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_若女子劇團_姬情晚宴/女子女子嗑:她們的生活,第一章&第二章 Her Story by LLE : Ch.1 & Ch.2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若女子劇團《姬情晚宴/女子女子嗑:她們的生活,第一章&第二章》
這次坐在貴賓席,高腳椅的位置意外帶來另一種收穫:我注意到一位觀眾,從頭到尾異常專注。隨著劇情推進,他會前傾、會坐直,彷彿在用身體與舞台對話。那份投入,也讓我重新思考這部戲真正談的是什麼。
作品的底子像《友情晚宴》,保留了好友間情感糾葛與攤牌的張力;同時又有點《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的味道——編劇現身,質疑角色潛台詞,故事因此「倒帶」,補上更多情緒與背景。再加上劇作家鮮明的個人風格,於是成了一齣混合經典結構與自白語氣的作品。
我覺得這齣戲的核心是「愛」。它不是滿滿粉紅泡泡的甜膩,而是更貼近日常的試探與抉擇。對我來說,這是 BL/GL 的另一種可能性:除了戀愛的濃烈與羞怯,也能看見陪伴與認同的溫柔。
更有趣的是,有觀眾分享他看見了許多 GL 彩蛋——這是我不會注意到的角度。於是我覺得,這部戲值得用不同視角去體驗:有人看愛情層次,有人看典故趣味,而我則看見觀眾的專注,彷彿把戲延伸到台下。
=> 以上 with ChatGPT, 濃縮, 無負評. 純推文, 集中兩個作品加劇作家個性, 補充有人看到很多彩蛋
我一向習慣坐在前三排,因為喜歡近距離感受演員的魄力;貴賓席多半在後方,雖然視野好卻少了衝擊感,所以並不習慣。這次會改坐貴賓席,是因為朋友比我早一步看過,回來直說看完後,他氣到跑去喝咖啡、吃東西轉換心情。受他評價影響,我決定放下前三排的習慣,換個比較悠哉的角度觀戲。貴賓席是高腳椅,正面大約等同第六排,要更靠近就得坐側邊圓桌。意外的是,這個位置讓我能清楚看見觀眾席:有人滑手機回訊、有人忍不住打呵欠,也有人全神貫注,甚至隨著劇情高潮前傾身子、捧著臉驚呼。這些反應,讓我的觀演經驗多添了幾分趣味。
回到作品本身,這齣戲改編自《友情晚宴》。原作描述兩對摯友,其中一對離婚,讓另一對必須同時面對友情與婚姻的拉扯。這次改編把角色全換成女性,並設定在一個準備攤牌的夜晚:A妻與B妻打算公開她們的情感線,似乎希望藉此讓伴侶放手,劇情於是朝著若即若離的方向推進。
更特別的是,編劇在過程中直接「現身」,質問角色:「你們的潛台詞呢?我埋下的線索怎麼都不見了?」於是故事被「倒帶」,補上情緒與背景。A妻與B妻回到最初動情的時刻;攤牌時,B坦言自己早有察覺,只是選擇裝作不知;A則回應她真的不明白,只希望對方快樂。於是兩段關係中,各有一人想讓對方知道,各有一人寧願保持不知:一個在醞釀勇氣,一個把「不知」當作快樂的保護層。
至於好不好看?我覺得這齣戲的核心應該是「愛」,不論角色設定是全男、全女,還是男女搭配,故事架構都能成立。問題在於,它缺乏應有的粉紅泡泡,舞台上很少出現讓人心動的甜蜜時刻。對我來說,想看 BL 或 GL,就是想看那份戀愛的濃烈與害羞,強調的正是「戀愛」這兩個字。如果只是要呈現同性之間和一般男女一樣的相處與困境,那麼直接演一般男女就好,何必特地換成全女?我就是想看到這些美女演員們,在舞台上愛到你死我活,濃烈到彷彿灼傷了自己。
因為想要的沒看到,我反而開始注意觀眾的反應。有人冷淡,有人散漫,但也有人專注到,每一次前仰或坐直都像是一種表態:前仰是認同,坐直則像是否決。我甚至猜測,他把自己投射成被分手、被劈腿、被拋下的那一方,因此格外投入。那神情提醒我:也許這齣戲真正想談的,不只是「百合」或「改編」,而是人在關係裡不同角度、不同渴望、不同跨界的心理狀態。
=> 以上 with ChatGPT
其實我不太喜歡坐貴賓席, 多半, 團隊都會選擇[視野好, 能看到全貌]的地點, 但卻不會是前三排. 而我慣於坐前三排, 感受著演員的魄力. 這次, 因為聽到友人的耳語, 看完後他氣沖沖的跑去喝咖啡. 所以, 就悠哉地坐上了貴賓席, 坐著長腳椅欣賞演出. 恩, 貴賓席的差別, 就在是長腳椅, 因而, 正面他排到了第六排, 要更近, 就是得在側面圓桌. 我很慶幸, 這次我選擇坐在貴賓席上, 因為我可以看到觀眾的神情. 所以, 我可以看到某人在划手機回訊息, 某人無聊打哈欠, 某人眼神專注炯炯有神的看著眼前, 時而前仰時而坐正甚至還會捧著雙頰, 表示驚訝?! 觀眾席, 讓我對演出, 加分了非常多.
簡單說, 這部就是改編[友情晚宴], 本來是兩對摯交, 其中一對離婚, 導致另外一對得要選擇, 要怎麼處理他們彼此的關係, 還有他們自身的關係. 編劇將這部改成了, 全都是香香的女生, 然後這是個打算要公開的夜晚, A妻跟B妻, 打算公開她們的偷吃, 讓A跟B願意放手? 劇情朝不甘不脆的方向走去, 此時, 編劇跳出來說, 你們這些腳色在搞些甚麼, 你們的潛台詞呢? 我給妳們安排那麼多線索, 怎麼都不演呢?! 觀眾怎麼會愛看這些湯湯水水的詮釋呢? 因而, 故事開始倒帶, 編劇覺得該加強的加強, 該描述當初狀態的描述, 女子們開始吐露出一些真心話, A妻跟B妻, 重回到她們動情時, 而在攤牌的時刻點, B說, 妳們怎麼可能以為我都不知道, 我跟妳那麼熟, 那些舉動我早就開始懷疑了. A說, 我還真的不知道, 我只希望妳快樂. 在這個時間點之前, 除了回憶, 就是看這些關係組合的對話, 兩個人想講又不想講, 一個人透露她都知道, 另一個透漏她甚麼都不知道, 然後被她伴侶頻頻帶到, 她想讓她知道. 是的, 這兩對中, 其中都各有人, 想讓對方知道, 另一個人, 一個是蓄積勇氣, 一個是無知是快樂, 快樂很重要. 最終, 編劇看著眼前的分封離析, 開始感概, 這些腳色, 她是創造來陪伴自己的, 為何她要讓她們如此崩潰.
這部演出好看嗎? 我想, 同性戀愛不是重點, 粉紅色泡泡才是. 這樣的劇情, 說真的, 全男全女, 男女男女, 根本沒有差異. 我覺得只是因為劇作家是女性, 她就想寫百合而已. 就這樣的劇情, 全女的優點, 是比較不討論到性魅力? 而偏向陪伴與認同. 全男可能避不開管不住議題. 男男女女可能得處理真愛認同. 但這真的不是我想看到的百合題材, 整體來說, 也可是視為都是Side的BL. 我會覺得, 劇作家這樣, 反而把愛給限制住了, 導致故事看起來不真實. 為什麼一定要吃窩邊草, 這兩人的相識過程傾心狀態, 可能得要更有張力. 現在這樣, 我預期女女之間的粉紅色泡泡真的似乎從來沒出現過. 頂多那個擁抱, 頂多那首歌曲.
所以我喜歡那個貴賓席, 看到某人哈欠, 某人划手機, 就大概也側面驗證了, 劇本某些真的不夠精彩. 可是那個專注的觀眾, 他讓我對這部有了新的想法, 我在猜, 他是把自己帶入到那種腳色設定, 被分手的一方, 被劈腿的一方, 被始亂終棄的一方, 被施心裂肺的一方, 看著眼前, 他的專注度就是一百分, 而當他坐正, 明顯的, 此刻的劇情就是他不認同. 我喜歡這種關注的神情, 因為他好像在跟我說, 這些都是人生中面對中, 需要被人指點迷津的, 他真的不懂,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當然絕對有可能是我解讀錯誤, 他就是覺得學姊表演的很棒而已)
結論, 這不是我想像中的百合題材, 她少了我以為女子間的勾心鬥角宮廷鬥法又或是細膩情感溫柔婉約. 她有點想要翻轉[友情晚宴]成為全女版, 但又在翻轉的時候, 想讓編劇出場, 做到類似[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 當然, 聽說, 劇作家使用了不少百合題材的典故. (對, 那些典故我一概不知, 少了看戲找到彩蛋的快樂) 如果不是觀眾加乘, 我應該會覺得這題材有點劇作家個性吧. 但因為某個觀眾的專注神情, 我會在想, 這部作品, 是否在闡述著, 人在感情中不同角度不同渴望不同過界的心理狀態.
【演出場次】2025/08/31(六)16:30
【演出時長】8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思劇場
【製作團隊】
🌈編導|萬孟賢
🌈製作人|簡郁庭
🌈演員|何子田、孫璟、陳允翎、曾陳箴、簡郁庭
🌈作曲|陳允翎
🌈空間設計|張文伶
🌈燈光設計|李宛曈
🌈舞台執行與行政協力|王耀霆
🌈平面設計|吳律儒
🌈平面攝影|洪鈺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