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_枝繁物語_失常 Abnormal_2025臺北藝穗節 2025TFF
枝繁物語《失常》
這是一齣精緻的小品,全劇不長,卻能一氣呵成、簡潔流暢。作品展現出藝穗節特有的實驗與探索感,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就能被完整帶入情境。
故事線明確:男主角因失去嗅覺,經歷醫生診斷後來到香氛實驗所,嘗試透過不同氣味喚回感官。隨著三位女子的登場,記憶逐層被打開,前段早已埋下的伏筆在最後回扣時,帶來平順而完整的呼應。
導演在場面調度上展現巧思,讓旁白行走於觀眾四周,營造出宛如環繞音響般的效果,使舞台更具臨場感。演員在「角色」與「旁白」之間自由轉換,也讓舞台呈現出多層次的敘事結構。
最後的旁白更添詩意,留給觀眾解讀空間:那究竟是記憶?當下?還是超越現實的存在?這份留白,讓作品在有限時長中,依然保有討論與想像的餘韻。
整體而言,《失常》是一場節奏緊湊、氛圍凝聚的藝穗演出,推薦給喜歡在短時間內感受劇情推進、並體驗舞台多重語言的觀眾。
=> 五百字內, 純推文, 無負評
這是一個單純的小品,可以看得出來帶著初次在藝穗登場的稚嫩嘗試。表定五十分鐘,實際演出約三十五分鐘,仍在可接受的誤差範圍內。其實藝穗團隊的演出時間大多準確,就算有落差也很常見。畢竟藝穗節的一大功能,就是讓團隊透過實戰累積經驗;隨著演出經驗增加,時間的掌握也會愈來愈精準。
故事架構流暢:男主角因失去嗅覺,在經過兩位醫生的診斷後,進入一家香氛實驗所工作,期望透過接觸不同氣味來喚回感官。某一天,三位女子的相繼出現,逐步喚醒了他塵封的記憶。前段情節其實已埋下伏筆,因此走向偏向平順,雖不強調懸疑,卻讓觀眾能清晰跟隨。
導演在場面調度上,運用了旁白行走於觀眾四周的方式,營造出如同環繞音響的效果。觀眾會不自覺追隨最近的聲音來源,也讓演員在被注視時多了一層挑戰。導演同時讓演員兼具「角色」與「旁白」的身分,鑑於場地與人數限制,這樣的設計合理而靈活。不過在最後一段男主角的旁白上,究竟是記憶還是亡魂,若能更清楚界定,會讓解讀更具深度。
我一度建立了「跨過某條線,就不再是角色,而是旁白」的概念,因此當林再度出現時,心中便開始推敲:他是生者,還是亡者?若能透過走位或座位安排給出暗示,戲劇效果將更為鮮明。
此外,有一個細節也值得留意:當觀眾席沒有高低差時,盡量避免讓演員長時間坐下,否則後排觀眾容易被前方遮擋。尤其現在年輕觀眾普遍身高較高,一旦視線被擋,就可能錯過關鍵片刻。
=> 以上 with ChatGPT
很單純的小品, 看的出來初次在藝穗演出的稚嫩, 表定五十分鐘, 實際演出三十五分鐘, 算是還在誤差值內. (基本上, 藝穗團隊的演出時間, 參考用就好, 多半會很準, 但不準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老實說, 我覺得這跟演出經驗有關, 而藝穗節的一大用途, 不就是讓演員們增加演出經驗的嗎)
故事大抵算很流暢. 男主失去了嗅覺, 經過了兩?個醫生診療, 來到了這家香氛實驗所工作, 藉由多接觸不同味道來嘗試喚醒嗅覺. 而這天, 三個女子的陸續到來, 讓他塵封的回憶被打開了. 原來之前的段落, 就暗示了最終的事件揭曉. (整體故事算是好猜, 沒甚麼懸疑或是驚奇點, 很平順的一個本)
我覺得這個團隊的演出經驗不足, 略嫌稚嫩. 導演慣技讓旁白行走於觀眾四周, 使的有類似環繞音響的感覺. 所以我就慣性去觀賞離我最近的發言者. 而明顯, 她沒有習慣在旁白的時候還被注視著.......
導演習慣讓演員有著旁白跟腳色的雙重身分, 這本身, 鑒於場地的受限, 人數的上限, 我不予置評. 但是, 最終的男生旁白, 這樣的用法, 我覺得不妥. 他到底是旁白, 是記憶, 還是亡魂?! 這是可以被解讀的. 他那樣的用法, 讓我沒有解讀這點的可能性. 滿可惜的.
我一度建立, 過了某條線, 就不會是演員而是旁白的概念. 所以, 當林出現在場上的時候, 我就在想, 他是生者還是亡者. 是否就是暗示, 所以故意讓他坐在那個位子上. 很可惜, 他沒有因應是坐在椅子上或是走到門旁邊, 而有不同的明顯身分差異.
此外, 很明顯的初學者缺陷, 當觀眾席沒有高低差的時候, 盡量不要讓演員們坐下, 後面的觀眾會看不到. 尤其現在的小朋友發育都很好, 一個一個都長的很高, 頭好壯壯, 很容易擋好擋滿.
【演出場次】2025/08/23(六)14:30
【演出時長】35分鐘, 無中場休息.
【演出地點】尾田家 (臺北市北投區大同街21號)
【製作團隊】
導 演│黃 森
編 劇│李沛恩
導演助理、排練助理│譚凱達、林詩庭
演 員│李宣萱、黃嵩瑞、黃茹若、陳思妤、林丞翔
舞台監督│吳姜慧
執行製作│施宇庭
執行製作助理│李采宭
舞台設計│陳宥安
舞台執行│葉 璇
燈光設計│王禹雯
音響設計│于欣妤
服化設計│余欣霓
財 務│邱慧文
票 務│羅聖安
平面設計│陳夐夏
公 關 設 計│許宸昕、陳冠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