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_北藝戲劇_冬天的故事 The Winter’s Tale_2025春季公演
關於謝幕拍照的議題,這確實是一個因年代與區域而有所不同的習慣。然而,在演出中,當角色明確表示不能拍照,隨後卻自己開始拍照留念,這個行為容易讓人聯想到權力的不對等——導演與演員、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如果演出團隊認為掌聲應該完整地留給演員,那麼如果演出表現不佳,觀眾是否仍然需要給予掌聲?
關於謝幕的存在與否,不同導演有不同的見解。例如,曾有導演(如呂柏伸或許哲彬)主張不應設置謝幕,以避免破壞觀眾的沉浸感。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觀眾最終仍需離場,而演員接受應得的掌聲也是劇場的一部分。因此,是否應該在演出開始前進行「演前謝幕」便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如果謝幕的本質是觀眾對演員表演的回應,那麼在尚未演出前進行謝幕,是否與這一概念有所衝突?
對於演員來說,掌聲的價值可以來自當下的現場回饋,也可以來自事後在網路上的討論與影響力。允許謝幕拍照,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希望觀眾能夠在網路上為這場演出留下紀錄。雖然劇組拍攝的官方劇照通常較為精美,但一般觀眾自行拍攝的照片具有不同的個人紀錄價值與分享動機。
戲劇與人生相互映照,謝幕本身有著象徵性的意義——它標誌著演出與現實的分界點。演員回歸自身,觀眾則回到日常生活。少了謝幕,某些觀眾可能會感覺黑盒子的儀式感降低。此外,現今許多戲劇的結構,使得沒有明確的謝幕可能讓觀眾不確定演出是否真的結束。如果基於「保持餘韻」的理由取消謝幕,這種考量是否實際影響觀眾的理解體驗,值得進一步探討。
不同國家與劇場有不同的謝幕文化。日本與韓國較為嚴格地限制謝幕拍攝,然而韓國也有「特別謝幕」,即鼓勵拍攝的時機點。而在台灣,因應市場變化,愈來愈多劇團開始允許謝幕拍照,尤其是在戲曲或較為商業性的演出中。某些製作公司不開放謝幕拍照,可能是基於商業考量,例如限制拍攝以提高特定周邊商品或與演員合照資格的稀缺性。而另一些劇組則選擇設定專門的謝幕拍照時間,以讓觀眾在鼓掌後再進行拍攝。
以北藝大過去八年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演出並不允許謝幕拍照,但近來也開始有變化。部分演出在演前說明中明確表示「歡迎拍照」,這可能與整體環境的變遷有關,例如觀眾人數減少、國際劇場作品的影響,以及新型態觀眾(如戲劇追星文化)的參與增加。不過基本上這樣的政策,只是在影響乖乖守規矩的觀眾罷了,我看到千秋場時,有人在謝幕錄影,而且影片中有三四台手機螢幕都在拍照中。
中場休息時,我就跟友人說,或許是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我有點難以抓住上半場的演出脈絡。劇情的推進對我而言,似乎少了一些關鍵的連結,使得國王的情緒爆發顯得突兀。我一直在思考:國王妒忌的引爆點究竟是什麼?是因為王后與友人的交談?是因為宮廷裡的傳言?還是某種心理層面的積累?在近一個小時的鋪陳後,我仍然無法完全合理化這個轉折,這讓我產生了一些疑問。
關於國王的塑造,我猜葉士銘的設計方向是——他是一個纖細而敏感的角色。在飯局上,他見到王后與閨蜜親密交談,內心的不安逐漸放大,妒忌的情緒慢慢發酵,最終發展為偏執的行為。他的情感像是一條拉滿的弦,隨時可能斷裂,最終在神諭的介入下,他才有了頓悟的瞬間。這樣的詮釋方式,與我原先預想的國王形象有所不同,也讓我對這部戲的風格方向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上半場的段落中,最讓我信服的是吳品霏在桌子上的辯駁。她展現出一種皇后的氣質,彷彿在說:「我知道你在無理取鬧,想要置我於死地。身為有教養的皇后,我只能坦然接受這一切。但你這樣的一國之君,真的能帶領這個國家嗎?」這場戲的層次感讓我印象深刻,也成為整個上半場我最能投入的一幕。
進入下半場後,開場的氛圍讓我眼前一亮。這一段輕快、幽默,甚至帶點童話色彩,讓我看得很愉快。特別是吳雨棠的口音,讓角色增添了一種俏皮感(這是稱讚)。看著牧羊人的兒子慫恿王子求婚,整場戲的節奏輕盈而流暢,讓我感受到與上半場截然不同的觀看體驗。這種單純直接的情節推進方式,對比上半場較為內斂的情感層次,讓我更容易投入。
然而,第四幕的處理方式讓我有些意外。劇情中明明有許多戲劇性十足的衝突與轉折,但舞台上的呈現,卻選擇透過宮廷耳語的方式將關鍵情節交代出來。這讓我好奇:是莎士比亞原作本身的安排如此,還是導演有意為之?這種敘事方式確實營造出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但也讓我對這場戲是否可以有更強烈的戲劇張力產生了疑問。
回想去年六月,我看過導演二黎昱成的《冬天的故事 EP.2》。相較之下,那部作品的角色塑造鮮明:懦弱而畏懼權勢的大臣,強勢而拒絕溝通的國王,備受推崇的皇后,甚至連國王的大臣之妻都敢直言不諱,每個角色都充滿戲劇張力,讓整體故事更有層次。這次的演出則走向了另一種風格,讓我在觀看時產生了不同的體驗與感受。這種處理方式或許有其用意,但對於某些情節的呈現方式,我仍然有些疑問,期待之後能聽到更多關於這次導演選擇的想法。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不懂, 為什麼要挑釁觀眾? 謝幕能否拍照, 本來就跟年代跟區域有關, 但當角色說不能拍之後, 腳色自己又開始拍照留念, 這個舉動的當下, 我很容易聯想到[權力的不對等], 導演跟演員, 表演者跟觀眾群. 你傲慢的覺得, 該把掌聲留給演員, 那麼, 如果演得很爛呢?
我還看過有人(印象中是台大導演, 應該是呂柏伸或是許哲彬)覺得, 不該有謝幕, 不該破壞觀眾的沈浸感. (先不談導的好不好, 除非那個場地你租一整天, 否則觀眾終將離場, 讓演員接受他們應得的掌聲? 這個問題的爭議在那? 我不太能接受演前謝幕這種事情, 你演得好, 我拍手, 你演不好, 我跟你大眼瞪小眼, 你都還沒演, 我怎麼知道你演得好或壞, 應該是你要對我拍手吧, 起碼在那個時間點, 確定我有付票錢)
演員們, 是要接受當下的掌聲, 或是事後在網路上的聲浪, 我覺得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對我而言, 這有點默契性的問題, 當允許謝幕拍照, 實際上就是有點希望拍照的人能在網路上為這場演出留下紀念. (不要跟我說, 劇組拍得比較好, 君不見, 肯用上劇組劇照的, 多半都是帶有官方性質的那些人, 對於一般觀眾, 親手拍攝的照片, 有其獨特性跟展示意願)
對我而言, 這是個有點默契性的問題. 戲如人生, 謝幕有點像是宣告: 我們該脫離劇作回歸現實. 從這之後, 演員該放下腳色, 觀眾該回到生活. 少了謝幕, 對我而言, 黑盒子的儀式感被降低了. 其次, 現實來說, 現在很多故事說真的, 少了謝幕, 你根本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有後續. 想說要保持餘味, 那種想法我個人覺得蠢斃了. 彩蛋是另一件事情. 有了謝幕, 觀眾才比較好理解, 故事要結束了. 說真的, 後日談要怎麼演都可以啊. 編劇腦一抽, 死者復活又不是不可能. (這句放在這裡好應景)
早期跟日本, 慣例是謝幕不能拍, 韓國有所謂的特別謝幕? 那是鼓勵拍攝的時機點. 近來, 因應空座率, 除了如果劇團跟四把椅子, 台灣鼓勵拍攝的劇團也開始增加, 更何論歌仔戲界, 應該早就可以拍攝. 追演員的粉絲, 拿大砲照相機的, 應該在十來個內吧. (我知道, 創作者會開放, 除了讓觀眾留念, 也是希望幫忙宣傳, 基於我個人拍了不愛上傳, 所以對於謝幕要否開放拍照, 我個人滿客隨主便, 主辦單位說了算, 我多半都是觀察左右, 他們拍了, 我才拍. 當然也會注意演前說明, 有否開放謝幕拍照)
順便來寫些謝幕的變種吧. 有製作公司刻意不開放謝幕拍照, 是因為他要賺錢, 購買周邊到一定數量, 可以有跟演員拍照資格, 所以他當然不想開放謝幕拍照, 這樣拍照資格才有稀缺性. 也有團隊是使用了所謂的謝幕拍照時間, 讓觀眾可以專心鼓掌完後, 再開始好好拍照, 還會特意讓演員們準備好拍照面向. (不過這種方式太麻煩了, 我頂多看過兩三次而已) 還有的, 是直接製作團隊在謝幕時, 走跟觀眾大合照路線, 比較常見的, 是讓演員們加班, 演後加開拍照會.
還有持平來論, 北藝大這八年來, 九成九九是不開放謝幕拍攝的, 有一成的拍照, 是同儕間硬幹. 因為想幫同學親友們紀錄, 因而在謝幕拍照. 但在這一年, 算是滿特別的, 少部分有在演前說明裡講說, 謝幕[歡迎拍照]. 我真的覺得, 這是因為大環境的改變. 空座率過高, 歐美系的劇場作品被引進. 嚴格來說, 可能還包含一些追星粉絲的引入. 當然, 手機拍攝的便利性, 只能說, 人性就是來自於科技的便利性. (對, 我就是覺得兩方面都對: 一方面覺得, 謝幕不能拍照是不用說的常識. 另一方面覺得, 謝幕不能拍照是必須公告的事項)
附記, 看到某人的說法, 韓國基本上也都是不准拍謝幕, 那是劇場基本禮儀. 不過, 基本上, 我有看到有人在千秋場拍了謝幕, 而且還用錄影: 鏡頭裡, 看到還有三四台也拍了. 你這樣的制度, 基本上就是懲罰乖乖守秩序的人而已.
中場休息時, 我就跟友人說, 應該是我過於才疏學淺吧, 我不懂上半場為什麼要那樣子演. 劇情對我而言, 不合理到一個盡頭. 應該說我看不懂, 國王妒忌的引爆點是什麼? 除了劇本大綱, 我看不出來, 國王會瘋狂的理由. 因為他們聊天嗎? 因為傳言嗎? 因為??? 你花了快一個小時, 我卻不能合理化國王引爆的理由, 這我真的滿不能接受的. (而且舞台服裝, 沒一個我能看得順眼的)
我猜, 葉士銘的設計: 國王應該是個纖細的人, 王后對他的拘謹, 飯局中, 看到她跟其閨蜜的親密談話, 整個開始歇斯底里, 妒忌心態大作, 接下來就是開始雞蛋裡挑骨頭, 陷入了情緒波動的狀態. 悲傷的人別唱情歌, 在那種狀態下, 稍微的波動都只是讓他越行執著惆悵. 而後, 在神諭之下, 他整個大徹大悟.
整個上半場, 我唯一信服的, 是[吳品霏]在桌子上的辯駁, 怎麼形容呢? 就是很皇后氣質的說, 我知道你就是在無理取鬧的想要置我於死地. 身為有教養跟高貴的皇后, 我也只能坦然的接受. 但你這樣子的一國之君, 絕對不是這個國家的福祉.
下半場開頭, 我還滿愛的, 很有那種歡樂的氛圍, [吳雨棠]的口音, 有點讓我聽了就覺得很歡樂(這是讚美). 看著牧羊人的兒子在慫恿王子求婚, 印象中戲外的關係, 讓我看著這幕, 就覺得很歡樂. 我在想, 下半場的上半場, 真的是我這部看得最愉快的一幕. 劇情單純, 而呈現也很單純. 一切都很理所當然的發展. 而不是像上半場, 我覺得情節跟發展都很突兀. 參加宴會聽了耳語, 所以要妒忌把王后置於死地. (理論上這大綱是通的, 但演出就給我非常莫名的感覺啊...... 因為應該是荒謬極端, 表演走向了纖細個人?! 加上配上戲服的苦魯?! 或是真的是擺設的氛圍演員?! (我是不是內心很不爽, 這些小大二們的戲份? 氛圍演員沒有戲份, 我得接受, 可是, 這個國王也太苦逼了吧, 事必躬親........ 明明就那麼多擺設可以去襯托他的權力阿......))
第四幕? 我嚇到吃手手. 為什麼是藉由宮廷耳語, 把情節講完?! 感覺明明就應該是劇情裡很精彩的一段, 但就是看到那些皇宮裡的小人物, 把狗血般的劇情跟轉折說了出來. 依據劇情分布, 到底是莎士比亞的問題, 還是編導的指揮, 我真的有點困惑.
回想起, 去年六月, 我看過導演二, [黎昱成_冬天的故事ep.2]. 相形今天, 我只能說, 那部是神作阿...... 懦弱的大臣, 既怕老婆, 也怕君王. 展現威嚴拒絕溝通的國王. 備受友人稱讚的皇后. 還有連國王都敢大罵? 對於人情練達的大臣之妻. 印象中, 連獄卒都很有戲.
【演出場次】2025/03/28(五)19:30
【演出時長】136分鐘. 中場休息16分鐘, 上下半場各60分鐘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演職人員表】
製作人|徐亞湘、曹安徽
製作經理|楊淑雯、劉達倫
原 作|William Shakespeare
劇本改編|尹懷慈、汪勇偉
導 演|汪勇偉
戲劇顧問|廖雨彤
舞台設計|黃金燕
服裝設計|劉必勝
燈光設計|王孜文
動作設計|廖健堯
音樂設計|賴柏儒
技術設計|謝維宸
平面設計|林佑璇
演 員|
王博弘、任倪均、江雲翊、吳雨棠、吳品霏
吳思平、周世翔、林冠君、曾邦睿、游子儀
黃苡嫣、葉士銘、潘朗賢、鄭企洋、謝明珊
(依姓名筆畫排列)
舞台監督|黃子芸
導演助理|施洵、陳虹伊
舞監助理|毛思語、李庭華、黃阡輔、黃旭鴻
燈光設計助理|何先銘、郭紫凝
燈光技術指導|陳彥廷
音響技術統籌|林承鋒
平面攝影|陳奕碩
平面妝髮|黃旭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