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_棚內人劇團_冥王星 Pluto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棚內人劇團《冥王星》
十五天內看了四十部作品,我逐漸發覺自己的狀態不佳,身心的疲憊讓感受力下降。這一場的觀看,對我而言就像在另一種境地裡展開。劇本早已熟悉,少了懸疑的驅動,反而更專注在演員的詮釋與導演的調度。
這次的處理方式,讓我自然與記憶中的舊版本相互對照,腦中浮現許多細節的比較,也因此多了一份回顧與整理的樂趣。
導演很常運用上舞台,讓小劇場裡的氛圍多了一層距離感。角色的豪邁、嬌羞,都透過這樣的空間設計顯現出來,使我以另一種角度重新體驗熟悉的故事。
在疲憊之中觀演,雖然敏銳度下降,卻也因此看見了另一種觀看的可能:當劇情早已掌握,剩下的就是細節、氛圍,以及不同演員的詮釋選擇。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承認自己看過多, 體力透支中
這部演出我看得有些吃力,但我懷疑原因不單在作品本身,而是來自我的「彈性疲乏」。這已經是我在本屆藝穗節看的第四十部演出,身心都累到了一個極限。
看完後,我第一個念頭是:這個劇本真的這麼單調嗎?或者,因為我早已熟悉劇情,以「全知視角」進入觀看,懸疑感自然消失。角色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的痛苦、最後的歸宿——一切早已知曉,少了未知的懸念,難免興致下降。
我也不自覺地把眼前演員與記憶中的 2017 年版本(林書函、吳靜依)比較。這組的表演選擇與當年的處理相似,相較之下,或許陳大展的鳳眼更有特質,但整體而言,我仍偏愛吳靜依的強勢詮釋。陳大展的演繹則顯得較為內斂,缺乏記憶點;可能是初看版本自帶新鮮感,加上時光濾鏡,讓舊印象更加鮮明。
另外,我覺得導演特別偏好把演員放在上舞台,讓我在小劇場中反而失去親密感。雖然能理解部分情境(例如躲到窗邊觀望),但頻繁的上舞台調度,讓我有一種「被隔開」的距離感。角色之間的豪邁或嬌羞,我看得出他們的嘗試,卻很難真正參與討論與情感。甚至懷疑自己中途打瞌睡。
我知道這齣戲在很多觀眾心中評價極高,第一次看時我也很驚豔。但或許是因為連日觀劇的疲憊,或是這個劇本本就不耐多刷。一旦地圖全開,懸疑就像故弄玄虛,角色詮釋也失去驚喜。於是,對身心俱疲的我來說,觀看過程自然難以再次產生期待感。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好難看, 不過, 我懷疑是我彈性疲乏的原因, 這應該是我這次藝穗節的第四十部演出, 我的身心應該累到了一個限度了.
看完後, 我第一個想法, 這個劇本有那麼無聊嗎? 或著說, 因為已知劇情, 全知全能視角一開, 對於這場演出, 就很難有興致. 畢竟懸疑感全無, 知道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的理由, 而他們之所以那麼蠢的原因, 她們受了那些苦楚, 這時候應該要表演些甚麼. 而最終, 他們又會何去何從. 當一切都知道, 這個本的無聊程度就到了頂峰.
而且, 我會自然地去比較, 眼前的這組演員, 跟我記憶中2017[林書函][吳靜依], 有甚麼不同.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我會覺得這組的表演選擇, 很像[林書函][吳靜依]. 相形之下, 可能[陳大展]的鳳眼, 勝於[林書函], 至於其他, 可能就是記憶是被美化的. 這組的女子, 有四分之一, 她的強勢我有接受到, 但我會覺得整體[吳靜依]勝出. 男子方面, 就有點大輸, 對我而言, 他的表演有點內斂, [林書函][游明嘉], 我會覺得演得比較有特色. (很容易有記憶點, 當然可能因為前者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本, 後者可能是因為膠原蛋白)
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總覺得這組的導演很喜歡用上舞台. 而明明, 在這樣小劇場空間裡, 應該是很能給觀眾親密感的感觸. 可是我總覺得, 我離表演者好遠. 躲到窗邊看有沒有人前來, 這我可以理解. 但為什麼, 很多行為, 都一定要在上舞台. 是因為這樣男生看起來比較嬌小嗎? 可是我就看不出來他女性化的容貌. 我知道女生有在盡量裝豪邁, 男生應該有在嘗試嬌羞. 可是我總感覺, 我沒能參與他們的討論. 我懷疑我應該有睡著.
是有看到, 有人的評價很好, 可以理解,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劇本, 印象第一次看的時候很驚豔. 但真的可能是因為我太累了, 畢竟在藝穗節的這十五天內, 這是我觀看的第四十部演出, 身體心理都有點到極限了. 但也有可能, 是因為這個劇本不耐多刷, 當你以全知者身分地圖全開後, 劇中的懸疑, 都成了故弄玄虛. 所有的腳色詮釋, 對(身心俱疲的)我而言, 只剩下一種解釋. 很難有驚喜跟期待感.
我真的覺得, 舞台應用或許沒有問題, 但是因為我真的太累了, 實在很難對焦, 我很難集中注意力在上舞台奮力演出的兩人...... 對我而言, 他們真的太遠了. 遠的不見得是生理, 而是心理(畢竟我真的很累). 重複看了2017年, 吳子敬那版的劇照, 可能這兩版, 使用的舞台空間跟走位方式是類似的. 換裝都在上舞台, 動手也在上舞台.
【演出場次】2025/09/05(五)17:4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173-21號&23號
【製作團隊】
✧ 編劇|陳弘洋
✧ 導演|吳卉綸
✧ 演員|陳大展、劉昀儒
✧ 導演助理|楊閔馨
✧ 表演指導|陳婕
✧ 製作人|蔡侑霖
✧ 執行製作|敖芷嘉、官能淨
✧ 舞台監督|吳卉綸
✧ 舞台設計|蕭均卉
✧ 小道具設計|蕭均卉
✧ 燈光設計|廖思嘉(昆娜)|一葩火 Ittohi
✧ 音效設計|吳卉綸
✧ 服化設計|曾楚堯
✧ 平面設計|賴星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