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隨筆] 卡關

這次藝穗看了五十部,卻意外沒有留下太深印象。每天寫滿心得、隔天又馬上開始下一輪,重複性讓腦袋很快清空。到最後一天甚至只剩下「終於結束了」的感覺。回頭檢視,排程並不理想,我幾乎只看熟悉的團隊,卻錯過不少外地或新人或老朋友的作品,這讓我不太滿意。

書寫上的實驗倒是有趣。我原本就打算只寫好話,後來因看了黎的彩排,更確定了這個方向。只是也感慨,願意長時間書寫藝穗的人越來越少。我的同溫層大多去看國際大作或台灣劇團的主線製作,真正關注藝穗的少之又少。雖然官方評審與志工有投入,但好像沒有到我的同溫層。

在傳播上,我的策略是三種版本並陳:直言版、修飾版、純推文版。Thread 流量普遍高於粉絲頁,兩週近 3.9 萬瀏覽,而粉專大約 1.5 萬。個別文章差距更明顯:清單文因時機早,達 2700;「高二生參加藝穗」2200;「演出不差」1500。看得出來,大家仍偏好清單與直白觀察。

=> 以上with ChatGPT, 四百字內, 使通順, 給我些想法, 我卡關中.... (我想try... 我自己不知道要怎麼寫的時候, 能否有些參考依據)

 藝穗回顧.

卡關中.

雖然看了五十部, 但, 真要說印象, 好像沒有.

我猜是因為我寫太多字了.

當天把所有都記了下來, 書寫出來. 然後放空.

等著隔天的開始, 重複性的機械式動作, 導致, 我腦袋清空的很快.

最後一天, 真的有.... 我終於要結束了的港覺.

首先, 我不滿意這樣的排程, 把最熟的跟最不熟的都放棄.

我排得, 幾乎都是這二到四年熟悉的人.

我不喜歡這樣, 就像寶哥說的, 不能因為是朋友就隨便.

我也不喜歡, 我新人看太少了. 台中上來的, 台南上來的... 我幾乎都放棄.

難的久違, 真的應該幫他們好好書寫.

不過, 這次的實驗很有意思. 當然, 本來就有打算只寫好話, 但是黎的約看彩排, 讓我確定這個方針.

有點是再感概, 書寫藝穗的人越來越少了. (我不指官方, 我寫到快瘋了, 根本沒空去看官方網站上的評論).

我說的是, 我的同溫層, 繼續去看那些國外大作, 有人跑韓國看戲?! 有人看台灣劇團, 有人看國外劇團.

這次還好[英雄製造]? 有稍稍破圈. 否則前幾年更慘, 幾乎每個人都給我跑台中去看某部大作.

沒有好壞, 只是, 當連[報喜不報憂]的人, 都不在書寫藝穗, 這樣的底層, 還是得有人去彌補.

(再次聲明, 我還沒去看藝穗官網, 搞不好那些是蓬勃的, 畢竟, 評審聽說有二十來個, 真的每部節目都有排一個評審, 這次評論的獎品不錯? 聽到不少志工都說他們有去寫, 又或著說, 開始在猶豫自己的風格. 粗略看過去, 看個十部多的大有人在)

當然, 我是很機車的, 我就是三個版本並陳, 直言(壞話)版. 修飾通順版, 純推文版. 在thread上, 我放的是最後者, 粉絲頁裡, 我放的是三者並陳.

總結篇, 我就是要開始說我的觀察報告. thread可能傳播比較快, 兩百到五百的瀏覽數, 粉絲頁五十到五百差不多. (基本上, 就是看本來知道的人有幾多. thread破圈率比較高)

但就瀏覽數, thread, 兩周內3.9萬, 每天幾乎都是兩千. 粉絲頁瀏覽數一萬五, 每天五百到一千五. 講白話, 早期或許新鮮, 粉絲頁有飆上去. 但後期, 就平平了. 應該說, 還是要靠好話, 人們比較願意點讚, 進行分享. 如果有壞話的話, 幾乎人們都是看了後, 沒說甚麼. 傳播率自然不高.

每篇瀏覽, thread約莫五百, 粉絲頁, 一百到兩百基礎, 三百到四百偶爾. 天堂整形, 因為有人分享, 所以飆到了一千四

人們還是喜歡看壞話, 所以, 演出不差那篇, 堪比月結, 瀏覽數一千五. 高二生參加藝穗, 兩千二. 我的藝穗list, 兩千七, 我猜是因為我發的很早, 導致關鍵字很容易被推播, 而且她有參考價值. 畢竟, 我算是很早就把我的清單PO出去的人.

..... 想寫的東西, 大概就這三點吧. 不過, 評比我還在卡關...... [菸] 我真的覺得, 是每天都太拚了, 導致, 現在腦袋很放空... 非常放空.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週期待] 2025-W37|0908–0914

 📅 週期待|2025-W37|09/08–09/14


🎟️ 本週預定
🏠 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
🩸 故事工場《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 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FAMILY TRIANGLE》


🌀 衝檔想看
🚦 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

🧭 觀演預判

經歷了長達十五天、共看五十場的藝穗節,本週只排三檔,算是讓自己稍微喘口氣。

這次有姚坤君的《八月,在我家》,演出時間長達三小時,心裡難免覺得有點可怕,但依然期待。

另一個重點是終於能再看到和合的作品,以往台北藝術節總和藝穗節撞期,常常只能放棄,這次剛好能補上,想到從他們在剝皮寮時期就一路看過來,特別感慨。

而《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我記得一開始好像在名單裡看到名台大戲劇系的學生,讓我一度很期待,不過後來確認沒有,就只好抱著隨緣心情去看了。

連著看這麼多戲,體力已經有點耗盡,這週的心情很隨意放空。

📦 購票紀錄
🎫 互動參與式劇場《無中生有料理站》
🎫 盜火劇團《出發!REMAKE戰隊!》北投小戲節
🎫 北藝戲劇《萬物生長》關渡藝術節
🎫 極致藝術《快弟的三個包裹》
🎫 若女子劇團《水水日常》


=> 以上 with ChatGPT, 縮到五百字內!

📅 週期待|2025-W37|0908–0914

🎟️ 本週預定

🏠 綠光劇團《八月,在我家》

🩸 故事工場《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 洪千涵X洪唯堯X曾睿琁《FAMILY TRIANGLE》


🌀 衝檔想看

🚦 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


🧭 觀演預判

經歷了漫長十五天的藝穗節, 本週只排了三檔演出. 姚坤君的八月, 洪千涵的三生萬物, ...... 還有印象中本來有看到名單裡有個台大戲劇系學生的林投姐.

那部比較好看? 這真是困惑的問題, 我現在好累歐, 十五天看了五十一部演出...... 我整個在放空中.

八月長達三個小時, 有點可怕. 我終於又可以看和合的演出, 基於台北藝術節過往都跟台北藝穗節衝堂, 我始終只能放棄前者, 和合, 我真的算是從剝皮寮時期看到現在的阿...... 如果朱同學還在名單裡, 那我很期待, 應該是他第一次在外售票演出, 可惜名單裡沒有, 那就... 各安天命吧. 我真的很不懂怎麼欣賞舞作.


📦 購票紀錄

🎫德國原創×台灣新製 互動參與式劇場《無中生有料理站》

🎫盜火劇團華文LAB劇本市集—出發!REMAKE戰隊!2025北投小戲節

🎫北藝戲劇學院秋季公演《萬物生長》2025關渡藝術節

🎫極致藝術《快弟的三個包裹》

🎫若女子劇團《水水日常》


[戲劇] $1000_小嶼造夢所_呼叫太空急救中心 Bouvetøya Prod. Love From A Distanc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1000_小嶼造夢所_呼叫太空急救中心 Bouvetøya Prod. Love From A Distanc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小嶼造夢所《呼叫太空急救中心》

有些片段我看得格外清醒,另一些段落則像夢境般漂浮。或許,正因為前者是真實的記憶,而後者則是女子腦海裡的幻想。

故事從兩名研究人員展開,他們調出 2025 年的行車紀錄器,試圖查證「愛情」。畫面裡,一對男女相遇,女子請男子載她南下。之後,場景忽然轉向太空站:女子是實習組員,熱衷拍攝紀念影像;男子過於認真,只想快點返航;另一名女組員則在兩者之間協調。

隨著發展,太空船奔向遠方,舞台上忽然多了音樂演出,情境變得既陌生又動人。看著這些,我直覺想到:或許這是一場意外後的昏迷,女子在腦中虛構了太空場景,以寄託她的夢想;而現實中,那位深愛的人仍努力呼喚她。

雖然這樣的推論未必符合劇情,但我很喜歡這個想像。它能解釋為什麼對我而言某些段落如此清晰,而另一些則像夢境般迷離,彷彿真實與幻想在舞台上交錯。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能不能不要提到[董以安]的名字

董以安的段落,我看得精神百倍;但太空的部分,卻越看越想睡。我開始懷疑,是否因為只有董以安的片段是真實,其餘都只是存在於女子腦中的幻想。

故事一開始是兩個研究人員,他們調出 2025 年的行車紀錄器,想查證所謂的「愛情」。(老實說,那個名稱挺莫名的,我看不出跟內容有什麼關聯。)行車紀錄器裡,大致就是一對男女偷情,沒有車震,頂多親吻,女子還要求男子載她南下。

接著畫面一轉,來到太空站。女子是其中一名實習組員,話很多,想在太空中拍紀念影片;男子則過於認真,只想趕快回家;另一名女組員比較負責,充當兩人之間的協調者。

故事推進得頗為突兀:太空船莫名奔向遠方,董以安突然出現彈吉他;認真男子莫名衝出太空船,又把董以安拉進來;接著大家莫名說「失去的動力回復了」──看到這裡,我真的開始回憶不能。

有人說讀劇版比較好看。我邊看邊想,如果把董以安換成李佳勳,或許也挺適合。我直覺認為,這像是一場車禍:董以安的部分是真實存在於女子記憶裡的片段,而兩名太空組員的故事,則是女子在昏迷中虛構的。她夢想在太空留下紀錄影片,於是腦中浮現這樣的場景;而她深愛的人,則在現實中努力呼喚她。

只是這個推論,因為前段的行車紀錄器橋段,顯得難以成立。但我還是喜歡這個想像。至少它能解釋,為什麼董以安的部分我能清楚理解,而太空船的部分卻讓我陷入少女心噴射般的混亂──於是腦袋就開始打結了。

=> 以上 with ChatGPT

董以安的部分, 我看的精神百倍. 但是太空的部分, 我越看越想睡覺. 我在想, 是否因為, 只有董以安的部分是真實, 其餘則是存在於女子腦袋裡的空間.

故事起始於兩個研究人員, 他們擷取了2025?的行車紀錄器, 想要查證所謂的愛情. (基本上那名稱很莫名其妙, 我不覺得有關連性) 行車紀錄器, 大抵就是男子跟女子偷情, 車震沒有, 頂多親吻, 女子要求男子載她去南部?! 

接著畫面轉回到了太空站? 女子是組員之一, 而且算是實習組員, 廢話一堆, 想要在太空中拍攝紀念影片. 認真過頭男子只想趕快回家, 負責女子則算是兩者的協調, 安撫天真跟認真的組員們.

莫名, 太空船奔向遠方, 莫名, 董以安出現彈吉他, 莫名, 認真過頭男子衝出太空船, 莫名, 認真過頭男子把董以安抓進了這個空間. 莫名, 他們開始說失去的動力回復了. 莫名, 我真的回憶不能了.

聽說有人說, 讀劇版比較好看. 看的時候, 我在想, 董以安換成李佳勳, 似乎也不錯. 我會直覺覺得, 這很像是男女出了車禍, 而董以安的部分, 都是真實發生在女生的記憶裡的事蹟. 但是, 兩名組員的事蹟, 則是女子虛構的. 

在昏迷中, 她想到自己夢想在太空中, 因而要記錄下影片給自己深愛的人, 而後, 那個人從外界, 不斷的想要把她喚醒. 不過, 這個推論, 因為有第一段, 所以完全不成立. 但我滿喜歡這個猜測的, 那才能解釋, 為什麼, 董以安的部分我很清醒, 因為那還在我的邏輯理解內, 太空船的部分, 有點少女心噴射, 那是我腦袋開始打結的起源.

【演出場次】2025/09/07(日)19:30

【演出時長】7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思劇場

【製作團隊】 

製作人|李昀芷

編劇暨行銷宣傳|陳姿卉

導演|黃鼎宸

助理導演|羅羽媗

演員|王帟澄、許綾庭、董以安、賴聖涵

舞台設計|黃秋燕

燈光設計|呂沅澤

聲音設計|林子傑

服妝髮設計|何怡萱

平面設計|魏芷榆

舞台技術|洪偉凱

執行製作|胡瑄妤

舞台監督|陸怡安

劇照拍攝|Deb


[劇場] $450_三日淡然藝術工作室_過|去 我在鐵軌上等你 Past | I Waited for You on the Tracks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450_三日淡然藝術工作室_過|去 我在鐵軌上等你 Past | I Waited for You on the Tracks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三日淡然藝術工作室《過|去 我在鐵軌上等你》

這場舞蹈演出我其實看不太懂,但也正因如此,更覺得值得嘗試。舞蹈一直是表演藝術的重要一環,或許哪一天,就能在不知不覺間看出箇中樂趣。這次會選擇觀賞,一方面是時間點剛好,前後都有緩衝;另一方面,既然是藝穗節,有機會就讓自己多接觸。

演出大致從車廂兩側展開,舞者逐步聚集到中央,最後收於右側。過程中,他們運用雨傘與紙捲,先是延伸,最後纏繞在一起,有如蜘蛛絲般的牽連,也像緣分的結織。

這場演出特別開放拍照錄影,看著觀眾們專注捕捉畫面,本身也是有趣的風景。有人靠著可翻轉螢幕,不斷按下快門,拍出不同角度的瞬間。

對我而言,這一場就是在節車廂裡,與舞動的表演者、專注的觀眾們,共度的一段時光。看懂與否不是重點,單純放鬆、隨心感受氛圍,就是最好的收穫。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這部我看不太懂。基本上,對於舞蹈,我本來就預期會看不懂,對無語言的肢體表演確實有理解上的困難。之所以挑這一場,主要是時間點很剛好,前後都有緩衝;再來就是,既然是藝穗節,既然有空,那就排進去吧。

我其實一直很想看懂舞蹈,畢竟那真的是表演藝術的一大類。有些東西,看著看著,或許有一天就能看出箇中樂趣。喜歡與否當然很個人,但還是得看了才知道。

這場大致是從車廂的兩側開始,舞者逐漸聚集到中央,最後在右側收尾。過程中,他們用到雨傘和紙捲道具,先是延伸(或許象徵路線),最後則糾結在一起,有點像蜘蛛絲,也像緣分的牽引。

此外,這場演出開放拍照錄影。我看著觀眾們專注攝錄,那個風景本身對我而言就挺有趣。可翻轉螢幕真的很方便,有人快門連連,就靠著螢幕翻轉來捕捉不同角度的畫面。

因為高強度觀演而身心疲憊,所以這一場我更隨心所欲,只是單純感受氛圍、放鬆心情。看懂與否不是重點,而是享受在這節車廂裡,和舞動的表演者、還有忙著攝錄的觀眾們,共度的這段時光。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看不懂. 基本上, 對於[舞蹈], 我本來就預計看不懂, 我對無語言姿體, 真的很有理解上的困難. 挑選這部, 首先是她的時間點很好, 前後都有緩衝. 其次, 就是, 既然是藝穗節, 既然有空, 那就排吧.

我本來就很想看懂舞蹈, 畢竟那真的是表演藝術的一大類別. 有的東西, 看著看著, 或者某天就能看出箇中樂趣. 喜歡與否很個人, 但就是看了才知道.

這場, 大抵從車廂的兩邊開始, 逐漸聚集在中央, 最後結尾於右側. 這之中, 舞者們有使用雨傘跟紙捲, 先是延伸(或許意指路線), 最終是糾結, (有點像是蜘蛛絲, 或是緣結)

此外, 這場開放拍照錄影, 看著觀眾們集中精神攝錄, 那風景, 對我而言, 還滿有趣的. 可翻轉螢幕真的很方便, 看到有人快門連連, 就靠著可翻轉螢幕, 讓他可以拍攝很不一樣的角度.

身心俱疲(因為高強度看演出), 這場, 我持續隨心所欲, 感受氛圍, 放鬆心情, 看懂與否, 不是重點. 就是單純享受著, 在這節車廂裡, 跟舞動的表演者, 還有攝錄的觀眾們, 共處的時間.

【演出場次】2025/09/07(日)17:40

【演出時長】3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新北投車站 車廂區域 (臺北市北投區七星街1號)

【製作團隊】

導演 | 郭芷綺

表演者 | 賴茉凡 甯

聲音演出 | 陳香夷

平面攝影 | 陳里昂

燈光顧問 | 吳政儒

AR設計 | 蔡尚騰

前台 | 王永君、郭力綺

[戲劇] $500_了了劇團_老鼠、卡車與鋼琴 The mouse, the Truck, and the Piano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00_了了劇團_老鼠、卡車與鋼琴 The mouse, the Truck, and the Piano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了了劇團《老鼠、卡車與鋼琴》

這齣作品的角色設計頗具張力,兩姐妹的互動讓人思考不已。表面上似乎是姐姐困在家中,妹妹努力想將她拉出來,但在舞台呈現中,卻隱約顯示出妹妹的情緒更為複雜。隨著劇情推進,卡車與小老鼠的登場、最後的鋼琴聲,反而營造出一種天馬行空的氛圍,也讓故事多了一份奇幻趣味。老鼠的片段尤其討喜,為全劇增添了輕快的一筆。

在姐妹的對話裡,提到母親的遺物──假髮、刮鬍刀、梳子與皮包──這些細節引發了更多聯想。對我來說,這或許象徵著角色各自面對過往的不同方式:有人透過保留來獲得安定,有人則試圖放下才能前行。這份差異,也正好映照出兩人之間的張力。

劇中還有一些家庭氛圍的描繪,點出親情的複雜與難以言說。導演運用黑布條創造卡車效果,在舊峸劇場的空間中展現了別具巧思的調度。整體而言,這場演出帶給我的最大印象,是在現實與幻想之間交錯的層次。特別是當小老鼠出現時,那份童趣與自由,讓觀眾能拋開邏輯,單純沉浸在舞台營造的奇異世界裡。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這齣劇本有些問題。我覺得劇作家沒有完全掌握住她筆下的人物,特別是兩姐妹的性格,常常彼此衝突,甚至有種自我打架的感覺。

我猜她原本的意圖,是想表現姐姐因為母親的離世始終走不出來、困在家中,而妹妹則努力想把她拉出來。可是在舞台上呈現出來的,卻是另一種狀態:妹妹的情緒似乎更為失衡,甚至還付諸行動。接著才出現開著卡車的老鼠,以及最後那一段突如其來的鋼琴演奏。說真的,劇情一旦開始崩壞,反而意外變得好看──因為那隻老鼠實在太可愛,天馬行空的跳躍邏輯,反而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或許在劇作家的設計裡,這些都是妹妹腦中的幻想,所以才會合理。

不過,最讓我感到困惑的,還是姐妹在房間裡的對話。妹妹似乎急著把姐姐拉出來,所以嫌棄姐姐留著母親的物品。假髮和刮鬍刀我還能理解,畢竟那是個人生理用品。但為什麼連梳子、皮包也不能留?一般人留下亡者的物品作紀念,本來很正常吧?聽到「假髮」時,我甚至直覺想到母親是不是因癌症而過世。相較之下,姐姐的反應反而顯得理智,而妹妹的態度卻有些輕率,像是用這種方式來說服自己,才有勇氣面對現實。這段卻被處理得有些突兀,甚至帶著一種不該有的嘲諷感。

劇中似乎還想觸碰父親的家暴與童年陰影,但點到為止,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尤其是開頭妹妹進到姐姐的房間,之後父親竟然也走了進來──那是客廳還是臥室?姐姐又為何要上樓拿父親的換洗衣物?難免讓人想歪,是否劇作家本來是想要暗示某種隱晦的家庭創傷?

總結來說,我最喜歡的反而是劇情崩壞後的部分。那隻小老鼠出場時真的很可愛,讓我能拋開邏輯,單純享受那些天馬行空、甚至有點莫名其妙的片段。只是,整體來看,角色的設定與呈現並未完全對上,導演其實蠻辛苦的。姐姐顯得比妹妹更冷靜理智,反而是想逃離的妹妹顯得衝動又混亂。當然,這些矛盾或許能找到各種解釋──我甚至可以替劇作家想出十幾個版本──但至少在演出當下,我並沒有從作品裡得到一個清楚的答案。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劇本有問題. 我覺得劇作家, 操控不了她筆下的腳色, 姊妹的個性, 自相打架.

我猜, 劇作家的本意, 是姊姊走不出來, 始終待在家哩, 而妹妹試圖開導她, 但實際上, 妹妹的狀況比姐姐嚴重, 她甚至有去行動. 而後, 才有開著卡車的老鼠, 還有最後的一曲鋼琴.

說真的, 我覺得劇情崩了之後, 故事反而比較好看, 我是說, 老鼠真的好可愛. 在那段, 我可以專心地欣賞天馬行空的情節跟莫名其妙的邏輯, 我猜反正在妹妹的想像空間裡, 發生甚麼都是合理的.

來談談, 劇中, 我看到最頭痛的部分吧. 姊妹在房間裡的對談. 感覺, 妹妹一直想把姊姊拉出來, 所以她嫌棄姊姊把媽媽的東西留著, 假髮刮鬍刀, 或許還在我能理解的範圍, 可是梳子跟皮包, 我理解不能. 一般人, 為了紀念, 繼續使用亡者的東西, 是很正常的吧. 

聽到假髮, 我瞬間的想法是母親是否死於癌症, 因為落髮, 所以需要使用假髮, 劇中姊姊的猜測, 我覺得, 有點輕佻, 她不需要隱瞞自己的枕邊人, 她要瞞的, 是你們這兩個, 或著說, 她想要藉由這樣子, 讓她確信自己現在可用正常狀態去面對一切. (這真的很不該是被訕笑的點)

感覺, 劇情似乎有想要提到, 父親的家暴小孩?! 但我不太確定. 導演對於這個家的想像, 有點麻煩. 開頭, 妹妹到姊姊的房間?! 後續, 父親進到這個房間?! (所以其實是在客廳?!) 接著姊姊上樓去拿父親換洗的褲子?! 所以?! 有人會在進門直接脫褲子?! 而不是在房間內脫?! (我知道這受限於空間, 可是我不能理解, 此處讓父女獨處的理由, 他們後續, 好像也沒有做出些甚麼, 是想要影射家暴嗎? 總之, 好像就是看到妹妹逃開了?!)

提到空間, 就順便提, 我還滿喜歡使用黑布條的手法, 不過我本來以為會是告別式, 結果是想要做出卡車的效果. 但能在[舊峸劇場]這個空間裡, 進行這樣的換景, 說真的很值得給讚. 這應該是我首見在舊峸劇場使用過的手法吧.

總結: 我覺得老鼠很可愛, 劇作家控制不了她所設計的腳色, 導演辛苦了. 劇作家設計的腳色, 有點沒有達成效果, 而且我總覺得她們前後矛盾著. 逃家的比較沒想清楚很情緒化, 待在家的反而很理智. 當然一切都可以有解釋, (我可以幫她想個十來個), 但是, 就演出中, 我並沒有被告知為什麼.

【演出場次】2025/09/07(日)15:50

【演出時長】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舊峸劇場 (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102巷34號)

【製作團隊】 

導演 | 王鈞

製作人 、編劇 | 陳威愷

執行製作 | Tiffany、王鈞

製作顧問 | 孫翔

副導演 | 林昱嫻

排練助理 | 陳信佑、鄭伃宸

舞臺監督 | Tiffany

舞臺設計 | 黃媺琇

燈光設計 | 葉璇

服化設計 | 吳珮辰

音效設計 | 陳星宇

平面設計 | 陳紅聿

行銷宣傳 | 伍彧慧

劇照拍攝 | 余庭甄

特別感謝 | 徐嘉潞 (Lucy)

演員 | 卓宛萱、周郁欣、陳威愷、黃昕禾 (名字依姓氏筆畫排列)

共同主辦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演出單位 | 了了劇團

[戲劇] $510_泥泥制造所 The Muddy Studio_告白 Last Song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510_泥泥制造所 The Muddy Studio_告白 Last Song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泥泥制造所《告白》

這是一個溫柔而動人的小品。故事以雙線展開,一邊是男子在妻子離世後的生活日常,一邊是妻子生前所留下的安排,兩條線緩緩交織,帶出一種淡而真切的情感力量。

這次我選擇專注在聲音的流動。演員的詮釋極具層次,既有日常談話的平實,也有情感傾訴的深刻。簡單的一句對話或一個動作,都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重量。舞台氛圍並不喧嘩,而是以一種輕柔卻堅定的節奏,讓觀眾安靜跟隨。

全劇帶來的不是激昂的高峰,而是一份靜靜流淌的陪伴感。即使談的是離別,卻有種安定的暖意,彷彿提醒我們:面對失落時,仍能找到前行的力量。那是一種寂寞中仍能溫暖前行的堅持,也是一份對生命的柔軟理解。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小品。故事採雙線進行:一方面是男子在妻子過世後、即將滿一週年的日常,另一方面則是妻子生前已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希望在最後一年裡,逐一向生命中重要的人事告別並安排妥當。最後,劇情收在丈夫收到妻子生前交代「隔一段時間後才能送達」的禮物,成為最動人的收束。

因為我晚到,只能坐在最後面,視線被遮擋,只能透過縫隙「求生存」。雖說座位間距不算緊湊,還是能清楚看見舞台,但視角只限單邊。當場上兩人同時對話時,我只能選擇其中一方觀看——這或許才是劇場的「正常狀態」。因此這場演出,我的注意力反而更集中在聲音上。

周聖博一人分飾兩角:其一是妻子的父親,他展現出丈夫仍每週探訪岳家的日常,也溫柔勸說女婿多為自己著想,而男子則直言「這樣我才自在」。兩人聊著甜食,也順勢提到阿姨;另一個角色則是生前告別式的承辦員,妻子以堅定卻溫柔的口吻,說明她想要的儀式安排。王昭璿則以兩人共同好友的身分短暫現身。聊天時,男子雖愛喝水,卻依舊準備妻子最愛的可樂。妻子的父親將自己栽種的桔梗花盆栽送給他——那也是妻子在告別式中送給每位參與者的一朵花。男子說,桔梗花的花語是「永恆的愛」。好友則提到,在妻子告別式上,男子始終不願上前唱歌給她聽;直到劇末,男子似乎終於開口唱歌(這點我不太確定,但印象裡應該有)。

整齣戲的氛圍淡淡的,不追求高深或複雜,卻讓人願意靜心傾聽。風格溫暖,像是在寂寞裡仍然堅定地往前走。即使冷風徐徐,心裡仍有一股支撐,不感到孤單。

雖然我詳細描述了兩個配角的戲份,但故事的核心真的是夫妻之間的互動。妻子除了和丈夫對話,還與業務員有交流。這些互動才是推動故事的主軸——既能讓觀眾感受到失去所愛的苦楚,也呈現出「一切彷彿早已安排好」的感覺。

生前告別式的概念相當動人。逝者自己決定如何告別,而不是留給活著的人去揣測。許多安排看似機械,但若是本人親自下決定,就少了許多爭議。畢竟,不管再怎麼親近,終究只有自己最清楚想要的是什麼。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是個很不錯的小品. 故事兩線發展, 男子喪妻, 即將對年, 講述著他日常的點點滴滴. 另一條線, 談論著妻子在生前, 就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 她想在這一年內, 跟對她而言重要的人事進行告別, 做出安排. 最終, 故事收在丈夫收到之前妻子指定要隔一段時候後才能送達的禮物中.

很難去書寫這場表演有多好看. 首先, 因為晚到, 所以我坐在最後面, 只能從間縫中求生存, 不過, 觀眾席距離沒有很緊湊, 所以我還是能看得很清楚舞台, 不過僅限單邊. 當場上有兩個人同時對談時, 我只能選擇其中之一觀看. (對劇場而言, 這才是正常狀態) 或許就是因此, 這場我的注意力更容易放在聲音上.

[周聖博]飾演兩個腳色, 妻子的父親跟生前告別式的承辦員, 前者也闡明了男子依然跟妻子的家人保持著每周造訪的頻率, 父親也勸他, 將心思多放在自己身上. 男子闡明, 這樣他很自在. 兩人談論著甜食, 順帶提及到了阿姨. 後者, 倒是單純的妻子用堅定但溫柔的語氣, 述說著她想要舉辦的告別式內容. 

[王昭璿]出現的篇幅很少, 就是以兩人的共同好友身分出現, 聊天之際, 男子愛喝水, 卻仍然為妻子準備了她愛喝的可樂. 愛種植的父親, 讓男子帶走了他養殖的盆栽, 桔梗花. 那也是妻子在生前告別式裡, 送給每人一朵的. 男子說, 桔梗花的花語: 永恆的愛.

好友說出了, 男子在妻子告別式時, 還是不願意上前, 為妻子唱一首歌. 印象中, 劇末時, 男子終於願意開口了(這個我就有點不太確定, 但應該有吧)

簡單說, 整部戲, 就是在一個淡淡的風格裡, 走完. 是也沒有多麼高深莫測, 但就是讓人願意傾聽. 整個風格暖暖的, 就像是在寂寞中, 依然堅定溫柔地走著下去. 明明是冷風徐徐, 但卻毫不在乎, 因為心中自有一份支持.

對, 我差不多把兩個配角的戲份都寫完了, 但這部戲, 最重要的故事, 還是在丈夫跟妻子的互動. 妻子除了跟丈夫互動外, 還有跟業務員的. 我這些最重要的都沒有寫, 應該還是有為這個故事留下會令觀眾想看的動力吧?! 那些才算是故事的主軸. 可以感受到那種失去所愛的苦楚, 但又好像一切都被安排好了.

生前告別式, 不錯阿. 不用由活著的人幫死去的人做決定. 你想怎麼做, 自己決定就好了. 不需要我們再去思考, 你想要甚麼. 下的很多決定, 或許會機械化, 但有時候, 也真的會再思考, 那真的是亡者願意執行的嗎? 再怎麼最親, 始終, 還是自己下的決定, 最難被質疑.

【演出場次】2025/09/07(日)14:30

【演出時長】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大繼藝文工作室 (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三段220巷4號)

【製作團隊】

編劇|陳健星

導演|王若涵

戲劇顧問|廖雨彤

舞台設計兼執行|李章廷

燈光設計兼執行|蔡依樺

音樂設計兼執行|蔡賾丞

音響協力|鄭宇修

演員|賴祈宏、相枚錞、周聖博、王昭璿

技術統籌|謝維宸

行銷統籌|林采霓

✦特別感謝|和光里hekali、許伊妃老師

✦感謝贊助|創世記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戲劇] $383_倒著走劇團-江建延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83_倒著走劇團-江建延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倒著走劇團-江建延《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

這場演出很特別。常聽人說,表演就是把想說的話說給想說的人聽,而這一次,他確實是為姐姐而演。

姐姐即將步入婚姻,他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與她的日常:那些想提醒她的事、特別為她調製的酒、還有想唱給她的歌。觀眾在場見證的,並不是一個抽離的劇情,而是一份真摯的心意。

這齣戲難以用「好壞」來衡量,因為它的指向十分明確——它本來就是獻給姐姐的禮物。而觀眾的存在,則像被邀請進入他們家的日常,和笑聲與淚水一起共享。

🌟 這不是一場要你評斷的演出,而是一場邀請你陪伴、與他們一起見證的演出。

=> 以上with ChatGPT <= 要不要我幫你壓一個 350字以內的推文版,去掉細節人名,留下「為姐姐而演 × 家的日常 × 見證」三個重點?

這部演出很「江建延」。我記得表演的某一派說法:你有想說的事,就說給想說的人聽。而這次,他就是把故事說給姐姐的。

姐姐即將結婚,從十八歲認識到二十五歲的戀人一路陪伴。[江建延]用他獨有的方式,闡述著與姐姐的日常。他想讓她學會的事、為她調製的酒(最後自己喝下)、還有想唱給姐姐的那首歌。這場表演,姐姐也真的在場。

至於表演本身,很難以「好壞」來衡量。因為這齣戲的意圖十分明確:它本來就是一份獻給姐姐的禮物。優劣的評價,只有姐姐最有資格說出口。

觀眾席的反應同樣鮮明:某些情節讓[何子田]笑得特別大聲;我身旁的觀眾則哭得唏哩嘩啦。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被邀請進入他們家的日常,與所有人一同見證這份真摯。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很[江建延], 表演的基礎, 我印象有一派的說法是, 你有想說的事, 說給想說的人. 而這部, 就是[江建延]說給他姐姐的. 他姐姐正要結婚, 從十八歲認識到二十五歲的戀人. [江建延]用他獨有的方式, 闡述著他跟姐姐的日常, 他想讓姊姊學會的事情, 為姐姐調製的酒(後來是他自己喝下), 還有他想唱給姐姐聽的那首歌. 這次的表演, 他姐姐也有到場. 至於表演的好壞, 我實在很難說不好. 畢竟, 這場表演非常的明確, 就是想要演給他姐姐看的. 所謂的優劣, 當然只能由姐姐去評價. 整體安排布局, 真的是就是在看[江建延]如何帥一波, 某個情節, [何子田]真的笑的超大聲的. 但另一個情節, 我隔壁的哭得唏哩嘩啦, 他會是誰, 我好好奇. 

【演出場次】2025/09/06(三)21:10

【演出時長】3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1樓)

【製作團隊】

製作人| 余昱成

劇本統籌|梁欣然

共同導演|余昱成、梁欣然

聲音暨影像設計| 簡辰恩

音效與影像執行|喬駿杰

行銷統籌| 呂沅澤

後期平面設計|區樂遙

共創演員| 江建延、林宗頡、張莘培、鄭企洋

[戲劇] $383_倒著走劇團-鄭企洋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83_倒著走劇團-鄭企洋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倒著走劇團-鄭企洋《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這一場,他像是把舞台當成寫給弟弟的信。以哥哥的身分,帶著一股直率的勁兒,亮出自己做的訓練表,一邊解說,一邊讓觀眾逐漸理解弟弟思緒飛快的世界。過程中還穿插 RAP,讓氣氛瞬間被點燃。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份真誠的情感流動。舞台上的文字、歌聲、手抄歌詞本,甚至背後出現的弟弟畫作,從樂高到小小機器人,細節裡都透著溫度。鄭企洋不只是在表演,而是將愛與守護化為舞台能量,溫柔地牽引觀眾投入其中。

走出劇場時,那份情感的餘韻還留在心裡。這不是一齣追求繁複的作品,而是以真誠帶出兄弟之間的情感連結。舞台上的分享與歌聲,讓觀眾自然地被牽引進去,溫暖而直接。雖然我並非親友,卻仍被深深打動。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93

其實這個時段我原本想去看《庸犢—洞裡發生的就留在洞裡》,題材聽起來很有趣。但看到「鄭企洋」的名字,又想起他在《七個猶太小孩》的身影,以及《現世寓言》裡那段獨白,心裡一猶豫,最後就決定「連四」。畢竟既然已經因為他放棄《庸犢》而連三場了,第四場更不該錯過。為了看那場唯一一位女生參與的作品,我把李佳勳〈每週晚上七點〉和楊照羽〈秘密交換〉硬生生割捨掉。

這一場裡,我感覺鄭企洋更像是在展現自己的個性:莽撞、坦率,帶著一股直衝的勁兒。他是個望弟成龍的哥哥,替弟弟做了一份詳盡的訓練表。隨著他邊講邊解說,觀眾也逐漸理解弟弟的狀態——思緒總是快上別人一拍,得靠藥物幫忙慢下來。像在教數學時,弟弟常會跳到前一題,或忽然飄到全然不同的答案。

這齣戲不是要人逐字記住內容,而是透過聽他說,感受到那份「哥哥疼弟弟、弟弟仰望哥哥」的情感。開場他用一段 RAP 拉起氣氛;結尾又唱了一首歌。這次貼心附上手抄歌詞本(不然真的有些段落不好聽懂),還打趣說預算都花在張莘培的人魚裝上了,所以歌詞只好自己抄三四十份,拜託大家別帶走,因為下場還要用。歌詞背面還有應該是弟弟畫的圖,有樂高、有機器人——小巧但很有心意。

=> 使通順

其實, 我本來這時段, 我打算看[庸犢_洞裡發生的就留在洞裡], 想說他們之前讀劇沒參加, 題材又感覺很有趣. 可是, 看到[鄭企洋]的名字, 想到他在[七個猶太小孩]就有點猶豫, 然後再想到他在[現世寓言]最後段的大獨白...... 默默的, 就決定連四了. 反正既然都連三(放棄庸犢)了, 唯一的女生非看不可(為了硬挪伊底帕斯的眼科, 我刪掉了李佳勳的每週晚上七點跟楊照羽的秘密交換). 這組真的很過分, 不同四個人的SOLO, 我覺得擺明就是要占掉我四個小時的時段.

我覺得, 鄭企洋在這場, 應該就是展現自己的個性吧?! 莽撞坦率衝一波的無腦男, 他望弟成龍, 幫弟弟製作了一個豐富詳實的訓練大表. 而在他講解表格的途中, 慢慢的, 能知道他弟弟的狀態是甚麼. 比起一般人, 他弟弟的思緒快了非常多, 導致, 他必須得要靠吃藥, 讓自己慢下來. 舉例而言, 當他教導弟弟數學時, 弟弟老是回答一個莫名其妙的答案, 可能是上一個問題的, 也可能是天外飛來的.

老實說, 內容很難記憶, 也無須記憶. 就是聽著聽著, 能感受到哥哥疼愛弟弟的內心, 而弟弟也崇景著他這個企洋哥哥. 雖然, 這個弟弟, 思緒過快, 得要吃藥控制, 雖然這個弟弟行動過快, 導致轉了五間學校. 但, 鄭企洋依然很疼這個比他小十歲多的弟弟.

過程的開頭, 鄭企洋用RAP開場, 過程的最後, 鄭企洋也是唱了一首歌, 萬幸, 這次他有附上歌詞本給觀眾, (否則真的有點難聽懂他在唱甚麼), 順便他吐槽, 預算都花在[張莘培]的人魚裝上, 所以歌詞是他用手抄的, 抄了三四十份, 麻煩大家不要順走, 他下場還要繼續用. 歌詞的背面, 可能是他弟弟親手畫的畫吧?! 有樂高, 有機器人.....

【演出場次】2025/09/06(三)20:10

【演出時長】3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1樓)

【製作團隊】

製作人| 余昱成

劇本統籌|梁欣然

共同導演|余昱成、梁欣然

聲音暨影像設計| 簡辰恩

音效與影像執行|喬駿杰

行銷統籌| 呂沅澤

後期平面設計|區樂遙

共創演員| 江建延、林宗頡、張莘培、鄭企洋

[戲劇] $383_倒著走劇團-林宗頡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83_倒著走劇團-林宗頡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倒著走劇團-林宗頡《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入場後,我立刻感受到不同於一般的氛圍,這是一場親友們齊聚的演出。舞台上,他以部落子弟的驕傲開場,談及家族的期望,也投射出自己選擇戲劇之路的勇氣。從醫學筆記談起腕隧道症候群,到搬出手部模型模擬手術,最後翻開手掌,展現出美麗的文面刺青,那一瞬間成了全場共鳴的核心。

過程裡,他播放子侄的歌唱影片,害羞的反應與全場掌聲交織,氣氛既溫暖又真摯。隨後,他化身法官,給母親一個勇敢追夢的肯定。劇終時,場外那台由他親手裝飾的摩托車,像是將舞台的想像延伸到現實。

即使我並非親友,也在其中感受到濃烈的情感力量。這位演員把愛、孝心與真誠化作舞台能量,不只獻給母親,也溫柔地擁抱了全場觀眾。看完後心裡久久不散的感動,讓我想說:這一場,我願意給他一百二十分超標。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120

入場後,我立刻感覺到這場的氛圍有些特別,該不會就是所謂的「親友場」吧?全場觀眾似乎除了我以外,一半是演員的家族成員,另一半則是與他相處四年的同學與師長。最早對他的印象,應該是 2023《Almost》的演出,不過真正開始注意,大概是 2024《憨第德》,他與「羊」的互動讓人看得很開心。不過,他們這幾屆有幾位演員身高相近,我常常搞混。

故事大綱是這樣的:身為部落子弟,他對自己的身分充滿驕傲。他曾是家族的希望,因為會念書,家裡還曾經出過醫生(三叔公?),但如今他選擇就讀戲劇系。沒關係,那麼今天他就來效仿一下——如果自己成為醫生或律師,會是怎樣的光景。

他拿出自己寫的醫學筆記,講述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甚至搬出手部模型模擬手術。最終,當他翻開手,展現出美麗的手部文面刺青時,對照著我右前方女士手臂上的紋樣,我幾乎可以確定,那就是演員的母親在場——這是一場演員想要呈現給母親,而母親也親臨現場的表演。

過程中,他也談到成長經歷,甚至播放子侄的唱歌影片,當事者害羞得頻頻遮臉,但影片結束時,全場掌聲不斷。是的,這就是親友場最自然的氛圍,這個橋段全場必須拍手,尤其當當事者就在現場時。隨後他模擬法官的片段裡,最後判決母親應該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成為聯結車司機。劇終後,場外停著一輛由他手工裝飾的摩托車,彷彿延伸了這份想像。

這是一場好的表演嗎?至少此刻的我,真心感到感動。雖然我關注這位演員的時間不算長,但即使作為場內少數「非親友」的一員,也仍深深被這股氛圍影響著。演員不是只對著母親演出,而是時時與所有觀眾保持交流,自然而然勾起了我們的共鳴。那份孝順、心疼母親的意念清楚傳達,讓人看見這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也是個真心想要在表演之路上走下去的演員。

=> 以上 with ChatGPT

入場後, 我覺得這場的氛圍有點怪怪的, 該不會這是所謂的親友場吧, 全場觀眾, 感覺除了我, 一半都是演員的家族成員, 另一半則是跟他相處四年的同學師長們. (最早有記憶, 應該是2023_徐祥竣_Almost, 不過, 應該是集中在2025對他比較有印象, 我應該是2024_憨第德, 開始對這名演員產生注意, 他跟羊的互動, 真的讓人看了很開心, 不過他們這幾屆, 有幾個人我很常搞混, 因為他們身高都很類似)

故事大綱, 身為部落人, 他很驕傲. 他曾經是家族的希望, 因為會念書, 家裡有曾經出過醫生(三叔公?!), 但是, 他現在在念戲劇系. 沒關係, 那麼今日他就來效法一下, 他當醫生或是律師, 會是怎麼樣的風景. 

拿出了他寫的醫學筆記, 講述著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 醫療過程中, 他還拿出手部模型做為模擬手術依據, 最終, 當他把手翻過, 展現出美麗的手部文面(刺青). 對照著我右前方女士的手臂, 我就確定, 演員的母親在現場, 這就是一個, 演員想要呈現給母親, 而當事者在場的演出.

附帶, 過程中, 有講述著他的成長史? 使用了他子侄的唱歌影片, 當事者是害羞得不敢看, 頻頻遮臉. 但當影片結束, 全場掌聲不斷. 是的, 這就是親友場的理所當然, 這個橋段, 非拍手不可. 尤其當當事者在場的時候. 後續的一大片段, 應該就是演員在模擬法官, 最終, 他判決, 他母親應該去追尋她所想要擁有的夢想: 成為聯結車司機. 劇終後, 外面停有一台, 演員手工製作裝飾的摩托車.

這是一部好的表演嗎? 起碼此時此刻的我, 還滿感動的, 雖然關注這個演員的時間沒有很長. 身為難的非親友的成員, 我還是被這部演出的氛圍所深深影響著. 演員不是只對著母親表演, 而是有在關注著所有觀眾, 自然的被他所勾起的歡樂氣氛影響著. 而也莫名的, 孝順母親心疼媽媽的意念被傳達著. 這是一個很乖的小孩子, 也是一個很認真想要在表演上走下去?的演員.

【演出場次】2025/09/06(三)19:10

【演出時長】3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1樓)

【製作團隊】

製作人| 余昱成

劇本統籌|梁欣然

共同導演|余昱成、梁欣然

聲音暨影像設計| 簡辰恩

音效與影像執行|喬駿杰

行銷統籌| 呂沅澤

後期平面設計|區樂遙

共創演員| 江建延、林宗頡、張莘培、鄭企洋

[戲劇] $383_倒著走劇團-張莘培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383_倒著走劇團-張莘培_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A Love Letter Written by GPT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倒著走劇團-張莘培《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

這場演出像是一封寫給某人的情書。創作者們把「告別式」當作象徵,在舞台上對最想說的人,說出此刻心裡最急切的話。那份真實,帶來強烈的共鳴,也讓我看得腦袋不停翻湧。

這回是 [張莘培] 的演出。她過往作品不多,對我來說有點陌生。演出中開放拍照時,友人一眼看到她,立馬問:「這是誰?我想看這場!」劇情帶著童話般的隱喻,也隱約流露出一種帶著道德重量的氛圍。

到了最後,她提到每一場都會邀請「關鍵人」到場——媽媽、情人,還有那位神秘密友。光是想像他們出現在觀眾席,就讓人心裡掀起一陣波動。這樣的演出,更像是一場誠摯的告白。

=> 以上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不暴雷.

這部作品很明顯帶著「私人告別」的企圖。團隊似乎想藉由 SOLO 的形式,把「告別式」作為一個象徵,選在此刻對最想說的人,傾吐最想表達的心意。與其說是「最想說的話」,更像是此時此刻腦海中最急切浮現的對象與心境。

也因此,觀看時我有一種強烈的直覺:台上的訴說都是真實的。正是這份真實,讓演出有了難以忽視的動人力量,同時也讓我在書寫時猶豫——因為那些分享太貼近個人生命,好像不適合被書寫成文字公告天下。就我自己的觀感,舞台上的故事其實很小,但當你意識到這些片段背後是演員親身的勇氣與選擇,那種情感的份量就完全不同。

這場的演出是 [張莘培]。她是四位創作者裡我最不熟的一位,過往的演出紀錄也不多。演出中開放拍照時,友人看見她便立馬問「這是誰?我想看這場演出!」劇情則帶有《人魚公主》的影子,隱藏著許多秘密。鄭企洋還笑說,預算幾乎都花在張莘培的魚人造型上,所以他的歌詞本只能手抄,請觀眾別帶走,因為還要再用。

到了劇末,演員透露每一場演出都會邀請劇中的「關鍵人」到場,就是兩男一女——媽媽、情人與友人。我不禁好奇,當這些人真的坐在台下時,會是怎樣的情景。再想到其他場次裡,說給姊姊的演出,姊姊真的出席;說給媽媽的演出,甚至全家都一起來。能同時看著舞台與觀眾彼此的反應,讓我的腦袋不斷快速運轉。

=> 以上 with ChatGPT

[嘿GPT,可以幫我寫一封情書嗎?], 這是一部很私人的作品, 發展可能是, 創作團隊們想要做個人SOLO, 主題就是用[告別式], 所以, 他們選擇在這個時間點, 對自己最想說的人, 說最想說的事. 與其說最想, 還不如說, 他們腦海中此時此刻, 想述說的對象, 跟想告知的事情.

我遇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直覺, 他們講的都是真實, 那導致了演出的可看性跟動人性. 但這就導致了我書寫上的困難. 我不覺得, 這些事情應該要被寫到那麼細節. 那太個人了, 以我而言, 這部主角分享的事情, 真的很小, 她說每場, 她都有找劇中的關鍵人來看, 演後, 某人說, 他很難想像, 如果她的父母此時在台下, 那演員會怎麼樣.

[張莘培]是這四個人裡面, 我最不熟的一個, 翻了翻她的演出紀錄, 恩, 真的不熟. 劇中有開放一次拍照, 友人看到就說: 這麼漂亮的女生是那場演出? 他要看!!!!!! 恩, 再翻了翻節目單, 她的演出真的不多, 難怪我沒印象. 總之..... 這劇情有點關於人魚公主, 而人魚公主有很多秘密. 下下場的鄭企洋說, 預算都砸在[張莘培]的魚人裝上了, 所以他發的歌詞本, 他沒有錢影印, 只能用手抄!!! 麻煩大家不要拿走, 他下場還要用.

....... 對, 這部真的我有印象, 但我不知道要怎麼樣不透露個人資訊的寫出來. 或許對大部分的文本而言, 劇中的道德思考真的很薄弱. 但是, 當慢慢理解這個演員, 知道了她的成長背景(劇中有說), 能知道, 說出這些, 對她而言, 就是莫大的勇氣了. (當然如果這些都是演的, 那我會對她評價更高. 黃迪揚不是說: 演員就是把他不擅長的事表現得很擅長. 搞不好[張莘培], 本人是個大辣辣的女子, 而在這部演出中, 她很嬌滴滴深受求學路上一路順風的母親大人給嚴格教育著......)

劇末, 演員說, 每一場演出, 她都有邀請劇中的關鍵人前來, 劇中的關鍵者應該是兩男一女. 我好奇帶看到女性到場的時候, 會是怎麼樣的情景. 題外話, 另外兩場, 一場說給姊姊聽的, 姊姊有到場. 一場是說給媽媽聽得, 整個家族都有到場. 觀看台上台下同時的反應, 真的很令我腦袋快速運轉.

【演出場次】2025/09/06(三)18:15

【演出時長】4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1樓)

【製作團隊】

製作人| 余昱成

劇本統籌|梁欣然

共同導演|余昱成、梁欣然

聲音暨影像設計| 簡辰恩

音效與影像執行|喬駿杰

行銷統籌| 呂沅澤

後期平面設計|區樂遙

共創演員| 江建延、林宗頡、張莘培、鄭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