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戲劇] $595_達秋劇團_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 a play as a way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達秋劇團《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

這部戲依然讓我看得有些迷惑,但正因如此,才讓它格外動人。整齣戲最大的魅力在於:你永遠不確定主角究竟有沒有離開房間。他的話語時而像清醒的自我論述,時而又像白日夢般的意象流動。若把它視為清醒,那是值得深究的哲思;若當作夢境,那便是詩意畫面,一幕幕映照內心。

夢境中的思考,就像一首沒有完成押韻的詩。邏輯並非重點,重要的是那股情感與象徵的力量。這種處理方式,讓舞台上的人台與馬桶,不再只是道具,而是心靈世界的投射。觀眾在其中既要相信演員的說服力,又能自在沉浸於劇場的想像。

比起去年,我覺得這次更加流暢。或許因為已經看過一次,不再執著於某些糾結;也或許是作品本身的進化,讓節奏更加順暢。七十分鐘一晃而過,毫無冷場。甚至在字幕與歌聲錯位的瞬間,還意外帶來令人會心一笑的趣味。

對我而言,這是一趟徘徊於夢境與現實的觀演體驗。既像莊周夢蝶,又像一次詩意的自我凝視。無論你選擇相信哪一種解讀,都會得到獨特的收穫。🎭

<= 以上 with ChatGPT <= 五百字內thread, 無壞話, 純推文版

 $595_達秋劇團_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  a play as a way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我果然考不上台大,這部戲依然讓我看得有些迷惑。最大的卡點在於:主角到底有沒有離開房間?

一方面,我會懷疑全程只是他的白日夢;但另一方面,人台與便攜式塑膠馬桶卻曾被移出空間,似乎暗示他真的經歷過就醫、工作、理賠等情節。只是那些對話支離破碎,我抓不準說話者的態度,也無法確認真實性。

或許可以這樣解釋:他確實出門過,與外界對話,但劇中呈現的內容是他腦海中的再現,所以顯得天馬行空;也可能是他從未離開,舞台上的人台與馬桶只是象徵,從頭到尾都在他腦中發生。

因此我困惑:究竟該用劇場的想像力去相信演員的說服力,還是認清現實,把一切視為白日夢?

「我困惑於主角的話語,到底是清醒的理性思考,還是白日夢般的意象流動。若將之視為清醒,那麼他的自我論述值得深究;若將之視為夢境,那麼這些話更像是一幅幅詩意的畫面,映照他心靈的折射。」

夢境中的思考,就像一首沒有完成押韻的詩——要論邏輯正確性,意義不大;但若從情感與象徵角度理解,卻非常值得。

不過,相較去年版本,這次我覺得更好看。可能因為已經看過一次,所以不再執著於某些糾結;也可能是作品本身被進化了,整體更加流暢。七十分鐘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 以上 with ChatGPT

我果然考不上台大, 這部我依然看不懂. 我卡住的地方是, 我不懂, 主角到底有沒有離開房間. 

我會以為, 有可能, 全程都是他的白日夢, 可是, 人台跟馬桶, 有離開這個空間過. 所以, 他有出外就醫工作理賠嗎? 但那些對話本身支離破碎, 我抓不準說話人的態度. 

當然是可以解釋, 他有出門跟人對話, 但他講述的對話內容, 都是他腦海中的, 所以可以很天馬行空. 但也可以說, 他沒有出門, 畢竟就是人台跟便攜式塑膠馬桶, 真的就不是真人跟機車.

我很困惑, 我該用劇場的想像力, 去相信演員的說服力, 還是認清現實, 他就是在做白日夢?

ChatGPT, 如是整理:「我困惑於主角的話語,到底是清醒的理性思考,還是白日夢般的意象流動。若將之視為清醒,那麼他的自我論述值得深究;若將之視為夢境,那麼這些話更像是一幅幅詩意的畫面,反映他心靈的折射。」

ChatGPT, 如是說: 夢境中的思考,就像是「一首沒有完成押韻的詩」。要論「邏輯正確性」:意義不大。要看「情感和象徵」:就非常值得。

不過, 我覺得這版比去年的版本更好, 有可能是因為看過, 所以我不執著於某些糾結, 也可能是因為他被進化了, 感覺這版看得很流暢, 不知不覺七十分鐘就過去了. (唱的沒對到字幕, 那個真的有好笑到)

為什麼, 我會糾結於[白日夢]? 因為當劇情開始, 他看醫生後, 用[馬桶水]配精神科用藥. 我就開始在想, 現在他是在症狀中, 還是基於在講故事. 莊周夢蝶, 現在是莊周還是蝴蝶. 

【演出場次】2025/08/17(日)19:30

【演出時長】70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173-21號&23號

【製作團隊】

製作人|李昀芷

編劇|徐妙凡

導演|凌凱

演員|謝雲陞

舞台設計暨技術|洪欣平

燈光設計暨技術|黃玟綾

音樂設計|陳詩珈

音響技術|謝俊哲

影像設計暨技術|魏芷榆、傅安

服妝髮設計暨技術|陳玫瑄

平面設計|楊崧均

舞台監督|梁嘉文

燈光助理|蔡秉翰

執行製作|胡瑄妤、黃霖恩

導演助理|黃允浩、蔡佑瑋

劇照拍攝|De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