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劇場] $400_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_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 FAMILY TRIANGLE_2025臺北藝術節 2025 TAF

 $400_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_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  FAMILY TRIANGLE_2025臺北藝術節 2025 TAF

這場作品,很有「臺北藝術節」的氣質:乾淨、迷人,在邊界上小心試探,卻又逼你思考。要是耿老在場,他大概會說:「該有的都有。」我原本以為背景不熟的觀眾會難以共感,結果昨晚到今天刷到的評論,清一色幾乎都是好評。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 2022 年臺北藝術節──「姊弟三部曲」。三年過去,如今的版本像是進化形。當時覺得新奇,如今再看,許多人已經把這些情境活在現實裡,就像某篇留言寫的:「這不只是劇場寓言,而是實務的日常。」

不同觀眾從裡頭看見不同東西:有人反思「什麼是家」;有人感受到父權投射的期許與壓力;有人拿出那把「心中的尺」來衡量。發問階段,有人問「法律上的父親是誰?」那一刻,我知道她對議題並不熟悉。因為法律講究的不是神的視角,而是冷冰冰的條文與證據。

演出中,有一個畫面一直抓住我。兩人坐在桌旁對話,而我卻看著第三人──她背對著我,坐在地上。我忍不住想像:她此刻是用什麼神情在看這段對話?欣慰?抽離?還是帶著導演般的距離,將這場父權的辯證靜靜收下?

題外話:燈光設計非常漂亮。洪唯堯拿燈出場後,有一幕特別讓我難忘。光線滑過觀眾席,好像把大幕掀開。我不確定那是不是眾人揭開去海灘的段落,但在我的感覺裡,它更像是在暗示人生翻到下一頁。那一瞬間,畫面和寓意重疊,狠狠壓到我的心口。

<= 以上 with ChatGPT, for 給觀眾觀看

我覺得這部作品很有「臺北藝術節」的氣質──它發人深省,看起來乾淨又迷人,同時在某些界線上運轉。若是耿老來評,大概會說這是個「該有的都有」的作品。我原本擔心,背景脈絡不熟的人會難以共感其中某些情節,但從昨晚到現在刷到的網路動態來看,好評仍是居多。

這個概念似乎最早出現在 2022 年臺北藝術節,當時以「姊弟三部曲」的形式提出。如今的版本,可說是那一概念的進化。當初初見覺得新奇,但三年過去,就像有留言提到的,對一些人而言,這些情境早已成為現實中的實踐。

不同觀眾會從作品裡看見不同的面向:有人看到的是「什麼是家」的反思,有人看到父權如何帶給家庭成員期許與壓力;也有人思考「這樣的作為與心中的那把尺,該如何衡量?」在發問階段聽到有人問「法律上的父親是誰?」時,我就很清楚,她對相關議題其實並不熟悉,因為法律講求的是證據與條文,而不是上帝視角的抽象問題。也有人從中感受到這些歷程的辛酸——當某些方式「不被允許」,人們只能付錢到另一個被允許的地方去完成。對女性而言,懷孕始終是件需要嚴肅對待的事,這點演出有呈現,但我更多是靠腦海去補足。

正如ChatGPT整理的這段:對女性而言,生育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第一關是取卵與排卵針,身體被迫接受藥物的刺激;第二關是孕期調整,十個月裡嘔吐、失眠、腫脹輪番而來,若發生流產,更是讓人情何以堪;第三關則是生產與產後,伴隨撕裂、失血與長期恢復,還可能陷入憂鬱。更殘酷的是,醫學統計顯示,自然流產的比例在 15%~20%,而 35 歲以上甚至接近四分之一到一半。所謂「順利生下來」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背後潛藏著社會鮮少談論的風險與代價。

當雙方坐在桌子兩旁赤裸對話時,我的注意力卻落在第三方身上──她坐在地上,背對著我。我不斷想像,此刻她是帶著什麼樣的神情與角色,去看待眼前的場景:欣慰對話能如此坦白?抽離地用導演的角度審視?還是把這視為一場關於父權的討論?

看著同溫層的評論,我想這部作品確實觸發了許多人對「家庭」的再思考。至於現場的笑聲,我其實不太理解是怎麼發生的,但我猜,那是一種「笑著說出心底的苦楚」的方式,一種壓抑已久卻只能輕描淡寫帶過的深沉。

題外話:燈光非常漂亮。尤其在洪唯堯拿著燈出場的那一幕,光線滑過觀眾席,帶出了一種「大幕被掀開」的驚豔感。那畫面彷彿暗示著人生開啟新的一幕,也的確推進了演出的節奏。雖然我不確定記憶是否完全正確(畢竟我不愛做筆記),但留下的印象就是如此鮮明。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覺得這個作品很[臺北藝術節], 她有發人思考, 她看起來很乾淨迷人, 她有在界線上運轉. 如果是耿老, 應該會給出, 這是個[該有的都有]的作品. 我本來懷疑, 很多背景相關, 對不清楚的人, 是否會難以共感演出的某些情節, 但就昨晚刷到現在的網路動態, 似乎是好評居多.

首先, 這個概念似乎是2022, 臺北藝術節提出的, 姊弟三部曲?! 這一版算是那版的進化?! 我只是想提年份而已, 當初初看這個概念, 覺得很新奇, 但過了三年, 就像某篇留言裡寫的, 這些發生的, 對某些人而言, 都是實務上的實踐.

我覺得, 某些人在這個作品裡, 看到的是[反思, 甚麼是家], [父權帶給了在這個家生長的人們, 怎樣的期許跟寄望]. 我覺得, 某些人看到的是, [這樣的作為, 跟他們心中的那把尺, 如何衡量?] 聽著發問階段時, 有人問說, 這樣子在法律上的父親是誰? 我就清楚, 她對這些議題一無所知, 她套用了上帝神的視野去思考問題, 而法律講究的是證據跟條文. 我覺得, 某些人看到的, 是在這些歷程中, 這些人遇到的辛酸, 不被允許的方式, 換來的就是得[花錢]去允許的地方處理(所以條約的最後一條, 那根本就沒有基本?法律觀念), 對女性而言, [懷孕]是件得要嚴重看待的事情(表演有呈現這塊, 但對我而言更多是靠腦海補足). 

以下這段是ChatGPT整理的: 對女性而言,生育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第一關是取卵與排卵針,身體被迫接受藥物的刺激,每一針都在提醒她,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第二關是孕期調整,十個月裡嘔吐、失眠、腫脹輪番而來,情緒也起伏不定;孕期若發生流產,更是讓人情何以堪。第三關是生產與產後,伴隨撕裂、失血與漫長的恢復,還可能掉入憂鬱的深谷。男性或伴侶能陪在身旁,卻無法替代這些身心的折磨。而更殘酷的是,醫學統計顯示,自然流產在整體懷孕中約有 15%~20% 的發生率,35 歲以上甚至接近四分之一到一半。也就是說,所謂「順利生下來」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背後潛藏著許多社會鮮少談論、卻真實存在的風險與代價。

雙方坐在桌子兩旁, 赤裸的對話時, 其實我在看著第三方, 她坐在地上, 背對著我, 我在想像此刻的她是用甚麼神情身分, 看著眼前發生的對話. 欣慰對話能如此坦白? 抽離著用導演的角度審視? 還是想著, 這就是一場攸關父權的討論?!

看著網路同溫層的言論, 我想, 這部作品, 應該還是讓不少人覺得, 觸發了她們對家庭的反思跟想法. 看的當下, 其實我不太懂那些笑聲之所以發生的原因, 但我想, 那是因為, 我想到更多, 有可能發生的狀況. 笑笑地說出心中的苦楚, 那是種壓抑在心底很久的深沉?!

題外話: 光打得很漂亮, 洪唯堯拿燈出來後的某一幕, 那一幕的燈光讓我有種驚豔, 或是不虧是她, 果然會設計這樣的光. 燈光滑過觀眾席, 產生那種好像大幕?被掀開的感覺. 給我的感覺, 似乎是那種人生又到了新的一幕, 而似乎畫面也的確如此. 燈光設計推進了演出的進行. (先聲明, 我不確定我記得是對的, 畢竟我不愛做筆記, 純靠記憶)

【演出場次】2025/09/12(五)19:3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臺北市士林區劍潭路1號)

【製作團隊】 

共同創作暨表演|洪千涵、洪唯堯、曾睿琁

製作人|鄭涵文

舞台監督|鍾品喬

舞台設計|陳嘉微

燈光設計|鄭悠、曾睿琁

影像設計|黃詠心

音樂設計|鄭兆恩

服裝設計|顏玎如

戲劇構作|鄧富權

導演助理|汪儒宥

製作單位|明日和合製作所

共同主辦|臺北市政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