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Hurts_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_佰玖級畢業製作
看過二十年舞台劇的友人, 非常稱讚這部演出. 他覺得這個解構的作品表現的很棒, [下刪兩百字], [李可畇]整場的演出或情緒, 都讓這部破碎的戲, 抓得很緊, 整體很迷人.
我倒正好相反, 進場後, 我就覺得這個舞台很迷人, 有夜店的風格, 感覺會看到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在展覽的時候, 看到這部演出跟[無痛傷感]有關, 瞬間想起我看過這部, 查了查當初的心得, 對這個劇本, 我做好了健全的心理準備)
整體上來說, 我覺得, 演員是迷人的, 劇本果然又是我最無感的那種類型. 我會覺得, 不知道是導演駕馭不了舞台, 還是舞台設計的不好用.
電視螢幕設計在那裏, 肯定很有問題, 畢竟大部分演員比較常待在控台下方的空間, 而在他們面前擋了四個螢幕, 螢幕光是存在, 就導致難以看到群眾演員的姿態. 而且螢幕裡的內容, 對我而言, 很不知所云(當然這跟影片無關, 而跟整體調性有關). 投影在兩根柱子上, 效果是黯淡的, 有點吃力才能看出其內容, 雖然不會喧賓奪主, 但看了三分鐘, 我就慣性忽略它們的存在.
應該是劇本的問題, 照友人的開示, 整齣劇都在講同樣的事情, 女子的破碎, 映射到四周. 但對我而言, 看了約四五十分鐘後, 開始覺得一切都很單調. 撞柱, 掙扎, 夜店, 幾乎是整部演出動作方面給我的感覺.
是不難看啦, 但劇本台詞, 我可能早在半個小時, 就開始左耳進右耳出, 愚昧如我, 組不出這個劇本的事件. 精神只好都放在演員身上. 最後半個小時, 幾乎都放在[陳姿卉]身上, 畢竟看過她導的戲, 她寫的文, 還沒看過她演的戲.
來寫演員吧.
[李可畇], 一查有點嚇到, 21[單體][游泳池], 23[開放][憤世][維洛納][海鷗], 可惜缺了2022. 印象, [憤世之愛]後, 她的戲, 我都會盡量去看. 用嚴苛的角度, 我會覺得這場演出, 她的肢體跟聲音, 單獨的時候都很棒, 但是如果同時的時候, 就會覺得不夠融洽, 會有某種程度的遺憾. 看她的演出, 我會想到[魏雋展].
[區樂遙], 聽著聲音, 就在想, 這個演員我一定看過. 聲音很舒服, 顏值很高. 回想起[憤世之愛], 果然溫文儒雅跟潑辣兇悍站在一起, 就是後者比較吸睛. (題外話: 憤世的三個女角, 現在都還能回想起她們的容貌)
[曾耀霆], 戲分少到, 就是來划水的吧...... 看過他七八?場演出, 第一次戲份這麼少.
[陳姿卉], 整場, 這是我第二期待的演員. 畢竟她還有兼[肢體構作]. 大部分的肢體, 前三到六分鐘, 我覺得還不錯. 可是超過那個限度沒有進行變化, 或是過小的微調. 我真的開始覺得無聊, 可預期後, 就會不耐.
[葉廷麒], 長手長腳的人, 舞動真的很好看. 不過身體太瘦, 直覺, 跟[林貫易]比起來, 後者的舞動會更有力道, 動靜會更有律動.
因為劇本的關係, 這部如果只有半個小時, 我應該會喜歡. 一個半, 就真的得要靠對演員的熱愛撐下去了. 我會覺得這舞台設計的不錯, 但似乎沒有被利用到百分百, 當然也有可能因為是想要呈現空虛感? 所以孤單重複的概念不斷上演. 這樣的安排, 如果配上有意義的台詞, 或許我會買單, 但...... 這種類型的劇本, 對我而言, 就是看起來很吃力, 與其努力理解劇情, 還不如直接躺平欣賞演出, 比較合我慵懶的看戲態度.
註: 友人的原文.
{
它是一部很解構的作品,字面上有點難懂,就像他想表達的事物,他是一個人、一個作品、一個生活的結構,主要是白衣服就是你們說李的狀態,她在冬天經歷一次撞擊,然後把那個撞擊當下前後的狀態解構成場上幾個人物,中間台表達nothing、虛無,也是其它狀態主要呈現的場域,然後開場李在四周遊走、說明、帶劇情、撞擊兩側的牆面,其他角色配合他的說明將情緒擬人化他的狀態,可能是情緒、傷痛、愛....等等。透過切割場上空間跟人物我覺得設計的非常有趣。整個作品算是精彩。
我較有疑慮或是美中不足的是跟開場像是夜店fu(亦可說明傷痛、創傷後的嗡嗡聲響),但開場後就拉開簾子遮蔽幾乎沒有使用、另一邊led銀幕的設計不良,字體呈現、視線遮蔽,跟最後面換衣服、感覺呈現真實狀態下的空間,這個設計我覺得不是很好,最重要的空間感覺在最遠視線最不好,不如把最左右兩側空間互換。然後還有那個魚缸像是全面啟動的陀螺,應有它跟戲的連結可惜安排再最角落有點寓意不明。
但李整場的演出、整體、情緒的建構讓整部感覺破碎的戲情緒抓的很緊,表現非常迷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