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_陸意梅_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陸意梅《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是不是我》
這是一部「還在路上的作品」,卻帶著獨特的能量。
進場前,觀眾要先穿上雨衣,我喜歡這巧思,不僅活絡氣氛,創作者也調整燈光,讓不同狀態的觀眾更容易投入。開場因此迅速凝聚了氛圍。
整場更像是一種「體驗」,大致可分為幾段:娛樂性的互動、尋找線索、推理兇手、最後的真誠告白,以及某程度的強制參與。創作者嘗試開啟不同的互動方式,讓觀眾意識到「自己與現場的關係」正是演出的一部分。
我之所以買票,是因為看見她的文案:
本我寫,戲我導,劇我演,技術我搞,行銷我扛。
你要罵?來現場。
你要笑?看完再笑。
這不是一齣完美的戲,
而是一場孤注一擲的戰。
不可能到最後,現場也只剩我一個人吧?
她敢這樣寫,就讓我特別想看。原以為會是「藝穗冷場慶」,結果那天來了四位觀眾。文案還讓我想到李祐緯・鸚鵡安全《一個人也要很快樂 A.K.A Lonely God》——就算只剩自己,也要堅持到底的精神。後來一查,才發現她也曾參與《八美圖》《幹掉她》《冬天的故事》等作品,這份緣分讓我決定購票。
這是一個還在雛型中的作品,對體驗式演出有興趣的人,可以親自去感受它的能量。
=> 以上 with ChatGPT : 純推文, 無負評
這是一部「還在路上的作品」。
進場前,觀眾得先穿上雨衣。這並不只是形式,而是後續會派上用場的設計。我很喜歡這個巧思,它不僅讓氣氛活絡,也貼心地調整了燈光,顧及到社交焦慮的觀眾。不過,到了第二步驟,整體就開始有些失控。並非完全失敗,而是能看出創作者的企圖,但執行效果並未達到。
若將這場(更像「體驗」而非單純的戲劇)拆解,大概可以分成四、五個部分:開頭的娛樂性段落、尋兇過程、指出兇手、最後的告白,以及過程中帶有強制性的互動。第二階段對我而言完全失去吸引力,我甚至不知道該找什麼;創作者並沒有把任務說清楚。第三階段,因為我事先查過她的背景,所以能理解她的用意。配合最後的告白,我大概能抓到她想達成的目標,只是現場卻出現觀眾惱羞、不願配合的情況(這點我能理解)。
她想營造「人人都可能是兇手」的概念,理念有趣,但執行力不足。觀眾根本無法理解要如何參與,最後只好由她自己跳出來硬性主持。更大的問題是,她並沒有定義清楚「兇手」的意義。於是這段被設計成大家去找出「兇手的關鍵詞」。但這就像雞生蛋蛋生雞:應該是先有兇手、先知道他傷害了誰,才能去找關鍵詞;而不是反過來,先拼湊關鍵詞,再讓兇手與手法隨之改變。這樣一來,邏輯就顯得不成立。
聽著證人的證詞,再結合對她背景的理解,我大概能理解她的設計企圖。但整體而言,這還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比較可惜的是,它的開頭其實非常成功,雨衣的巧思讓觀眾很快進入狀態,也產生融洽感;只是之後的發展,卻未能依照創作者的藍圖前進。畢竟,觀眾行為的不可控性,往往會讓設計脫軌。
會買這張票,是因為五天前看到她的文案:
{本我寫,戲我導,劇我演,技術我搞,行銷我扛。
你要罵?來現場。
你要笑?看完再笑。
這不是一齣完美的戲,
而是一場孤注一擲的戰。
不可能到最後,現場也只剩我一個人吧?}
我原本以為這場會拿到「藝穗冷場慶」(觀眾少於三人),結果竟然有四位觀眾。她敢這樣寫,我就覺得有意思。這讓我聯想到李祐緯・鸚鵡安全的《一個人也要很快樂 A.K.A Lonely God》。再查了她的名字,才發現《八美圖》《幹掉她》《冬天的故事》的製作名單裡都有她的身影。這樣的緣分,讓我覺得這張票與我確實有緣。
=> 以上 with ChatGPT
一部還在路上的作品.
進場前, 要先穿上雨衣, 那之後有某個用途. 我還滿喜歡創作者設計雨衣的用途, 那很活絡氣氛, 而且, 為了社恐的人, 她有調低?燈光. 但接下來的第二步驟, 對我而言, 她就有點失控了. 倒不是不好, 看得出企圖想做甚麼, 但執行效果不佳.
我們應該可以把這場演出?(我更想說是體驗), 分成四或五個部分. 先是娛樂性的, 然後是尋兇性的, 接著是指出兇手的, 最後就是某人的告白, 還有在這中的強制行為.
第二階段, 我就覺得沒有意思了, 我根本不知道要找甚麼. 我覺得創作者, 沒有表達清楚. 第三階段, 當初在選擇節目的時候, 有查過創作者的背景, 所以我大概知道她這段想要做甚麼. 接續著後面的告白, 我覺得我應該有聽懂她想達成的目的, 但有觀眾惱羞成怒不配合. (我理解)
我覺得, 她想要設計人人都可以是兇手, 這點的布置是失敗的. (理念可以, 但是執行無力) 應該沒有人知道她這段要如何達成效果, 所以她只能靠自己跳出來強硬主持.
她連兇手是甚麼都定義不出來, 所以她這橋段是設計大家去找出兇手的關聯詞. 對我而言, 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 你到底要我去找那一個兇手, 她傷害的是誰, 我才能去找關鍵字. 怎麼是反過來, 要我先去找關鍵字, 不同的關鍵字會造成兇手的手段不同啊.......
聽著證人的證詞, 回想創作者的背景, 大概抓到她設計的概念. 恩, 這個作品還未完成. 但我喜歡她一開頭, 那很快讓觀眾能夠融洽在一起的狀態. 可惜之後就... 完全沒有照設計者的想法去走, 畢竟, 觀眾真的不好操控.
買這部是因為五天前看到她寫的文案:
{本我寫,戲我導,劇我演,技術我搞,行銷我扛。
你要罵?來現場。
你要笑?看完再笑。
這不是一齣完美的戲,
而是一場孤注一擲的戰。
不可能到最後,現場也只剩我一個人吧?}
<= 我還以為, 這場會拿到[藝穗冷場慶], 觀眾少於三個, 結果這場的觀眾有四個. 上面六個她敢寫, 我就很有興趣, 李祐緯・鸚鵡安全:《一個人也要很快樂A.K.A Lonely God》, 類似的概念?! 就文案看起來是被逼迫到底要如此改念. 查了查姓名, 原來《八美圖》、《幹掉她》、《冬天的故事》, 製作名單裡都有她的名字, 這樣的緣分, 我就覺得這張票與我有緣.
【演出場次】2025/08/24(日)21:00
【演出時長】3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大繼藝文工作室 (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三段220巷4號)
【製作團隊】未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