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隨筆] 專業觀眾

Ljuzem Madiljin

專業觀眾是否真的能夠深入理解台灣藝術家所面臨的困境,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許多觀眾,特別是專業觀眾,往往對表演藝術有一定的期待或標準,但他們是否能夠真正了解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經歷的挑戰與限制,卻未必如此。

藝術創作不僅僅是最終呈現的作品,背後有著時間、資源、文化背景和制度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台灣藝術家在資源有限、創作經費不足、長期支持缺乏的情況下,必須在壓力下維持創作質量,這樣的困境往往是外界難以體會的。如果觀眾不深入了解藝術家所處的現實情境,只是以片面觀點來評價表演,這樣的淺見容易忽略創作背後的艱辛與意義。

因此,作為專業觀眾,應該更敏感於台灣藝術家所面臨的內外部挑戰,不僅僅是從作品本身去評價,而是從藝術家的創作環境、資源限制以及所要傳達的深層次訊息去理解。唯有如此,觀眾與藝術家之間才能形成更深層次的對話與共鳴,進而推動台灣表演藝術的真正發展與提升。

<=

曾鼎凱: 能夠堅持18年的舞團,真的真的真的很不簡單。屏東有帝摩爾古新舞集真的很驕傲

<=

這是個老掉牙的問題, 2023戲曲夢工場:僻室House Peace《斷橋》, 那時候就吵過一輪了. 簡單說, 觀眾不該也不需要考慮演出團隊在製作上的辛苦. 觀眾只有跟只能就眼前的東西進行評論. 當然可以說, 這是做功課的一部分, 但那不該是觀眾所該討論的.

會跟要知道創作者的辛苦, 應該只有兩大類, 創作者的粉絲, 想要進行研究的人.  前者是心疼, 後者是透徹. 但對於觀眾而言, 他們只是休閒或是找到自己想看的. 不合其意, 他們換一個就好. 

以[換一個論調]出發, 原作是否有捨我其誰的態度, 其他人都不成材的感概?! 而就實務上, 能選擇的真的太多了, 不夠好, 我等到你夠好再說. 我比較能夠諒解那些剛出社會的人天真, 但我不太能諒解已經翻滾了十八年的創作者還要靠情緒勒索.

一樣從[換一個論調]出發, 市場是否早已飽和? 台灣是否早已經只能接受兩三個頂尖舞團的存在?! 不諱言的FOCA的馬戲, 我會覺得他分食了些會看舞蹈的初學者, 講句老話, 當全世界都在進步, 你的進步過少, 那就是退步.

專業觀眾還是觀眾, 我覺得原作要求的, 應該是[評論家], 她有點進入了誤區, 看很多的觀眾, 她覺得那就應該要提升自己, 不只看演出, 更要看演出之後的努力. 都花了時間跟金錢, 眾人也花了時間跟努力, 都看那麼多了, 當然要要求自己要看懂看精看體諒.

但就像在公園跳一輩子土風舞的婆婆媽媽們, 要不要踏上專業的舞台空間, 那真的很見仁見智, 勉強不來的. 有的人就只是想找個人聊天, 有的人就只想動動身體, 有的人就只是種習慣. 要求她們做出專業的表現, 這個要求我本身是反感的. 專業觀眾絕對不是評論家, 當然她們要轉行很容易. 看多的人不見得更懂, 但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的我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