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_呼喊與耳語_臺藝戲劇_110級日間部班級展演
[隔兩周版]
這個本, 其實很有意思. 當下看的狀況是百般無聊.
但是當查過別人是怎麼評語這部電影後, 回想整部演出.
會覺得, 照著那些觀點, 這部似乎不虧為大師之作.
自動腦補了很多細項, 似乎能理解那三姊妹之間的糾結.
[隔天版]
我很不喜歡這個演出. 他應該是我今年到目前為止, 看過最難看的一場舞台劇. 對我而言, 他呈現了一些很無聊的片段. 而那些片段, 對我而言, 沒法構成任何有意義的情節.
查了wiki, 這似乎是1974奧斯卡最佳攝影的瑞典電影, Viskningar och rop. 據簡介所描述, 這是部心理電影: 講述19世紀豪宅裡的三姊妹, 姊姊絕症, 跟僕人很親近, 而兩個妹妹各自有著自己情感距離上的議題. 這是典型的伯格曼式主題, 探討了女性心理, 以及對信仰和救贖的追尋.
套用這些關鍵字去回想, 似乎能懂演出當下所想要呈現的那種肅穆感, 似乎的確能呈現那個年代的女性心理. 對我而言, 這是事後諸葛, 這樣的感想, 建立於觀眾的自我催眠暗示, 這樣的感想, 是建立在某些關鍵詞, 某些畫面, 某些行動, 而腦補出來的.
觀看的當下, 我不在乎, 我很無奈, 我很被迫得不能離開. 整場演出, 只能留下某些強烈的印象, 而那的確令我藉由關鍵詞, 對這個演出, 留下印象. 對我而言, 那是種自我驗證, 這三姊妹之間的情感距離.
講的壟統, 從理性上, 我依然覺得這個演出非常難看, 他之所以得的是[最佳攝影], 而不是[最佳影片], 很大的程度, 就是驗證這是一個很爛的劇本. 但從感性而言, 能在某種程度上, 令我對這些女性, 她們的心理狀態, 產生某種一瞬記憶的深刻印象, 或許就是這個演出所想要賦予的.
不過, 對我而言, 我依然會覺得, 這是一部[很做作][很不友善][很高傲]的展演. 我可以理解他被推崇的理由, 但我不能接受這樣風格的創作者. (我不是指演出者, 而是我對這樣子的劇本內容或演出形式, 打從心底的強烈反感)
我在想, 是否我覺得, 關於這場演出, 就是作者挑選了一些片段出來, 當我質疑, 所以你想表達甚麼? 作者挑釁的說, 所以呢? 你覺得呢? 但我心中肯定的答案是, 你根本甚麼都沒有概念, 就是用故弄玄虛帶過罷了, 你不去探索為什麼會如此, 也不去追尋該怎麼解決, 就是把一些別人的日常丟了出來, 然後說, 你看我多偉大, 請正視這些人生剪影.
我有看到某篇文章[註], 他寫得很好, 看了後, 應該能懂[呼喊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的偉大與經典. 或許, 看了那篇, 再去看演出, 會比較能理解. 但我真的不喜歡, 得要靠別人提點之後, 才能懂的作品. 而且, 我還是覺得那篇文章的結論有種說不上來的怪異感. 感覺有點像是假設他是大師, 所以他的所作所為都富含深意. 但如果他不是呢? 如果他只是個思慮不周過於理想化的人呢?
我懂了, 就像[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但是他少了對我而言是破題的[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光是前面那三句, 我真的品不出來作者想要表達的.
註: https://k.sina.cn/article_2262824065_86dff48101900wrpk.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