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隨筆] 問題

 我遇到一個問題, SOLO是很個人的東西.

很多內容, 我不覺得應該要被公開. 那太私人了.

但當不描述細節, 又幾乎是一句話就能結束, 我實在很難擴充成一篇文章.

若四個放在一起, 那又很難處哩, 因為那勢必會牽扯到排名喜好.

恩, 我打算先睡覺, 明天起來再說吧... 

原則上, 我喜歡四合一, 這樣子有減量的概念.

但是藝穗, 我又有在努力擴充數量, 看一場算一場的計數依據.

起床再說吧, 可能明晚看看能不能寫囉.

[戲劇] $999_楊智淳_小美的房間 A LITTLE BEAUTIFUL ROOM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999_楊智淳_小美的房間 A LITTLE BEAUTIFUL ROOM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楊智淳《小美的房間 》

就我看過的 Solo 演出而言,我覺得她的表現已經勝過其中的八成。

「小美的房間」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場域。她談著母親的再婚對象,語氣裡帶著孩子特有的沒大沒小。隨著故事推進,卻漸漸浮現一種模糊感——這個身影似乎若即若離,像是遊走在現實與想像之間,讓人心裡始終留下一個輕輕的問號。

這場演出展現出一種我很喜歡的自我主張:在感情裡盡力去愛與嘗試,但在某些事上依然保持堅定,不願妥協。那份態度,溫柔而堅決,讓人深深感受到力量。

演員精準掌握舞台氛圍,觀眾彷彿被安放在一個舒適的位置,看著角色與不同對象對話、質疑、轉折,逐漸走向自我的呈現。細節或許難以一一記清,但當下的感受卻鮮明:可能是呼喊、凝視、舞動,或是自在的移動。每一個片刻都展現出獨特的美感,令人沉浸。

🌟 如果你喜歡細膩而有力量的獨角戲,這部作品值得走進劇場,感受那份真摯而堅定的回響。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 跟下面那板很像, 那版在修的時候, 就已經把暴雷問題處理好了.

就我看過的 Solo 演出而言,我覺得她的表現已經勝過其中的八成。

「小美的房間」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場域。她談著母親的再婚對象,語氣裡帶著孩子特有的沒大沒小。隨著故事推進,卻漸漸浮現一種模糊感——這個身影似乎若即若離,像是遊走在現實與想像之間,讓人心裡始終留下一個輕輕的問號。

這場演出帶來一種我很喜歡的自我主張:在感情裡她盡力去愛與嘗試,但在某些事上依然不願妥協。這份態度,溫柔卻堅定,在舞台上顯得格外動人。

整體氛圍被演員掌握得很好,觀眾彷彿被安放在一個舒適的位置,看著角色與不同對象對話、質疑、轉折,最終逐漸走向自我的呈現。細節或許難以逐一記清,但當下的感受卻鮮明: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呼喊,可能是專注的凝視,可能是肆意的舞動,也可能是自在的移動。每個片刻都自成美感,讓人沉浸其中。

=> 以上 with ChatGPT

就我看過的SOLO, 我覺得她贏過其中的八成.

開頭破題在講媽媽的再婚對象, 但隱約就能知道, 這女兒存在與否, 是個疑點.

我覺得她給我種很舒服的女權概念: 我盡了我的全力, 但某些事情我真的不能妥協.

這是一個演員掌控現場氣氛很好的演出, 就演出而言, 我覺得還滿舒服的.

觀眾在一個舒適的位置, 看著腳色對於各式對象提出指責, 逐漸妥協, 最後呈現自我.

老實說, 我不太記得演出還發生了些甚麼, 當下很享受表演者帶來的選擇.

可能是鬼吼鬼叫, 可能是認真凝視對象, 可能是肆意舞動, 可能是自適移動. 我覺得各有美感.

【演出場次】2025/09/06(六)15:30

【演出時長】4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窩著fossa (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6號5樓)

【製作團隊】

主創暨演員|楊智淳

前期創作陪伴|韓婕

文本協力|何應權

創作協力暨音效執行|廖穎怡

燈光設計|林秉昕

音樂設計|鄭兆恩

製作人|董岳鑨

平面設計|馬雅

攝影|黃煌智

特別感謝|蘇越、鍾岳桓、范姜佳鈺、方姿晴、張恩瑋、郭佩佳、甘立安、王筑樺

*本演出前期由盜火劇團「火種」創作平台計畫支持

[戲劇] $680_三百夜放送局_烤布朗尼的300夜 300 Night Stand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680_三百夜放送局_烤布朗尼的300夜 300 Night Stand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三百夜放送局《烤布朗尼的300夜》

空氣中瀰漫著布朗尼的香氣,舞台上展開一段溫柔的戀人對話。故事以回朔方式推進,每一次相遇都顯得格外珍貴。

兩位演員一靜一動,一人內斂含蓄、木訥寡言;另一人開朗直率、描繪未來。互動之間,店長默默守候,而對方則總是主動伸手,帶領情感往前。隨著情緒逐漸加深,整個舞台也一點一點被點亮。

木訥的身影,像一隻被馴養的丹頂鶴,不疾不徐,以柔和的姿態回應眼前的人;開朗的身影則帶著勇氣與光亮,讓關係充滿行動的力量。正因這樣的對照,舞台上的親密更顯鮮明,讓人看見戀人之間最真摯的陪伴。

這是一齣關於相遇、選擇與珍惜的作品。即使時光逆行,也能感受到他們對彼此的尊重與用心。愛的價值,不在結果,而在於每一個當下,他們都勇敢地活在彼此身邊。

🌟 想看細膩卻真摯的戀人故事,或在劇場裡感受「溫柔卻堅定」的愛,這部作品會讓你帶著暖意離場。

=> 以上 with CHatGPT 四百字內, 純推文, 無負評, 不暴雷

93?

木訥的他,和常思索未來的他,最終分手了。空氣中瀰漫著布朗尼的香氣。演出以倒敘展開,但在每一個時光切片裡,都能看見他們沒有後悔,總是活在當下,做出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

角色設定讓人聯想到賴東賢與王碩瀚在《約定》中的搭配:一個木訥,一個開朗。不過,前者少了霸道,後者則沒有傻氣。整齣戲幾乎只發生在兩個場景——他經營的店,以及他的家。

開場時,我有些懷念李佳勳的演技。澤在沒有對手時,顯得有點不知如何開口。或許那是他對木訥角色的詮釋選擇,但前五分鐘若能更自信些會更好。畢竟觀眾就是為了聽他說話、看他表演,他應該大方地與台下交流,而不是顯得怕生。

然而,當兩人開始互動後,整場戲便鮮活了起來。劇作家的設計很明確:店長就是一個木訥的人,他只會默默地烤著布朗尼,聆聽小情人的話語,盡可能(卻依舊笨拙)地回應。情緒的高昂與事件的推進,都由 T 帶動;而澤只能默默承受,像一隻被馴養的丹頂鶴,不急著離去,只以柔和的鳴聲、微張的雙翅,獻上一支專屬於 T 的舞。

整體來說,劇情推進自然順暢,兩人的互動也愈見親密,這本就是一段戀愛的過程。只是因為倒敘的手法,我在觀看時不斷意識到他們終將面臨的阻礙與別離。也正因如此,當故事走到最後,我才更加感受到這部作品的美——即使時光倒流,我依然相信這對戀人不會後悔。他們珍惜了當初的相遇與相惜,也尊重彼此之後的抉擇,並勇敢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

=> 以上 with ChatGPT

木訥的他跟常思索未來的他, 分手了. 空氣中瀰漫著布朗尼的味道. 演出的時序是回朔的, 但可以看到, 在每個時光, 他們都沒有後悔, 活在當下做最好的選擇.

腳色設定有點像[賴東賢]和[王碩瀚]演的[約定]. 一個木訥一個開朗. 不過前者沒有霸道, 後者沒有傻氣. 故事, 等於只有兩個場景, 一個是他開的這家店, 另一個則是他的家裡.

剛開始, 有點懷念李佳勳的演技, 會覺得澤好像在沒有對象的時候, 有點不知道該如何說話. 但看久, 能理解那或許是他想說腳色木訥的詮釋選擇. 不過, 我真的覺得前面五分鐘, 那段可以更有自信些, 他要有自信, 在場的觀眾就是要來看他表演, 聽他說話, 有自信的跟台下講述. 而不是感覺, 有點怕生.

不過, 當兩人開始互動, 我真的覺得演出狀況真的有點活起來的感覺. 很明確的知道, 劇作家就是設定店長就是很木訥, 只會默默地烤著布朗尼, 聽著小情人的話語, 盡可能(但很木訥)的做出反應. 情緒激昂或事件推動, 都是由T進行, 澤只能默默的承受, 或著說是被馴養的丹頂鶴, 不急著離開, 而是發出柔和的鳴聲, 輕輕跳開微張雙翅, 僅為T獻上一舞.

滿難形容的, 因為就是很順地把劇情看完, 會覺得兩人的互動越來越親密, 畢竟這就是他們戀愛的過程. 但因為是倒敘, 實際上, 我是邊看會邊回想他們接下來會遇到的險阻. 也因此, 看完後, 我才會寫下, 我覺得這部很美的地方, 是就算時間倒流, 我相信這對戀人, 也是不悔當初. 他們珍惜他們當初的相遇相惜, 也尊重彼此後續的抉擇, 承擔著做完選擇的後果.

【演出場次】2025/09/06(六)14:0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House of Story Wear 永續百貨 (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65號3樓)

【製作團隊】 

導演|陳瑋茜

編劇|朱曼寧

演員|林澤凱、樊仲哲

排演助理|洪笠瑄

舞臺監督|黃柏森

執行製作|浪子膏

執行製作|蔡卡嘉

舞臺設計|王郁棋

燈光設計|和泉天心

服裝設計|郭芷綾

音樂設計|林浩瑋

音響技術統籌|黃宇謙

平面攝影|孫璟

標準字設計|陸蛋餅

宣傳品設計|詹威尼

平面設計|陳瑋茜

製作人|陳瑋茜

共同主辦|臺北市政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戲劇] $850_伊底帕斯的眼科醫生劇團 Eyedipus Theatre_《無生》《滑熹揭夜事》超寂百雙戲聯演 "Anutpanna"and"The Hush-Hush Harem"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850_伊底帕斯的眼科醫生劇團 Eyedipus Theatre_《無生》《滑熹揭夜事》超寂百雙戲聯演 "Anutpanna"and"The Hush-Hush Harem"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伊底帕斯的眼科醫生劇團《無生》《滑熹揭夜事》

這次在藝穗節看了兩檔作品:《滑熹揭夜事》與《無生》。前者取材自《後宮甄嬛傳》,聚焦華貴妃與甄嬛之間的權力交鋒。演員全由男性飾演,呈現方式自然不突兀,彷彿歌仔戲的性別轉換,帶出一種別樣的觀看感。

《無生》則展現出另一種美感。故事簡單明晰:祖母誠心祈福,孫子遠赴海外,與戀人相伴,各自透過信仰支撐生活。劇中多次的祈禱與祭祀,因為導演的走位與畫面安排而富有層次,不會顯得重複,反而讓觀眾專注其中。尤其兩段熱舞,能量充沛,瞬間點亮全場,讓氛圍提升。

這已是我在本屆藝穗節的第四十檔觀賞作品,越看越能感受到自己追尋的不只是理解劇情,而是那份意想不到的驚喜。《無生》讓我驚喜連連,《滑熹揭夜事》則展現出不同的敘事風格。兩部作品都讓我在觀演中體會到戲劇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無生》的燈光設計十分亮眼,值得一讚。

=> 以上 with ChatGPT, 無負面詞彙, 純推文

這次看了兩檔演出:《滑熹揭夜事》與《無生》。前者因為我沒看過《後宮甄嬛傳》,整體觀感非常無聊;後者則有三分之二讓我驚豔,另外三分之一則稍嫌乏味。

《滑熹揭夜事》對我這個完全沒看過《甄嬛傳》的人來說,就像是一部濃縮版。劇情大致是華貴妃如何掌控後宮家規,導致甄嬛流產,並揭露貴妃不孕的真相。全劇採用宮廷腔,聽來尖銳繞口,讓人覺得既不誇飾卻又很做作。我理解它在談霸凌,但總覺得話語過於繞彎,難以投入。如果觀眾原本熟悉《甄嬛傳》,或許能體會編導如何改編,但對我來說只是再次證明,為什麼我一直沒有興趣追這齣戲。至於文案提到的 LGBTQ 與集體即興創作,我感受到的只是「全男班」的自然演出,就像歌仔戲裡女扮男裝般,並不突兀。

相比之下,《無生》的劇情簡單到不行:一個信仰虔誠的家庭,祖母拜拜祈求孫子平安;孫子出國讀書後因寂寞與戀人同居,兩對伴侶各自有宗教寄託——女方在教堂禱告,男方由奶奶持續祭祀。劇情並沒有太多事件鋪陳,我上面描述的大概就是全部細節。然而,導演的調度與畫面感讓單調的內容變得好看。祖母三度許願,雖然重複卻透過走位避免了乏味;兩段熱舞更是令人眼睛一亮。明明都是簡單的事件,卻被導演處理得富有節奏感,讓我竟然看得津津有味。

這已是我在本屆藝穗節看的第四十檔演出,或許因為觀劇太多,開始產生「彈性疲乏」。我不再追求對每部演出的全面理解,而是期待能被驚艷到。《滑熹揭夜事》缺乏讓我投入的動力,《無生》則因畫面與安排激起了意料之外的興奮。前者令我疲乏,後者卻讓我保持高度興趣。

=> 以上 with ChatGPT

兩檔演出: [滑熹揭夜事], [無生]. 鑒於沒看過甄嬛傳, 前者對我而言, 非常的無聊. 後者, 有三分之二令我驚豔, 另外三分之一我覺得乏味.

[滑熹揭夜事], 就我這個沒看過[後宮甄嬛傳]的人而言, 這部演出對我而言像是[甄嬛傳]的濃縮版, 講述著, 華貴妃如何執掌後宮家規, 導致了甄嬛的流產, 並揭露貴妃不孕的真相. 宮廷腔真的聽起來很尖銳不舒服, 然後說話又給我很繞的感覺. 就清楚他要描述霸凌, 但就是得要繞來繞去, 幌來愰去, 既不誇飾但很做作. 如果有看過[後宮甄嬛傳]的人, 可能能知道, 編導進行了那些創作, 但對於沒看過的人(對, 我知道很罕見, 但我真的沒看過), 我只知道, 難怪我始終提不起勁去看[後宮甄嬛傳]. 至於文案中提的[LGBTQ]和[集體即興創作], 我是知道似乎整部都是男生飾演, 但, 我倒是覺得沒甚麼違和感, 就有點像是歌仔戲女扮男裝一樣, 滿自然的. 

[無生], 這部的劇情其實很簡單, 一個有信仰的家庭, 小孩出國念書, 祖母求神拜佛, 希望孫子平安. 小孩在外, 因為寂寞, 後來住進了夜店認識的愛人家裡. 兩對伴侶, 各自有各自的信仰, 女方每每上教堂禱告, 祈求一切順遂, 男方則由奶奶代表, 在家進行著祭祀. 最後, 男子因為沒錢所以要被趕出國, 他跟伴侶求救著. 似乎藏著一條線, 男主有被引入一場修練. 簡單說, 劇情單純到不行, 沒甚麼事件鋪陳, 我描述的, 大概就是劇情的全部細節. 不過, 我覺得導演導的很好看, 他把動線拉的很漂亮. 奶奶應該求神許願了三次, 而內容大概都很類似, 藉由走位, 我覺得不太容易膩. 兩段?!熱舞, 真的讓人眼前一亮. 我會覺得導演安排的畫面呈現, 滿出乎我意料之外. 他讓單調的事件, 我興致高昂地想要看下去. (雖然都是單調重複簡單的事件)

這應該是我在這次藝穗節, 看的第四十檔演出, 老實說, 我覺得我今天的不耐, 可能是來自於這點. 看太多, 真的看到彈性疲乏了. 與其說我追求, 對於演出的全知全能, 我更開始在找尋, 欣賞演出的驚艷. 所以, 我不喜歡[滑熹揭夜事], 我沒有耐心去理解故事的精彩. 我喜歡[無生], 因為畫面跟安排, 前者給我美感, 後者給我不可測的興奮感. 我很難理解, 這麼無聊的台詞, 然後事件又一直重複, 我竟然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題外話, 我覺得[無生]的燈, 打得很漂亮. 

【演出場次】2025/09/05(五)19:30

【演出時長】上半場45分鐘, 下半場55分鐘, 中場休息15分鐘.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臺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製作團隊】 

主辦單位|伊底帕斯的眼科醫生劇團

共同主辦|臺北市政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製作人|林于茹

執行製作|陳冠穎

票務行銷|黃皖群

舞臺監督|鍾承紘

燈光設計|呂紹玄

舞台設計|余詩涵

服裝設計|余詩涵

妝髮設計|廖毓茹

技術顧問|鄭孝先

劇照攝影|蔡昕諺

平面設計|黃晨育

《無生》

編劇暨導演|朱裕献

編舞暨共同執導|林于茹

排練助理|陳威霖、陳羿彤

演員|許雅婷、陳芯姸、張軒瑋、黄皖群、楊宸悉、蔡瑗珊、蔡季恩、鄭喬元(依姓氏筆畫排序)

《滑熹揭夜事》

導演|朱裕献

編劇|林盟桎

共同創作暨演員|何承恩、陳信愷、劉康祺、蕭竑熙(依姓氏筆畫排序)

排練助理|鄭安倢

服裝設計|劉康祺

戲劇顧問|劉唐成

[戲劇] $480_棚內人劇團_冥王星 Pluto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480_棚內人劇團_冥王星 Pluto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棚內人劇團《冥王星》

十五天內看了四十部作品,我逐漸發覺自己的狀態不佳,身心的疲憊讓感受力下降。這一場的觀看,對我而言就像在另一種境地裡展開。劇本早已熟悉,少了懸疑的驅動,反而更專注在演員的詮釋與導演的調度。

這次的處理方式,讓我自然與記憶中的舊版本相互對照,腦中浮現許多細節的比較,也因此多了一份回顧與整理的樂趣。

導演很常運用上舞台,讓小劇場裡的氛圍多了一層距離感。角色的豪邁、嬌羞,都透過這樣的空間設計顯現出來,使我以另一種角度重新體驗熟悉的故事。

在疲憊之中觀演,雖然敏銳度下降,卻也因此看見了另一種觀看的可能:當劇情早已掌握,剩下的就是細節、氛圍,以及不同演員的詮釋選擇。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承認自己看過多, 體力透支中

這部演出我看得有些吃力,但我懷疑原因不單在作品本身,而是來自我的「彈性疲乏」。這已經是我在本屆藝穗節看的第四十部演出,身心都累到了一個極限。

看完後,我第一個念頭是:這個劇本真的這麼單調嗎?或者,因為我早已熟悉劇情,以「全知視角」進入觀看,懸疑感自然消失。角色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的痛苦、最後的歸宿——一切早已知曉,少了未知的懸念,難免興致下降。

我也不自覺地把眼前演員與記憶中的 2017 年版本(林書函、吳靜依)比較。這組的表演選擇與當年的處理相似,相較之下,或許陳大展的鳳眼更有特質,但整體而言,我仍偏愛吳靜依的強勢詮釋。陳大展的演繹則顯得較為內斂,缺乏記憶點;可能是初看版本自帶新鮮感,加上時光濾鏡,讓舊印象更加鮮明。

另外,我覺得導演特別偏好把演員放在上舞台,讓我在小劇場中反而失去親密感。雖然能理解部分情境(例如躲到窗邊觀望),但頻繁的上舞台調度,讓我有一種「被隔開」的距離感。角色之間的豪邁或嬌羞,我看得出他們的嘗試,卻很難真正參與討論與情感。甚至懷疑自己中途打瞌睡。

我知道這齣戲在很多觀眾心中評價極高,第一次看時我也很驚豔。但或許是因為連日觀劇的疲憊,或是這個劇本本就不耐多刷。一旦地圖全開,懸疑就像故弄玄虛,角色詮釋也失去驚喜。於是,對身心俱疲的我來說,觀看過程自然難以再次產生期待感。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好難看, 不過, 我懷疑是我彈性疲乏的原因, 這應該是我這次藝穗節的第四十部演出, 我的身心應該累到了一個限度了.

看完後, 我第一個想法, 這個劇本有那麼無聊嗎? 或著說, 因為已知劇情, 全知全能視角一開, 對於這場演出, 就很難有興致. 畢竟懸疑感全無, 知道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的理由, 而他們之所以那麼蠢的原因, 她們受了那些苦楚, 這時候應該要表演些甚麼. 而最終, 他們又會何去何從. 當一切都知道, 這個本的無聊程度就到了頂峰.

而且, 我會自然地去比較, 眼前的這組演員, 跟我記憶中2017[林書函][吳靜依], 有甚麼不同.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我會覺得這組的表演選擇, 很像[林書函][吳靜依]. 相形之下, 可能[陳大展]的鳳眼, 勝於[林書函], 至於其他, 可能就是記憶是被美化的. 這組的女子, 有四分之一, 她的強勢我有接受到, 但我會覺得整體[吳靜依]勝出. 男子方面, 就有點大輸, 對我而言, 他的表演有點內斂, [林書函][游明嘉], 我會覺得演得比較有特色. (很容易有記憶點, 當然可能因為前者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本, 後者可能是因為膠原蛋白)

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總覺得這組的導演很喜歡用上舞台. 而明明, 在這樣小劇場空間裡, 應該是很能給觀眾親密感的感觸. 可是我總覺得, 我離表演者好遠. 躲到窗邊看有沒有人前來, 這我可以理解. 但為什麼, 很多行為, 都一定要在上舞台. 是因為這樣男生看起來比較嬌小嗎? 可是我就看不出來他女性化的容貌. 我知道女生有在盡量裝豪邁, 男生應該有在嘗試嬌羞. 可是我總感覺, 我沒能參與他們的討論. 我懷疑我應該有睡著.

是有看到, 有人的評價很好, 可以理解,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劇本, 印象第一次看的時候很驚豔. 但真的可能是因為我太累了, 畢竟在藝穗節的這十五天內, 這是我觀看的第四十部演出, 身體心理都有點到極限了. 但也有可能, 是因為這個劇本不耐多刷, 當你以全知者身分地圖全開後, 劇中的懸疑, 都成了故弄玄虛. 所有的腳色詮釋, 對(身心俱疲的)我而言, 只剩下一種解釋. 很難有驚喜跟期待感. 

我真的覺得, 舞台應用或許沒有問題, 但是因為我真的太累了, 實在很難對焦, 我很難集中注意力在上舞台奮力演出的兩人...... 對我而言, 他們真的太遠了. 遠的不見得是生理, 而是心理(畢竟我真的很累). 重複看了2017年, 吳子敬那版的劇照, 可能這兩版, 使用的舞台空間跟走位方式是類似的. 換裝都在上舞台, 動手也在上舞台. 

【演出場次】2025/09/05(五)17:4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173-21號&23號

【製作團隊】

✧ 編劇|陳弘洋

✧ 導演|吳卉綸

✧ 演員|陳大展、劉昀儒

✧ 導演助理|楊閔馨

✧ 表演指導|陳婕

✧ 製作人|蔡侑霖

✧ 執行製作|敖芷嘉、官能淨

✧ 舞台監督|吳卉綸

✧ 舞台設計|蕭均卉

✧ 小道具設計|蕭均卉

✧ 燈光設計|廖思嘉(昆娜)|一葩火 Ittohi

✧ 音效設計|吳卉綸

✧ 服化設計|曾楚堯

✧ 平面設計|賴星佑

[戲劇] $400_文藝工匠_死亡三部曲第一部曲-白牆 THE UTOPIA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400_文藝工匠_死亡三部曲第一部曲-白牆 THE UTOPIA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文藝工匠《白牆》死亡三部曲第一部曲

在三部曲裡,我最喜歡《白牆》。這部作品不像是寫出來的,而是親身體驗出來的。看完當下,我立刻想到要推薦給正在研究新住民子女議題的朋友。

演出內容簡單:四個人被困在房間裡,重複著固定行為,逐漸揭示新住民子女的處境——明明是台灣人,卻仍承受歧視與偏見。劇中呈現多種經歷:外籍學生以為來求學卻陷入加班;孩子被質疑媽媽是「被買來的」,因此背負異樣眼光;父母離異的小孩,用笑容掩飾被同學取笑的心酸。還有一段,四人化身仲介,像推銷商品般列出「優點」:會說中文、乖巧聽話、能加班甚至不要錢。冷靜的陳述,卻格外令人心痛。

這讓我想起郭宸瑋的《一個沒有神的地方》。前者談的是移工處境,而《白牆》則觸及新二代的共同感觸——明明是台灣人,卻仍在日常中承受差別對待。全劇氛圍逐層堆疊,帶出抑鬱卻真實的感受。劇末,角色們雖逐一離開,卻有人選擇留下,為這段共同經驗做見證。這份象徵,讓人深刻體會:新住民子女其實早已是台灣的一部分,卻時常被無形地區隔開來。

=> 以上 with ChatGPT, 無負面詞彙, 純推文

94

有人說,在這個三部曲裡,他最喜歡《白牆》,我也有同感。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不像是「寫」出來的,而是「親身體驗」出來的。看完的瞬間,我立刻想到要推薦給兩位正在研究新住民子女議題的朋友。

演出形式單純:四個人被困在房間裡,重複著固定行為,彷彿不由自主。隨著層層展開,觀眾逐漸意識到,這是一種對新住民子女處境的隱喻——雖然是台灣人,卻仍面對歧視、霸凌與偏見的期待。

劇情中呈現了幾種處境:一位外籍學生以為是來求學,卻陷入無止盡的加班;一位孩子被質疑媽媽是「被買來的」,因此承受異樣眼光;還有父母離異,用金錢打發小孩,小孩表面笑著回應同學的玩笑,內心卻在滴血。另有一段,四人化身仲介,像在推銷商品般列出各種「優點」:會說中文、能加班、甚至加班不要錢。冷靜的敘述,卻格外刺痛。

特別難忘的是,小孩談到對母親的排斥:她身上帶著香水或明星花露水的氣味,總想擁抱他,卻讓他感到窒息。他抱怨母親年過四、五十,只會塞錢給他,平日忙於工作無暇陪伴。那段文字讓人不自覺聯想到母親背後的辛苦與壓力,不論真實職業為何,都傳遞著深深的無力感。

這讓我想起郭宸瑋的《一個沒有神的地方》。前者關注的是移工的處境,而《白牆》則更像是在描繪新二代的共同感觸——明明是台灣人,卻在日常中不斷面對差別對待。劇末,角色們逐一離開,有人選擇留下,像是為這段屬於新二代的經驗留下見證。

整體來說,《白牆》極具美感。那種抑鬱的氛圍逐漸堆疊,讓人同理角色的遭遇,卻也感受到辯駁偏見的困難。或許這正是融入過程的一部分。如今,許多新住民子女已經完全看不出差異,甚至不少優秀演員,若不是主動提起,根本不會想到他們的身份背景。

=> 以上 with ChatGPT

某人說, 三部曲裡面, 他最喜歡[白牆], 我跟他同感. 我覺得, 這個劇本不是寫出來的, 而是親身體驗出來的. 看完的當下, 我瞬間想到要推薦給兩個人. 他們都滿認真在研究新住民子女的主題.

演出其實很單純, 四個人被困在房間裡, 只能做固定的行為, 不受自己所操控. 慢慢的, 觀眾能知道, 這有點在隱喻新住民子女. 雖然是台灣人, 但卻被歧視或霸凌或偏見期待. 

我很難具體的描述, 因為演出很順遂的一層層展開. 在被點醒的當下, 腦袋也在發想著相關的事件. 當然最有名的, 就是中配入籍年限. 新住民是另一個議題, 但是入籍台灣, 是否本來就該認真看待.

四個人的處境, 我應該只記得三個, 一個是外籍學生, 以為是來求學, 結果是上不完的加班, 打電話回家還得報信一切安好. 一個應該是被質疑人口販賣, 母親就是被買來的. 一個是父母離異, 用錢打發小孩, 小孩被同學們用出身開玩笑. 小孩笑笑地敷衍回答, 他的心中在淌血.

有一段, 四個人化身仲介, 就像挑選物品般, 每個人介紹著他能介紹的人的優點: 會點中文, 乖乖地, 能夠加班, 加班不要錢, 等等.

我不太會形容, 劇中呈現的那種美感, 很特別. 可是我有感受到那種抑鬱的感覺. 明明我也是台灣人, 為何我要被如此對待. 但想想日常生活, 似乎很能理解, 為什麼他們會被如此對待. 

劇中小孩有個很痛恨自己母親的橋段, 他說, 他討厭他媽媽身上擦著的香水(或是明星花露水), 他說, 她又喜歡擁抱他, 每每那時候, 那味道都令他作嘔. 談論著母親四五十歲, 只會塞錢給他, 其餘時候都忙於工作. 這樣的設定, 我會刻板印象的聯想, 是否母親的職業是色情產業, 否則是否該描述工作的單調或身體的痠痛.

看的時候, 我有想到[郭宸瑋_一個沒有神的地方], 這部的走向和那部截然不同. 他有點, 這屬於新住民心中的聖地(或是莫名被拘束的所在), 此處, 就是他們這些子女們的感同身受, 明明就是台灣人, 但在日常中, 就是被差別待遇著. 最終, 每個人陸續地離開, 但有人, 想要留在這裡, 為這些共同感受, 做個見證.

演出滿好看的, 抑鬱的感覺會慢慢地被喚起, 能同理這些腳色的遭遇, 但又有點難以解釋辯駁這些偏見或霸凌的存在. 只能說, 或許這是種逐漸融入的過程吧. 現在很多新住民子女, 真的已經分辨不出來了. 這兩三年看到了不少好演員, 但如果他們沒有主動提, 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新住民子女.

【演出場次】2025/09/05(五)14:20

【演出時長】4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製作團隊】

導演:簡宏勳

編劇:簡宏勳

音樂設計:龐紫廷

音效執行:龐紫廷

舞台設計:簡宏勳

燈光設計:詹詒婷

服裝設計:顏嘉萱

妝化造型設計:顏嘉萱

攝影:陳宥佑

行政統籌:楊珮筠

行銷宣傳:楊珮筠

導演不想做的事情都是:楊珮筠

演員:林詩筠、宋俊成、謝崇璞、林瀟河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隨筆] Lets

嚴格來說,那場演出並不差,注意力很難分散,觀眾能在其中細細品味。舞台設計極簡,巡演十分方便,最亮點莫過於百萬夜景的處理。演員的自在與鬆弛,也顯示了累積的實力與默契。若論觀感,他怎麼樣也都是中上偏上。

然而,我依然給出了極低評價。理由並非單純「不好看」,而是因為對於已有多年演出經驗的人,我期待更高。身為劇情派觀眾,我難以感受到主角的重量與悲傷,反而常被迫將注意力放在配角上。對我而言,主角是演出的核心,若無法清楚表現,便失去了共感的關鍵。

在我看來,藝穗節與公演是向外界展示作品的最佳時機。初學者能完成一檔演出便值得鼓勵,但對於成熟創作者,是否更應把握機會,讓作品成為邁向下一階的踏板?若以「新人新視野」的標準來衡量,這樣的作品我懷疑不會被收錄。

正因為期許,所以嚴苛。我一向不輕易推薦人或作品,能讓我放心推薦給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組合極少。也因此,對少數我認為值得信賴的創作者,我的標準嚴格到不行。這次的失望,正是來自那份期待。

=> with ChatGPT, 去掉明顯指向, 保留意思

 嚴格來說, lets不差, 注意力很難分散, 能在演出中品嚐箇中樂趣, 聽著聽著, 你能理解阿芳到底發生了甚麼. 尤其, 她的舞台設計極簡, 基本上要去那裏巡演, 應該都很方便. 最亮點應該是百萬夜景, 去外地使用投影機應該也能處理. 演員們的鬆或自在, 可以看的出來, 他們累積的實力.

但, 我依然給出了極差評. 昨天聽到某人再說, XX哥, 所以那部真的有那麼爛? 我想, 我得要做出說明.

我會給極差評, 是因為, 導演已經在學生保護傘下, 七八年了. 他的同期, 都已經在實驗劇場完售, 很多人也都在業界創盪. 那麼他呢?!

身為劇情派, 我很不滿意, 主角一點都不明顯, 我其實很難共感主角的悲傷, 而那是導演手法或是編劇情節導致. 他一直讓我分神去注意配角. 但主角才是演出不可或缺的一環, 她的休戚與共, 他的世事感概. 

當然, 這是許哲彬最大的壞習慣, 他不願意改劇本, 想讓劇作家說話. 可是, 如果這是劇作家的缺點呢?! 王嘉明, 你不覺得, 他常常腦一抽, 劇情就不知道飄那裏去了. 有些頑童作風, 可是趣味只有他能竊喜. 好的不學學壞的, 我滿不爽的. 

對我而言, 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 藝穗跟公演, 我覺得是外界(非親友團), 最容易看到你作品的時候. 是否該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展示自己. 當然初學者我放過, 對他們而言, 能夠完整把演出結束, 擁有演出經驗即可. 但是對於[成熟](演出經驗豐富的年長者), 是否, 該有起碼的要求.

或著是你想利用機會實驗(反正場地不用錢宣傳不用錢), 或著你想利用機會宣傳((反正場地不用錢還有統一宣傳), 總之, 做藝穗, 總該有個目的. 當然, 圓夢是一環. (我就是想要跟大家一起play)

講白話, 這樣的作品或許好看, 可是, 我不覺得他拿去新人新視野, 可以看. 都有這個機會了, 不趁機嘗試些東西, 不是很可惜嗎? 每個人都是耗掉了他的時間機會成本, 去做的.

當然, 如果是那種上班族, 為了圓一個戲劇夢, 那沒有話說. 你想做甚麼都可以, 這是你唯一的發聲機會(反正場地不用錢宣傳不用錢), 但是都身經百戰了, 你應該是想要用藝穗節這個機會, 讓自己能夠更上一層樓的阿.

因為期許, 所以嚴苛. 因為嚴苛, 所以, 我不能接受這樣的作品成果. 身為劇情派, 主角講不清楚, 我真的不行. 說句嚴格的, 以前, 或許看到這組人馬, 我會勇敢推薦, 因為我覺得她們肯定品質保證, 但接下來, 我會有點縮手. 

對我而言, 我敢勇於推薦的組合或是個人, 真的不多. 因為極少, 所以我對他們的標準, 也是嚴到不行. 有沒有人, 是你勇於推薦的, 他們推出任何作品, 你都敢跟朋友親友甚至陌生人推薦?!

[戲劇] $520_必需品劇團-楊世豐_秘密交換所-這樣的我你喜歡嗎? Secret Exchang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20_必需品劇團-楊世豐_秘密交換所-這樣的我你喜歡嗎? Secret Exchang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必需品劇團-楊世豐《秘密交換所-這樣的我你喜歡嗎?》

這場抽到的主題是「情人」,相比之前觀賞時,氛圍顯得溫柔許多。印象中多了一段晾衣服的橋段,雖然細節未必確定,但整體詮釋感覺柔和不少。

演員各自展現風格:何嘉恩拿茶壺,楊世豐用平底鍋,帶出不同質感。這次被安排在舞台右側觀賞,還看到邱忠裕在台邊焚香,主角吹熄後,他在櫃檯處舞動著,似乎在祈福。

其實對作品已經不太能再多說什麼,因為這次是隨心所欲地投入。首刷時想知道作品的一切,二刷就放鬆心情,單純享受當下。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二前半跟第三段跳過, 那跟戲無關.

這場演出的抽籤主題是「情人」。我不確定是因為這個主題,還是因為特別嘉賓,或單純因為已經看過一次,總覺得相比上一場,整體氛圍溫柔了許多。印象中多了一段晾衣服的情節,其他細節雖然感覺有所調整,但又說不出確切的不同,只能感受到尖銳度降低了。何嘉恩拿的是茶壺,楊世豐用的是平底鍋,各自展現不同的詮釋方式。我也從舞台左側換到右側觀賞,還看到了邱忠裕似乎在台邊做了一段焚香表演,主角吹熄後,他在櫃檯處舞動著,似乎在祈福。

會選擇二刷,多少也是因為歷史淵源:何嘉恩曾演出 2017 年的《吉米不難搞》,楊世豐則是 2021 年《家族排列》的一員。這次三個主題採抽籤形式,我想看看會帶來什麼變化,所以特地再進場一次。這一場感覺男主角更自在,內斂的情緒被釋放出來,不再是尖銳的綻放。當然,我不愛做筆記,這些感受只是憑印象隨手記下,未必準確。首演時或許會在意每個細節,但二刷就放鬆心情,單純享受過程。偶爾會覺得某些段落因應主題而變動,或因對手與氛圍的不同而顯得更溫柔,像是從針鋒相對,轉為感謝家人的陪伴。不過,若要我具體指出劇情差異,實在難以說清。

看著這場,不免想起過去在北藝戲劇系印象深刻的兩位學生:一位曾在黑特劇場留言「歡迎大家批評指教,他虛心承受」;另一位則公開表示,他希望把親友票優先留給真正想看戲的人,再來才是親友。這些小小的記憶,也隨著演出再度浮現。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場的抽到的主題是[情人], 我不確定是因為主題, 還是因為特別嘉賓, 又或著是因為已經看過, 總覺得, 這場跟上一場比起來, 溫柔很多. 印象應該是多了一段晾衣服?! 其他我不是很確定, 總覺得有改, 但又好像沒改, 但整體的尖銳度降低很多. 何嘉恩拿的是茶壺, 楊世豐使用的是平底鍋, 各有各自的詮釋方式. 從左舞台改坐到右舞台, 加看了一段邱忠裕?的焚香秀? 主角吹熄後, 我看他在櫃檯那裡, 舞動得很精采, 有點祈福的感覺.

怎麼說呢? 何嘉恩是2017的吉米不難搞, 楊世豐是2021的家族排列, 基於這樣的歷史淵源, 所以買了這幾張, 基於有三個主題會被抽籤, 想說看看會有那些改變, 所以二刷了這部演出. 我會覺得, 這場演出, 男主更自在了, 有點內斂的情緒被釋放, 而非是尖銳的綻放. 不過, 基於不愛做筆記, 我的意見不用太重視, 因為真的不見的正確. 看戲咩, 隨心所欲, 憑著感覺走就好. 首演會在乎每個細節, 二刷就放鬆心情, 享受當下. 是偶爾會覺得, 欸, 這裡好像因應主題而更動, 這裡好像是詮釋做出改變, 是否是因為對手或主題, 溫柔了很多, 從針鋒相對, 到感謝家人的陪伴?! 但真的要劇情那裏有所不同, 我又說不上來. 

當初北藝戲劇有兩個學生, 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在[黑特劇場]留言, [歡迎大家批評指教, 他虛心承受], 另一個則是公開發文: 他想把他的親友票優先給真的想看演出的人, 次選才是給親友. 看著這場演出, 總是不自覺的想起這件事情.

【演出場次】2025/09/04(四)21:00

【演出時長】5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魚目咖啡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8巷9號)

【製作團隊】

製作團隊|必需品劇團

藝術總監|曾志誠

製作人|羅廣倫

導演|邱忠裕

編劇、演出者|陳炫佑

演出者|楊世豐

音樂設計|吳子齊

主視覺拍攝、設計|游孟帆

視覺攝影|林家夯

影像攝影|鄭景文

[戲劇] $585_兩邊劇創所 Pair2space_Thank God, it’s Friday.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85_兩邊劇創所 Pair2space_Thank God, it’s Friday.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兩邊劇創所《Thank God, it’s Friday.》

原本以為是經典劇本,結果才發現,其實是今年一月看過讀劇的自創本。或許是因為劇作家雖然年輕,卻展現出一種厚度與靜謐,才讓我一度誤認。

這次觀賞時,我意外體會到不同角度的樂趣。從控台這一側能同時看到舞台與窗邊的身影,畫面特別完整,也因此讓故事氛圍更具張力。

劇中藉由日常聚會展開,逐步顯露人物之間的牽連與情感流動。看著舞台,我直覺聯想到契訶夫的作品,那種關於莊園、關於離開與停留的氣息隱約浮現,帶來熟悉卻又新鮮的感受。

演出裡也藏著時間的巧思:父親與女兒各自朝著不同方向,一個回望過往,一個追尋未來。這份對比,讓日常情境更添深意。

最後,友人說他最欣賞窗外的大樹,望出去時能感受到那份壯闊。這樣的細節,讓整場演出多了一層延伸與厚度。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無負面詞彙, 不暴雷

我原本以為這是經典劇本,結果才發現,其實是我今年一月看過讀劇的自創本。到現在我仍在想,為什麼會誤以為它是經典?或許是因為劇作家雖然年輕,卻給了我一種老靈魂的感覺。

先自首,我在觀演時睡了兩次,雖然加起來不到三分鐘。這次觀賞最大的感受是,最佳座位應該在控台這一側,因為能同時看到舞台和涂坐在窗邊的身影;若是其他方向的觀眾,應該就看不到這樣的全景。接著,也該談談為什麼我會誤認這是經典本。

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對故事架構有既視感。每週五房東會舉辦聚餐,並為亡妻留下座位與碗筷。這一天,新租客——一位畫家——來到屋裡。在聚餐過程中,逐漸能發現舊租客、那名經紀人,似乎知道房東女兒與畫家之間的過往;而房東女兒,也明顯被畫家所吸引。觀看時,我自然聯想到《凡尼亞舅舅》與《櫻桃園》——莊園僅剩,女子則到了想要離開的時節。

回頭翻看當初的心得,才想起劇作家提過:這是個「時間順行與逆行」的故事。父親的時間逆行,他始終懷念與妻子的往昔;女兒的時間則順行,她渴望走出去擁有一片天地。於是,父親透過聚會中的碗筷記憶過往,女兒則因好奇畫家而燃起離開的念頭。

友人看戲後說,他欣賞舞台窗外的那棵大樹,只有透過窗景,他才真正感受到劇中所描述落葉的大樹有多壯闊。反倒是劇組安排的「會移動的樹」設計,讓他覺得有些出戲,因為樹木的位置忽東忽西。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以為是經典本, 結果, 是我今年一月看過讀劇的自創本. 我到現在還在想, 為什麼我會以為是經典本, 明明劇作家就很年輕, 怎麼給我一種老靈魂的感覺.

先自首, 觀看的時候, 我睡了兩次, 雖然說總長應該沒有超過三分鐘. 看的時候, 首先我覺得, 最好的觀眾席, 是控台這邊的, 因為我們不僅可以看場上, 更可以看到涂在窗邊坐著. 如果是其他方向的觀眾, 應該是看不到這樣的全景. 其次, 就該談談, 為什麼我這次會覺得這是個經典本了.

最簡單的, 我有印象故事會發生什麼, 每週五, 房東都會在進行聚餐, 過程中, 他會為他老婆, 留下一個位置, 備上碗筷. 而這日, 新租客來了, 他是名畫家. 在這次的聚餐裡, 我們可以慢慢發掘, 舊租客, 那名經紀人, 似乎知曉, 新租客跟房東女兒的過往. 而房東女兒, 似乎被這名新租客, 所吸引著. 我很直覺地會在觀看的時候, 想到凡尼亞舅舅跟櫻桃園. 僅剩下這片莊園, 對於女子, 到了想要離開的時節.

回頭看當初的心得, 原來我還有記下劇作家的說法, 這是個時間順行逆行的故事, 父親的時間是逆行的, 他始終懷念當初他跟他老婆的過往. 女兒的時間是順行的, 她想要出去擁有一片天. 所以前者藉由聚會的碗筷, 始終記憶著過往的點點滴滴. 女兒則好奇著畫家的一切, 想要能夠走出去.

友人說, 他欣賞外面的那棵大樹, 當望著窗戶看出去, 他才能理解, 劇中描述落葉的樹有多大. 反而劇組設計的機關, 讓他有點困擾, 原來樹木是會移動的, 忽東忽西.

【演出場次】2025/09/04(四)18:3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臺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製作團隊】 

製作團隊|兩邊劇創所

編劇        |陳宥瑄

導演        |陳盈盈

演員        |王俐方、李思婕、周世翔、涂令緯

戲劇構作|林濟生

舞台設計|陳姿蓉

舞台技術|傅敏熏

燈光設計|李侑芯

燈光技術|楊佳偉、魏睿辰

服裝設計|許慈惠

音樂設計|黃凱雯

平面設計|李恆

舞台監督|阮蕾

執行製作|任倪均

[戲劇] $340_誇送製作_公主upgrading,請稍後 Princess upgrading.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40_誇送製作_公主upgrading,請稍後 Princess upgrading.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誇送製作《公主upgrading,請稍後》

我佩服她們的勇氣,能將這部作品搬上舞台,一定經歷了不少挑戰與掙扎。整體氛圍帶著強烈的青春氣息,有些設計雖然簡單卻真誠,能感受到她們想要用盡全力去完成的心意。

看著演員們一本正經地投入其中,反而讓人升起敬佩之情。表演的初心,不就是「有想說的事,藉由舞台抒發出來」嗎?這份誠懇貫穿全場。特別是那些怪物的設定,隱約能看見創作者的巧思與隱喻,也讓人好奇她們想傳達的訊息。

能夠順利演出到謝幕,本身就是一份值得鼓勵的成就。或許未來若能多看看其他作品、吸收更多經驗,她們的能量一定能開展得更完整。這份熱情,是成長最好的開始。

=> 以上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 建議他們多看別人的作品, 這作品真的...... 基礎很不扎實

我佩服她們的勇敢, 這部能夠演出, 應該經過了不少掙扎吧.

劇情非常的中二, 效果非常的陽春, 有種想要拚盡全力, 但好像也只端得出這樣的菜色.

我很想吐槽, 可是看著她們一本正經地演出, 我實在只能佩服. (此處無貶意)

表演的基本概念, 你有想說的事情, 藉由表演抒發出來.

感覺, 這部演出, 就在這個初心裡打轉, 設計的那些怪物們, 應該是暗含了劇作家的巧思.

恩, 能夠順利演出到謝幕, 我想, 對於這組的表演者而言, 應該就很值得鼓勵吧.

有的時候, 去看看別人的演出, 真的應該對他們會有所幫助. 我會覺得這組表導的基礎很不扎實.

【演出場次】2025/09/04(四)16:00

【演出時長】4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B展間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製作團隊】

統籌/燈光設計:林劭容

演職人員:戴蕎羚,楊欣樺,余翊慈,馮汶旭,胡晏宸,梁以專,王麒興阝,曾國雄,王李全

舞台監督:林永健

音效設計/執行:汪義哲

技術執行:劉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