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_文藝工匠_死亡三部曲第一部曲-白牆 THE UTOPIA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文藝工匠《白牆》死亡三部曲第一部曲
在三部曲裡,我最喜歡《白牆》。這部作品不像是寫出來的,而是親身體驗出來的。看完當下,我立刻想到要推薦給正在研究新住民子女議題的朋友。
演出內容簡單:四個人被困在房間裡,重複著固定行為,逐漸揭示新住民子女的處境——明明是台灣人,卻仍承受歧視與偏見。劇中呈現多種經歷:外籍學生以為來求學卻陷入加班;孩子被質疑媽媽是「被買來的」,因此背負異樣眼光;父母離異的小孩,用笑容掩飾被同學取笑的心酸。還有一段,四人化身仲介,像推銷商品般列出「優點」:會說中文、乖巧聽話、能加班甚至不要錢。冷靜的陳述,卻格外令人心痛。
這讓我想起郭宸瑋的《一個沒有神的地方》。前者談的是移工處境,而《白牆》則觸及新二代的共同感觸——明明是台灣人,卻仍在日常中承受差別對待。全劇氛圍逐層堆疊,帶出抑鬱卻真實的感受。劇末,角色們雖逐一離開,卻有人選擇留下,為這段共同經驗做見證。這份象徵,讓人深刻體會:新住民子女其實早已是台灣的一部分,卻時常被無形地區隔開來。
=> 以上 with ChatGPT, 無負面詞彙, 純推文
94
有人說,在這個三部曲裡,他最喜歡《白牆》,我也有同感。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不像是「寫」出來的,而是「親身體驗」出來的。看完的瞬間,我立刻想到要推薦給兩位正在研究新住民子女議題的朋友。
演出形式單純:四個人被困在房間裡,重複著固定行為,彷彿不由自主。隨著層層展開,觀眾逐漸意識到,這是一種對新住民子女處境的隱喻——雖然是台灣人,卻仍面對歧視、霸凌與偏見的期待。
劇情中呈現了幾種處境:一位外籍學生以為是來求學,卻陷入無止盡的加班;一位孩子被質疑媽媽是「被買來的」,因此承受異樣眼光;還有父母離異,用金錢打發小孩,小孩表面笑著回應同學的玩笑,內心卻在滴血。另有一段,四人化身仲介,像在推銷商品般列出各種「優點」:會說中文、能加班、甚至加班不要錢。冷靜的敘述,卻格外刺痛。
特別難忘的是,小孩談到對母親的排斥:她身上帶著香水或明星花露水的氣味,總想擁抱他,卻讓他感到窒息。他抱怨母親年過四、五十,只會塞錢給他,平日忙於工作無暇陪伴。那段文字讓人不自覺聯想到母親背後的辛苦與壓力,不論真實職業為何,都傳遞著深深的無力感。
這讓我想起郭宸瑋的《一個沒有神的地方》。前者關注的是移工的處境,而《白牆》則更像是在描繪新二代的共同感觸——明明是台灣人,卻在日常中不斷面對差別對待。劇末,角色們逐一離開,有人選擇留下,像是為這段屬於新二代的經驗留下見證。
整體來說,《白牆》極具美感。那種抑鬱的氛圍逐漸堆疊,讓人同理角色的遭遇,卻也感受到辯駁偏見的困難。或許這正是融入過程的一部分。如今,許多新住民子女已經完全看不出差異,甚至不少優秀演員,若不是主動提起,根本不會想到他們的身份背景。
=> 以上 with ChatGPT
某人說, 三部曲裡面, 他最喜歡[白牆], 我跟他同感. 我覺得, 這個劇本不是寫出來的, 而是親身體驗出來的. 看完的當下, 我瞬間想到要推薦給兩個人. 他們都滿認真在研究新住民子女的主題.
演出其實很單純, 四個人被困在房間裡, 只能做固定的行為, 不受自己所操控. 慢慢的, 觀眾能知道, 這有點在隱喻新住民子女. 雖然是台灣人, 但卻被歧視或霸凌或偏見期待.
我很難具體的描述, 因為演出很順遂的一層層展開. 在被點醒的當下, 腦袋也在發想著相關的事件. 當然最有名的, 就是中配入籍年限. 新住民是另一個議題, 但是入籍台灣, 是否本來就該認真看待.
四個人的處境, 我應該只記得三個, 一個是外籍學生, 以為是來求學, 結果是上不完的加班, 打電話回家還得報信一切安好. 一個應該是被質疑人口販賣, 母親就是被買來的. 一個是父母離異, 用錢打發小孩, 小孩被同學們用出身開玩笑. 小孩笑笑地敷衍回答, 他的心中在淌血.
有一段, 四個人化身仲介, 就像挑選物品般, 每個人介紹著他能介紹的人的優點: 會點中文, 乖乖地, 能夠加班, 加班不要錢, 等等.
我不太會形容, 劇中呈現的那種美感, 很特別. 可是我有感受到那種抑鬱的感覺. 明明我也是台灣人, 為何我要被如此對待. 但想想日常生活, 似乎很能理解, 為什麼他們會被如此對待.
劇中小孩有個很痛恨自己母親的橋段, 他說, 他討厭他媽媽身上擦著的香水(或是明星花露水), 他說, 她又喜歡擁抱他, 每每那時候, 那味道都令他作嘔. 談論著母親四五十歲, 只會塞錢給他, 其餘時候都忙於工作. 這樣的設定, 我會刻板印象的聯想, 是否母親的職業是色情產業, 否則是否該描述工作的單調或身體的痠痛.
看的時候, 我有想到[郭宸瑋_一個沒有神的地方], 這部的走向和那部截然不同. 他有點, 這屬於新住民心中的聖地(或是莫名被拘束的所在), 此處, 就是他們這些子女們的感同身受, 明明就是台灣人, 但在日常中, 就是被差別待遇著. 最終, 每個人陸續地離開, 但有人, 想要留在這裡, 為這些共同感受, 做個見證.
演出滿好看的, 抑鬱的感覺會慢慢地被喚起, 能同理這些腳色的遭遇, 但又有點難以解釋辯駁這些偏見或霸凌的存在. 只能說, 或許這是種逐漸融入的過程吧. 現在很多新住民子女, 真的已經分辨不出來了. 這兩三年看到了不少好演員, 但如果他們沒有主動提, 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新住民子女.
【演出場次】2025/09/05(五)14:20
【演出時長】4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製作團隊】
導演:簡宏勳
編劇:簡宏勳
音樂設計:龐紫廷
音效執行:龐紫廷
舞台設計:簡宏勳
燈光設計:詹詒婷
服裝設計:顏嘉萱
妝化造型設計:顏嘉萱
攝影:陳宥佑
行政統籌:楊珮筠
行銷宣傳:楊珮筠
導演不想做的事情都是:楊珮筠
演員:林詩筠、宋俊成、謝崇璞、林瀟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