走式演出], 或是沒細訪過[萬華], 或是對於[失智]一無所知的人, 這場演出應該很不錯. 但對我而言, 這場演出, 有點太淺了的感覺, 甚麼都只有講到一點點, 跟在地的結合不夠緊密.
【演出場次】2025/09/28(日)10:00
【演出時長】82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起點: 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臺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7號)
【製作團隊】
導演|菅原直樹
助理導演| 蔡旻霓
在地協調與行政製作|原型樂園
創作技術統籌| 元寸田田工作室
演出製作團隊
導演|菅原直樹
創作顧問|武田知也
助理導演|蔡旻霓
共創/演出|方駿圍、李淑芬、杜逸帆、郭水泉、陳淑慧、張鄭益、張燕華、曾少彤、黃秋謹、葛意成、鄭淑芬、顧紘恩(依筆劃排序)
創作技術統籌| 田珈伃、王冠懿
舞臺監督|林維辰、詹鈞如
技術執行|王君盈、馬翊淳
排練助理/服裝管理|林倢君
後臺管理|林紜希
在地協調與行政製作| 貢幼穎、林岳德
前臺統籌|陳湘綺
前臺工作人員|李書樵、林雨璇、陸庭緯、陳顥宸
文本翻譯/隨行翻譯|張克柔、陳雲
文本協力|陳昱君
影像紀錄導演|侯季然
國家兩廳院製作團隊
計畫發起|王統生、王萱儀
專案統籌|王萱儀、張名君
節目製作|蔡如歆、鄭微馨
公關統籌|蔡宛凌、康瑄
媒體聯絡|洪雪舫、陳陵、王凌緯
贊助統籌|歐謹華、馬偉嘉
行銷宣傳|胡梓筠
主視覺圖像|陳沛珛
平面設計|何慧芳
活動統籌|王涵
主辦/製作單位|國家兩廳院
原創/共創單位|OiBokkeShi
共創單位|bench Co.
協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場地支持|人劇團、帝一美食、新北市三峽北大公共托老中心、有德汽車、貝殼放大股份有限公司、伊士曼髮型設計、臺北市萬華龍山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彩園茶坊
特別感謝|人劇團、三峽區龍恩里黃家賢里長、三峽區龍學里周秀鳳里長、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不可無料劇場、台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巫明如、社團法人南投縣基督教青年會老人服務中心、屏東竹田西勢樂智友善園區、施景耀、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曾敏傑主任、張竣凱、張寶慧、嘉義長庚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萬華區青山里李昭成里長、萬華區華江里洪佳君里長、萬華區糖廍里葉玲瑜里長、曉劇場(依筆劃排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