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_走無計畫_ㄧˋ 鄉人 One from the Where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走無計畫《ㄧˋ 鄉人》
這部作品圍繞兩人的相遇展開,或許他們都來自北投,一人因久離而由另一人陪伴遊走。劇中投影帶出多個北投地名,例如「稻香里」,營造出在地氛圍。其間,一人喜歡拍照,一人彈著吉他,帶著說法文的他穿梭各處,如同一場導覽旅行。
特別的是,兩人經常以閉眼的狀態演出,彷彿用觸覺與嗅覺感受北投的變化,讓人聯想到更細膩的感官探索。攝影的元素也加入其中,彷彿在提醒觀眾,影像能放大對日常的凝視。
整體氛圍在「詩意」與「在地」之間游移。若強調在地,地方資訊還能更豐富;若追求詩意,則可再增添更多層次。不過正因如此,作品也像是一道等待拼湊的謎題,觀眾能在其中自由組合、尋找線索。編劇也提到未來可能延伸至十五年後的版本,讓人對後續的發展充滿期待。
=> 以上 with ChatGPT 純推文, 無負面詞彙
這部作品,我看得有些不明白,也感到困惑:主軸究竟是要走向「詩意」還是「在地」?演後編劇有提到,他接下來想發展十五年後的版本。
故事大致是兩人的相遇,或許兩人都是北投在地人,但其中一位因為久離,於是另一位便帶著他在北投遊走。劇中有一段,投影放出不少北投的地名,演員快速帶過特色,例如「稻香里」。
整場讓我留下印象的,是其中一人喜歡拍照,另一人彈著吉他,用導遊般的方式帶著說法文的他走訪。但這些介紹沒有深入解釋,顯得過於簡略;若說對話很有趣,其實每句都很短,也難以累積。
最讓我在意的是,兩人經常閉著眼睛。我一開始真的以為他們設定為視覺不便者,透過觸覺、嗅覺去感受北投的點滴,因為曾經熟悉,更期待能呈現出「改變」的感受,甚至結合攝影再放大觀察。
然而,當兩人張開眼睛後,這個推論自然就不成立了。演後座談中,編導也未提出特別理由,只提到當初嘗試後覺得效果不錯,便保留下來,演員因此能更集中,但細節我記不清了。
若是走在地路線,地方相關資訊需要更充實;若是純粹走晃晃聊天、隨手攝影的氛圍,那麼詩意必須更強烈。以目前的呈現而言,記憶點稍嫌不足。
=> 以上 with ChatGPT
這部, 我看不太懂. 我有點困惑, 主軸是要朝[詩意]還是[在地]走去. 不過, 編劇是回, 他接下來想要做經過了十五年後. 我想, 我可能得把我的表達說得更加明確.
故事主軸, 兩個人的相遇, 可能, 兩個都是北投在地, 但其中一個因為久離, 所以, 他帶他在北投遊走. 劇中有段, 投影片放出不少北投的地名, 演員們很快地帶過特色, 比方說稻香里.
老實說, 整場我有印象的, 就是其中之一喜歡到處拍照, 另一個彈著吉他, 似乎用導遊的方式, 帶著說法文的他遊走著. 但要說解釋也沒有, 太簡略了. 說講話很有意思, 那也沒有, 每句都很短.
最有印象的, 是兩人很常閉著眼睛. 我真的一開始以為, 是兩個視覺不便者, 藉由觸覺嗅覺感覺, 去走訪著北投的大大小小. 因為曾經熟悉, 所以更期待, 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甚至藉由攝影, 而後放大觀賞.
不過, 這推論在兩人張開眼睛後, 就自動消滅了. 演後座談, 編導也沒提出個理由. 我印象, 他們說的是, 當初做出決定, 發覺這樣效果很好, 那就這樣子做了. 演員能更集中在?! (他說的理由我忘了)
如果要在地走讀, 那他地方的相關資訊, 必須得要更充實. 如果是純走晃晃聊天, 隨手攝影, 我會覺得他的詩意得要增加, 就現在而言, 滿沒有記憶點的.
【演出場次】2025/09/03(三)15:30
【演出時長】4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1樓)
【製作團隊】
編劇|陳以恆
導演|吳承翰
製作|陳以恆、羅可翔
行政協作|李幼涵
舞台設計|林柏泰
燈光設計|簡合鑫
影像設計|林羽葶
主視覺設計|吳承翰
平面設計|李幼涵
地圖設計|羅祈
演員|王揚、劉晴楓
場地協力|枝子山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