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戲劇] $500_無名之船-讀劇會

 $500_無名之船-讀劇會

總結
兩齣皆屬「演員比劇本亮」。〈這箱〉笑點穩、節奏快,但「分類」命題未立;〈無名〉情感誠懇,卻把「忒修斯之船」的鋒度稀釋。我更期待:前者把規則寫到會卡人,後者回到AI敘事,讓同一性真正站上台前。

〈這箱怎麼分?!〉
四角配置(清掃員、分類員A/B、主管)推著場面一路走快;櫃子爆滿→開新櫃→請主管多開幾格。好看點在表演與節奏,杜瑋哲一出場就把「正經八百咧講唬爛」的喜感拉滿。問題是術語密、語速快,分類規則既不嚴謹也不形成情境壓力,觀眾自然把它當荒謬喜劇看過去,主題只在背景微亮。

〈無名之船〉
演後談對標「忒修斯之船」。現行版本更像王耀霆與船的相識相惜:遇見、試航、議價、居住、修繕,從小零件一路換到「是否徹底翻新」;「教會另一人航行」其實是導入電腦輔助。若採早期構想——由船上AI敘事、最後揭露身分——同一性與意識問題會更聚焦;現在則成了一篇誠懇的戀物小傳:有情,但不夠銳。

<= 以上with ChatGPT, 若改成五百字 thread版本呢?!

總結|兩齣皆屬「演員比劇本亮」。
〈這箱怎麼分?!〉笑點穩、節奏快,但「分類」命題未真正立起;多數觀眾會把它當荒謬喜劇欣賞。
〈無名之船〉情感誠懇、敘事順滑,然而「忒修斯之船」的哲學鋒度被個人敘事稀釋。

我更想看到:前者把「規則」寫到會卡住人,後者回到AI敘事的第一版,讓同一性問題站上舞台正中央。

〈這箱怎麼分?!〉
全劇由清掃員、分類員A/B與主管推進:櫃子爆滿就「開新櫃」,權限不夠再請主管「多開幾格」。編劇意圖指向人類的慣性分類,但舞台觀感更像往「荒謬劇」靠攏的喜劇。杜瑋哲一出場就把顏藝與節奏拉滿,形成「正經八百咧講唬爛」的喜感弧線;主管登場後喜感再上揚。問題在於語速過快、術語密集,許多話語變成名詞混戰;A/B的分法既不嚴謹也不構成情境壓力,觀眾自然不會被帶到「將人分類的荒謬」。結果是表演成立、主題浮光——好笑,但不至於刺痛。

〈無名之船〉
演後座談指向「忒修斯之船」:零件逐一更換,是否仍為原物。原先以「船上AI」為敘事者、最後揭露身分的版本更有力,可把同一性與意識問題直推台前。現行版本則更像王耀霆與這艘船的相識相惜:遇見、試航、議價、居住、修繕,從小零件一路換到「要不要徹底翻新」;其中「教會另一個人航行」其實是導入電腦輔助。主題表面談船,實際落在人機介面與個人回憶;聚焦在「我與這艘船的過去與現在」,未把「未來的同一性」真正打開。於是更像一篇誠懇的戀物小傳:有情,但不夠銳。

收束|若再修:
〈這箱〉請讓「規則」對角色與觀眾形成真正的牽引與阻力;〈無名〉請把AI敘事請回來。當規則會卡人、AI能說話,命題就不只被提到,而是被迫面對。

=> 以上with ChatGPT, 使通順

兩個劇本: [這箱怎麼分?!]跟[無名之船]. 簡單說, 前者在講分類, 編劇想要闡述, 人們會慣性將視物分類, 分到最後, 可能根本就是隨心所欲自圓其說. 後者跟忒修斯之船有關, 當元件被逐漸更替, 那麼最後還是同樣的物件嗎? 

...... 這兩版, 我覺得都是演員表現比劇本好. 單就演後座談而言, 前者, 我覺得編劇沒有達到他的效果, 對我而言, 這個故事有趣的, 是在[杜瑋哲]的顏藝. 關於後者, 我比較喜歡編劇第一版的設定, 此時講話的, 是後來裝在船上的AI.

[這箱怎麼分?!]

基本上, 總共有四個角色, 清掃員, 分類員AB, 主管. 分類員AB將文件分類, 而當櫃子爆滿後, 他們只好[開新]櫃. 但是員工的功力有限, 他只能開一櫃, 百般努力後, 他只好請出主管, 幫忙多開幾櫃. 就演後的座談, 編劇的意思, 是他覺得人們總習慣將人分類, 他舉了個例子, 某人比較斯文, 所以他的女性朋友, 以為他是姊妹, 而後當她知道他不是後, 直接道歉說不該舉止那麼沒分寸. 某人就很困惑, 為什麼是因為性向, 導致他的身體界線範疇, 而不是因為他對於接觸的容許範圍. 

我忘了編劇說, 他本來設定主管是個怎麼樣的腳色, 清掃員他好像設定成一個渾沌的身分, AB似乎一個正面一個負面? 就體感, 我會覺得這是一部想要走[荒謬劇]的[喜劇]. 我想到[椅子], 但其實跟[椅子]的劇情沒甚麼關聯, 我猜我會想到[椅子], 是因為我覺得這部戲就是看分類員AB認真講幹話, 他們做著連他們自己也不覺得有意義的東西, 但是, 他們就是要表現的, 這件事情非常非常的重要, 那是他們心中宇宙的真理? 活著的救贖. 我想像是這樣子, 但整體過於偏喜劇了, 感覺節奏快到, 我覺得分類員AB也覺得這種分類很無聊, 為了分而分. 當主管登場後, 劇情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朝著喜劇走去. 看[杜瑋哲]演戲那麼久, 第一次知道原來他的表情可以那麼誇張. 他登台後, 就知道他就是朝臭幹辣譙去了, 這形容詞其實不是很精準, 我覺得用正經八百咧講唬爛比較好一些. 

我覺得節奏真的太快了, 一些艱深的詞彙, 其實聽不太清楚, 我完全沒有嘗試理解主管在說些甚麼, 我心底就是覺得, 反正他就是隨便掰名詞而已. 分類員AB, 就演後座談, 編劇似乎想讓這兩人, 帶有著一些人們會過於武斷分類的態度, 可是就劇中, 分這個東西本身就帶給我荒謬的感覺, 它們怎麼分, 為什麼要分, 似乎都沒有道理, 隨他們心情兩個人有共識即可. 就劇本的分類, 非常不嚴謹, 也因而導致, 我可能開頭不到十分鐘, 我就在看喜劇拍或是荒謬設定, 而沒有認真對待他們的分類準則. 所以編劇想要達到的, 讓觀眾們覺得將人分類是種荒謬的事情, 我個人是很難聯想到的.

[無名之船]

...... 演後座談, 編劇提到, 這個故事跟[忒修斯之船]有關, 當船隻維修, 設備一塊塊替換, 最終, 這還是同一艘船嗎? 就像有說法, 人體每七年會全部更新完畢, 這樣還是同一個人嗎? 編劇說, 本來, 他第一版, 劇中在說話的主角, 會是船上的AI, 故事中的主角買下了這艘[無名之船], 維護著它, 最終為了方便, 使用了電腦輔助運作, 因為電腦很笨, 所以他慢慢的將它調教到聰明, 而最終, 故事才要揭露, 此刻在台上的, 不是故事中的人類, 而是被人類調教很好的電腦. 劇作家想用此引申[忒修斯之船]的概念.

想法是好的, 現實是殘酷的. 先不管結局是否更動, 這個作品, 我聽起來, 更像是[王耀霆]跟這艘[無名之船]相識相惜的過程. 主題是要講[無名之船]? 實際上是講[人機介面], 後來開始講述自己是個攝影師, 住在船上, 這艘船是個怎麼樣的構成, 當初他是如何在海邊? 遇到它的. 而前主人又是如何的慧眼識英雄, 邀他品賞船的優缺點, 帶他出海, 讓他殺價. 而後, 劇情一轉, 其實這艘船上還有另一個人, 主角又是如何教會他開船, 如何懂得跟人溝通, 而後? 這個人消失了?! (我聽起來感覺是如此, 但就後續, 應該是在講述那個人其實是他裝上輔助航行的電腦). 在之中, 講述了主角是如何的修船, 本是個小零件, 拆開後來越來大條, 考慮是要膠帶蓋過去, 還是徹底翻新, 莫名的開始講述著, 換掉這些, 船還是原本我喜歡的那艘嗎?

恩, 我不覺得故事有在探討[忒修斯之船], 他比較像是在講述, 男人與這艘船的過去現在, 因為不是AI, 所以沒有談論到這艘船的未來. 硬要說, 男人跟這艘船一見鍾情, 而後他們的相知相惜. 但是要延伸到[忒修斯之船]的概念, 我有點覺得過於唐突. 

【演出場次】2025/09/28(日)18:00 & 19:30

【演出時長】《這箱怎麼分?!》35分鐘, 《無名之船》45分鐘.

【演出地點】小紅花Cafe(台北市北投區豐年路一段34號2 樓)

【製作團隊】 

策劃人、編劇:蘇權威 

製作人:林煜軒

演員:王耀霆、杜瑋哲、林珍瑜、隋夢緣

《這箱怎麼分?!》

演員:王耀霆、杜瑋哲、林珍瑜、蘇權威

《無名之船》

演員:王耀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