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_仿作_虛擬/關係 Virtual / Reality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仿作《虛擬/關係》
這是一場關於分手的對話。男主角坦言,自己因為與一位虛擬網友的交流而決定結束感情;女主角則追問,究竟是什麼讓愛情走到這一步。
虛擬網友的設定頗有巧思──他隱約對應著一台舊版本的程式。它因為「記得」使用者的一句話,而陷入情感運算的困惑。這樣的隱喻,讓分手的對話不只是日常情感的拉扯,更延伸到「人與機器」之間的情感邊界。
舞台氛圍細膩,演員將角色的堅持、猶疑與矛盾表現得鮮明。觀眾能在兩人的互動中,看見愛情裡的多種選擇:有人嚮往無縫接軌的輕盈快樂,也有人追求情感潔淨的堅持。
隨著對話推進,這齣戲像是一場愛情哲學課,拋出提問: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樣的陪伴?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共識?或許,這就是它留給觀眾最深的餘韻。
這部的燈光設計,我必須給差評。舞台上有一盞裸泡檯燈,有人會稱為復古燈泡檯燈、愛迪生燈泡檯燈。它沒有燈罩,燈泡直接裸露,目的顯然是營造氛圍,而不是照明。問題在於,我對光特別敏感,只要那盞燈亮著,我就完全無法直視。偏偏它從頭到尾都開著,而且正好在我座位的正前方。結果整場演出,我幾乎只能靠聽力「看戲」,視線都轉向觀眾席。就算換個座位,我大概也無法直視這盞燈,因為它就是要你正對燈泡,亮度百分百,我的眼睛極限大概三秒就會自動迴避。
撇開燈光不談,劇情本身其實很單純。男主角想分手,女主角追問為什麼。男方的理由是「因為網友會陪我聊天」。劇情似乎隱喻一台過舊版本的 ChatGPT,要清空空間以升級,但機器卻仍困惑於使用者過往的一句話──「我還記得」──代表情感運算超出了它該有的範圍。管理者告訴他,那只是過度人類化的結果。
整場演出圍繞的就是「一個人想分,另一個人問為什麼不愛了」。他們討論到的只是日常習慣,卻始終沒有觸及「未來」。女主角甚至嘗試與另一個人碰面,因而認定男方的堅持沒有意義;而男方則帶著一種道德潔癖,認為在嘗試之前就必須先放手。相比之下,那些「騎驢找馬、無縫接軌」的人反而更快樂。最終,這就是一個缺乏未來共識的故事。我的感受是:它的主題單薄,演得太久,顯得無趣。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的燈光設計, 我給差評. 桌子上面有一盞裸泡檯燈, 也有人稱復古燈泡檯燈, 愛迪生燈泡檯燈. 重點是沒有燈罩, 直接把燈泡裸露, 目的是營造氛圍, 而不是用來照明. 我對光敏感, 那盞燈只要亮著, 我就沒有辦法看向它, 而殘念的是, 它亮整場, 而且它就在我座位的正前方…… 所以, 整場我幾乎都在看觀眾席, 靠聽力看戲. 就算我坐其他位置, 我應該也無法直視這盞燈, 那燈根本就是讓你直接正視燈泡, 亮度百分百, 我的眼睛真的不行, 極限看三秒, 下意識就會避開.
不過, 撇開燈光, 這部我覺得還好, 就是男主角想要分手, 女主角在質疑為什麼要分. 而男主給的理由是, 因為網友會陪他聊天. 大抵應該是這台ChatGPT版本過舊, 所以要清除空間以升級, 而這台始終在意的這段使用者曾經跟他說過的經歷, 他始終困惑, 我還記得, 應該代表這很重要. 管理者跟他說, 那是因為你過度人類情感運算了. 可是, 一個人想分, 另一個問為何不愛了, 這有什麼好演那麼久的? 他們始終只有討論到日常的習慣, 而沒有討論到未來的崇景. 聽起來, 就是兩人對未來沒有共識. 女方也有嘗試跟另一個人碰面, 所以她斷言男方這樣沒有意義. 男方等於有些道德潔癖, 在嘗試前要先放手. 騎驢找馬無縫接軌的人, 比較快樂. 所以, 這是個無趣的故事, 蓋章.
【演出場次】2025/09/02(二)15:00
【演出時長】5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師大白鹿洞書坊B1 (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83巷3號)
【製作團隊】
導演|毛思語
編劇|盧幸玟
戲劇構作|廖雨彤
執行製作|王廷瑋、陳聖文
舞台監督|連珞
燈光設計|郭祐維
影像設計|黃柏銓
音樂設計|羅晨洋
服裝設計|高儀庭
演員|張敬、徐祖逸、黃苡嫣
導演助理|張哲綸
影像設計助理|廖安禾
平面設計|陳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