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_故事工場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何曉玫MeimageDance_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VR現代觀落陰 沉浸場
走進場沒多久,我腦中自動長出一個結構圖:唸歌是主軸,舞蹈與 VR分列兩翼;而當客席舞者與引路人的肢體段落介入時,舞蹈的存在感明顯被推高。舞台鋪米這個選擇一亮相,我就知道這場更想我把注意力交給氛圍,而不是線性劇情。
這一輪的演出組合是:身體藝術家|曾淯婷;吟遊詩人|曾伯豪;客席舞者|周章佞;引路人|謝蜀名、李宜樺。看完的第一個念頭,是想二刷陳言祐的版本——單純因為年紀與經歷的差距,我很好奇他和曾伯豪在「語氣與氣息」上會拉開怎樣的距離。引路人的功能性相對穩定,差異多半不大;身體藝術與舞者的「質地」,則得靠親眼比較才知道。
空間限制讓我有半程是透過鏡面觀看,於是耳朵自然更貼近聲音。吟遊詩人把敘事唱在空氣裡,既像說故事,也像把情緒的潮汐一層層推過來。我很喜歡曾伯豪的處理:有意識的留白、刻意不把一切鎖死,那個不把答案說死的態度,本身就是作品想傳達的選擇。也因此,我更想看十七歲版本會把這份「留白」拉往哪個方向。
沉浸式作品常見的提問也在這裡浮現:觀眾的行為,有沒有影響?是會折返到敘事裡,還是只構成了場域的氣味?在這一版裡,我感覺更多是主創品味的引導——從米成為舞台要角開始,行為與觀看被「擺放」在一個視覺/感官優先的軌道上。
身體藝術段落很好看,身體能量與視線移動把空氣撐得很滿;VR則俐落而精密,建模銜接幾乎看不出縫。我傾向把這兩段理解為對「林投姐」意象的雙重折射:一個落在肉身,一個落在數位皮膚。它們更像兩道氣候,把怨與詭譎推成可被觸碰的氛圍,而非把劇情講得更清楚。
至於那些儀式符號——過火盆、陰間木橋、米的意義——對熟悉民俗語彙的觀眾來說,可能會開出更多路徑;對我而言,它們暫時是留給想像的暗號。所以我帶走的並不是完整命題,而是兩條線:一條是吟遊詩人關於「愛能執著多久」的追問;另一條是在形體/VR 之間往返時,被氛圍攫住的身體記憶。
如果你是為了舞蹈能量與現場氛圍而來,這一檔大概能滿足;如果你期待明確的故事線,那就把耳朵交給唸歌,讓它當作你在場的導線。對我而言,迷人之處在於現場——那種聲音、身體與材質(米、鏡面、光)的疊合時刻。而下一步的好奇,落在不同卡司的「氣」會怎麼改變整體走向:同一本劇本,不同的呼吸,也許就能讓同一個場域長出全然不同的紋理。
=> 以上with ChatGPT <= 他說, 是以[觀眾導向]為原則去修改,
👉 總結來說:
這版修法的準則是 「觀眾導向」 而不是單純「紀錄導向」。
你的原稿很誠實、很即時,但更像是「寫給自己留存」。我修的版本則是「寫給別人看」,讓陌生人也能跟著你走進現場,並想像「我也想去看」。
//---------------------------------------------------------------------------------------------------------------------
簡單說,我覺得這場演出裡,唸歌大約佔了 50%,舞蹈與 VR 各佔 25%。整體最核心的,還是創作者的品味與選擇。名單裡有身體藝術家曾淯婷、吟遊詩人曾伯豪、客席舞者周章佞,以及引路人謝蜀名、李宜樺。對我來說,如果要二刷,會是因為想看陳言祐的版本──單純因為他年紀最小,我很好奇他與曾伯豪在詮釋上會有多大的差異。就推測而言,引路人應該差異不大,吟遊詩人的氣質則會隨年紀和歷練而拉開。至於身體藝術和舞者,熟悉的人或許能預先想像,但我只能靠實際觀看來判斷差異。
好不好看?這其實取決於觀眾能否接受戲劇構作的架構與主創的品味。不是說沒有缺陷,而是顯而易見,來看這場的觀眾大多是為了舞蹈。那麼就舞蹈而言,這樣的呈現是否能滿足?開頭引導時,我感受到舞作的力道與舞者的專注神情,確實震撼;但由於受限地形,有一半我只能透過鏡子觀看,自然更專注在聲音上。
吟遊詩人的功能很明確──他負責把劇情講出來,用唸歌的方式。我很喜歡曾伯豪的演繹,他的聲音與處理方式很能襯托氛圍。這段我特別喜歡,也因此更好奇十七歲的表演者會怎麼處理這股氛圍感。不過,就劇情設計而言,它依然是沉浸式作品常見的問題:觀眾的行為究竟有沒有影響?是有意義,還是只是被動參與?看著當下,我覺得一切都是創作者的品味在主導,從舞台上鋪米這件事就能感受到。
身體藝術的部分滿好看,但我不確定換人後能否感覺到不同的質地。VR 的建模非常犀利,幾乎沒有破綻。我猜測這兩段都在講林投姐,但老實說,除了營造氛圍,我不太看出戲劇構作上有什麼更深的意圖。對我而言,這比較像是「看了兩段氛圍」。
我不太懂得怎麼欣賞舞作,所以難以下定論。直覺上,舞蹈就是在感受身體能量吧。若以劇情來看,唸歌的線索很清楚;舞蹈和 VR,則像是在表現林投姐的怨氣與詭譎。氛圍的確營造得很強烈,但戲劇構作引用的典故太艱深,我理解有限。過火盆?陰間木橋?米的象徵?這些背景我都不清楚,所以難以確定作品真正想讓觀眾帶走什麼訊息。也許是「愛能執著到什麼程度」?氛圍滿分,但劇情我懷疑極簡,或許只是單純「看見林投姐的形體」。吟遊詩人關於「愛能執著多久」的提問,倒是另一條能感受到的支線。
演出結束時,我最在意的是想看十七歲的版本。但在寫下心得的此刻,我也開始好奇其他表演者的質地。若所有版本都相同,那就太無趣了;若能看到不一樣,那就值得期待。不過引路人應該沒有太大差異,畢竟他們幾乎沒有獨立展現的時機。總之,這場演出若就戲劇結構來看,不算特別動人;真正迷人的,是現場氛圍和表演者的肢體能量。尤其因為我剛看過《鬼地方》,對曾伯豪的印象特別深刻,所以在這裡對他的唸歌更感到滿意。
=> 以上 with ChatGPT
簡單說, 我覺得, 唸歌的部分佔了50%, 舞蹈跟VR, 各有25%左右. 然後就是創作者的品味, 占了大部分因素. (列了這組的演出者, 我大概理解, 因為我對客席舞者不熟, 所以她那段, 我沒有算進來, 加上她那段, 舞蹈的比例有大幅增加, 但對於一個不太懂得欣賞舞蹈的人而言, 她那段, 震撼度有兩分鐘, 然後就是在欣賞她的專注, 這樣算不算一支舞蹈.... 就體感我很難算)
我這場的演員: 身體藝術家|曾淯婷, 吟遊詩人|曾伯豪, 客席舞者|周章佞, 引路人|謝蜀名、李宜樺. 看完後, 會讓我想二刷的是演出組合裡的[陳言祐], 單純因為他最小, 我好奇[陳言祐]跟[曾伯豪]的詮釋, 會有多不一樣. (就演出組合來看, 引路人應該每組會差不了多少, 吟遊詩人, 因為年紀經歷, 感覺感覺會差很多. 至於身體藝術跟客席舞者, 或許對熟知的人, 能預想這些的差異, 但就我而言, 只能說靠眼見才知道是否有所差異了...... 經驗讓我難以想像她們的差別)
【演出場次】2025/09/12(五)17:00
【演出時長】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西門紅樓(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導演|何曉玫
總..監..製|林佳鋒
製..作..人|方尹綸
行銷統籌|陳映慈
製作經理|林允馨
舞團行政|陳芃
行銷票務|杜明達
排練指導|凃力元
身體藝術家|曾淯婷、鄒瑩霖、李宜樺
VR影像舞者|何亭儀
吟遊詩人|曾伯豪、陳言祐、王力
客席舞者|楊儀君、陳鴻秋、謝明霏、周章佞、吳碧容
引路人|朱易、蔡奇霖、謝蜀名、呂紹可、李宜樺
戲劇顧問|黃彥霖
音樂顧問|陳明章
音樂設計、編曲|林奕碩
詞曲創作|曾伯豪
臺語文顧問|莊庭瑜
舞台設計|吳耿禎、林可夫
燈光設計|謝政達
音響設計|江宥祥
米藝創作|朱岫
平面設計|鄞燦昱
平面攝影|劉振祥
主視覺攝影|謝光俞
服裝設計|余承倧
特化執行|玄鹿特效化妝彩繪工作室
VR特化設計|覺藝工作室
8K3DVR 劇院中控系統|Funique VR
行銷團隊|元熙藝術有限公司
舞台監督暨技術統籌|風痕國際有限公司
網路工程|雲岳科技
主辦單位:故事工場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演出單位:何曉玫MeimageDance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文化部、文化內容策進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