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某篇文章, 突然有些想法.
我不知道他那篇劇評是要寫給誰看的.
號稱寫得很辛苦, 隔了兩個多月才產出.
對我而言, 通篇文章沒有論及演出內容, 只著墨於演出形式.
砍掉大部分引述來去的話, 等於內文只剩下, 這種形式雖然日漸有之, 但該團發展已久, 在缺乏資源下, 且戰且走, 真是辛苦了.
通篇贅字, 對我而言的結論沒多少, 就是統整出三個該類型的代表. 對我而言, 那少了即將在水源重演的ㄧ部, 而也少了在基隆新北演出的那兩部. 當然沒有問題, 畢竟他說只是代表.
突然認真想著, 如果是我, 會想寫怎樣[專業]的劇評?!
給人嶄新的觀賞角度是一條, 但那很不重要, 因為那不王道, (偏門沒有不好, 但很難長久維持)
簡介式的描述是一種, 畢竟在首演即終演的現況下, 等於是在幫劇團留下文字記錄. 但那份寫做技巧真得很難拿捏, 希望是能夠勾起觀眾想看或是身歷其境, 但又不會因為有人有寫, 所以放棄觀賞. 要如何在劇情的透明度上拿捏, 那真得很難....
要我寫[專業]的劇評, 首先, 我的受眾一定是設定成[不看戲的觀眾], 或是[沒法看這部戲的觀眾], 目的一定是誘使他們能夠產生對看戲的興趣, 或是理解為何要看戲.
電影電玩評論, 目的都是誘使受眾接觸, 而非在跟業界內溝通, 那根本是不正常的狀況, 把評論當聊天室或是論文研討會在用.
對我而言, 如果一篇評論, [不能挑起看戲觀眾閱讀的興趣], 那就是失敗.
以這種標準, 我寫到現在, 應該只有[四麵店—片刻人生製造所_犀牛劇團_嘴裡咀嚼的不是麵,是人生四味_桃園眷村故事沉浸式體驗活動]是成功的, 他誘使某人去看了那場演出, 而後他跟我說那部很難看, (心中雀悅他肯去接觸), 但也有點委屈, (那場演出我只給70, 很明示了阿).
把人騙進來以後, 要留的住, 所以, [劇評]對我而言, 要能夠讓觀者產生興趣, 也需要讓觀眾知道這場演出是否適合自己. 對於沒有在看戲的觀眾, [投其所好]是首要任務, 看多了(十場演出?)之後, 他自己能夠拿捏要怎麼選擇.
別人想怎麼創作, 那是他的風格, 風格的話, 對於觀眾, 就是單純的先問喜歡與否; 對於創作者而言, 我覺得找到風格最輕鬆, 因為你會比較輕鬆產生內容, 而且那也是別人再看作品前的選擇, 我大概知道你會創作甚麼樣的東西.
我還是不知道, 如果走專業路線, 我會走怎樣的風格, 但很明確, 我的受眾一定不是[劇場人], 而是[劇場觀眾], 這點我非常肯定.
至於到目前為止, 我的受眾都是我自己跟我的錢包. 花了時間跟金錢看戲, 總該留下些東西.
就誘使我寫下來這篇這點, 那篇劇評, 對我而言, 是有意義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